牛博网 发表于 2017-8-22 16:14:09

纸上建筑:“格斗孤儿”之问

    经历一个月的喧嚣之后,“格斗孤儿”终于被遣返了,他们一个个哭成泪人,离开了“有肉有鸡蛋”、也有汗水和拼搏的生活,回到了只有土豆和绝望的家乡去了。

    从他们默默奋斗的角落被曝光那一刻起,这就是已经注定的结局。大凉山不可能瞬间改变,只有把格斗班迅速拆散,让一切回归原位,把贫穷和残酷继续封锁在原地,让城市继续歌舞升平……这是最容易的“解决”方案,大家都想得到。

    新闻人为这无奈的结局背负了骂名,引发了所谓“真与善”的讨论,为什么真和善会成为矛盾?——实际这是一个假象,使二者残酷对立起来的,是管理者的不负责任。

    为整个事件背锅并不公平,但媒体人仍有值得反思之处,但也并非真与善的矛盾,而是真与更真的分野。

    未成年人在铁笼中残酷格斗,只是真相的片段,而不是真实的全貌。假如当初引领舆论的是一篇全方位的特稿,可能舆情的焦点会更容易聚集在有用的方向,而不是四分五裂吵做一团。

    媒体人有争夺眼球的倾向,为了最能抓眼球的片段,而漠视了全貌,甚至为了强化刺激度,而刻意隐藏了前因后果。他们最大限度地撩拨着受众的本能,而不是用艰难的努力去开启思考之门……大家都在走捷径,管理者何尝不是?

    我们稍稍改变一下其中的要素,假如这些儿童参加的是普通的体育训练,哪怕铁饼、铅球、举重……这些并不受待见的体育项目,而不是看上去很残酷的搏击格斗,可能事件的走向完全两样,俱乐部更容易被认可为善举,甚至有可能获得各方面支持,得以完善、转正,成为正规的教育机构。

    所有从小抓起的体育训练都不乏辛苦甚至残酷,只是看上去没有搏击那样残忍,对这些孩子来说更没有太大不同,但是命运就差这么一点点,就改变了整个走向。

    俱乐部也有两难,作为商业机构,免费收养培训不可能是无源之水,铅球、铁饼和举重无法带来收益,要让这一流程可持续,也必须吸引眼球,找到能够商业化的项目。如果能够让这些小拳手在18岁出道赚钱,是不是也能实现循环?——然而让他们在成年之前参与对外表演,犯下了一个致命失误,毕竟任何国家的公众都无法接受这一幕。

    所以善举也没有捷径,如果没有坚持长期无偿付出的能力和决心,试图用商业性的自体循环来改变贫困儿童的命运,是个极具风险的坑。几年前的童工事件,也是同样的走向,尽管很多人认为童工总好过在家乡苦熬,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被取缔的命运。这些边缘性的互惠之举,只能生存在不为人知之处,曝光必死。

    基于这些无法改变的现实,媒体人只能自责自问,在一些时候放弃披露真相的本能,学会对一些事情保持沉默。很多记者确立了自己的原则,譬如站街女新闻不报等等。如果曝光并不能让现实变得更好,何不顺其自然,不去惊扰?

    城市中的格斗笼只是第二现场,那些被大山阻隔的家乡才是第一现场,贫困、失学、吸毒、土豆、留守儿童……那里隐藏着更大的真相。媒体的长枪短炮,能不能追随这些儿童回到那里,回到他们宁可忍受汗水和暴击也要离开的地方?

    这无疑是一场更加艰苦卓绝的探访,远比在城市中扫街一些口水题材费时费力,然而更大的阻碍是,很可能千辛万苦取得的成果根本发不出来,即便发出来也只能迎来受众不经意的一瞥……大家都晓得贫困在那里,真相在那里,但是麻木的目光,除非触目惊心不能扰动。新闻在寻求我们的眼球,而我们的眼球也在选择新闻。

    只要遥远、隔离,便不被视为罪恶,这是我们很多人的劣根,很多人都该扪心自问。大家宁可为上海地铁里的一口痰吵翻天,也没有动力去为遥远的赤贫说一句评论。是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把他们困在原地,却又在都市中不期而遇的时候大惊小怪,装一回圣母。

    而有关部门的职责,是改变现状,还是仅仅平息舆论?本身把儿童带离格斗笼并不为错,但是只有给他们一个更好的选择,才能称得上解救。大凉山深处的困境,才是问题的真正源头。

    如果那里的面貌无法改变,或者自然条件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应该容许他们走出来,容许他们拖家带口来到城市,谋求工作和教育,不要用户口和房产的藩篱把他们拒之门外。

    城市里的棚户区、窝棚区不是罪恶之源,而是他们逃离困境的温情之所。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在大城市中都有着庞大的贫民窟,这并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正是机会公平的起点,只有城市中容纳一部分脏乱差,大山中才能没有绝望的留守儿童。

    然而,当管理者在城市中拆毁棚户区、驱赶“低端人口”的时候,在用户口和房产门槛把随迁儿童拒于学校门外的时候,很多居民报以掌声……那些在格斗笼面前装圣母的,是不是同一批人?把他们关进贫困之笼的是不是我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纸上建筑:“格斗孤儿”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