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也:中国教育到底失败在哪里
贾也:中国教育到底失败在哪里?——从“一切都为你好”到“培养一样的人” 导语:从“龙永图三问”说起最近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龙永图在谈及送孙女出国留学时,提出了三问: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第二,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第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这 “三问” 确实打中了中国的要害。特别是第一个问题, 欧美教育能够吸引全球人士到他们国家学习, 说明了全球精英对他们教育内在价值的认同,包括中国政府职员。那么,中国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以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一、学校教育:培养一样的人
中国教育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至于失不失败,如何失败,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很难予以绝对中肯的评价。但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就是:把一群人变成一样的人,而不是与众不同的一群人,更为可怕的,是要变成一样有缺陷的人!这种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就是给予学生的是标准结论和答案。无论是工科还是理科,都要搞出一个貌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来不可,谁若是逾越了这个官方标准,那就被认为是标新立异,其人必是是异端另类。这样的人如果进入社会,那么就被视为异见分子的,是不受待见的,甚至他的言论会关进黑屋子的。学校出于对分数的追求,自然不是鼓励这样的学生,认为是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
因此,中国的学校教育并不是教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心智。久而久之,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出来只记得几个概念、理论等所谓假大空的“标准”,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根本不会运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做分析,这样同时也就消解掉了学生们的“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国家提倡“创新”,确实表现得有些“缘木求鱼”了!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提供给学生的并非是最好的知识。很多课目的教材取材服务于政治目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诸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等假大空的空话套话,实在过于政治化了。再加上教材编选者受自身能力的限制,连基本的“自圆其说”的逻辑自洽都无法达到,完全是在制造思维的紊乱。正因为如此,学生学到的知识并非取自全世界最优秀的文明精华,甚至还学到了不少糟粕,那些教材基本上就是加了三聚氰胺的含抗生素的兑水奶,绝对是有毒的,导致严重的“脑结舌”。
说白了,我们的教育体系一而贯之的,也是最大的致命缺点是,就是不鼓励个性,主张批量生产学生:有才华的人,在这个体系里不能健康成长;有缺陷的人,在这个体系里无法得到校正,方的圆的厚的薄的,统统都一个模子批量处理了。这一点就是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所表达的思想,所以,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体系产生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低质量人才,创新性堪忧,大师绝迹!当然,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来说,能最快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生产了大量的识字和有基本数理化能力的工人、工程师、普通白领和其他劳动者,如果采用其他的教育体系(比如精英教育),我们这个高文盲率的社会,结果可能会更糟的。
但是,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显示出这种批量式教育的失败之处,最大的失败是,就教育出来的“巨婴”太多了!何谓“巨婴”?就是指那些心理素养还停滞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他们缺乏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思想,甚至缺乏基本的人格。这种教育模式早已落后于时代,其实是苏联式的,源自斯大林时代。以赛亚-柏林在《苏联的心灵》曾作如下表述:“这个国家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斯大林所谓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任务,亦即,对人进行调试,使得人们只会提出很容易获得答案的问题,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因最小的摩擦而顺其自然地适应所处的社会……好奇心本身、个人独立探索精神、创造和思考美好事物的愿望、寻求真理本身的愿望、追求某些目的的愿望(这些目的的本身确是人类的目的,能够满足我们天性中某些深层欲望)都是有害的,因为他们会扩大人们之间的差异,而不利于一个整体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这种“求同”的教育模式之下,人们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下,很难构建自己的思维方式,总希望别人(特别伟人、领袖等政治人物或公知、大V等意见领袖)来指出方向,以便获得明确性的指引,于是呢,进入社会之后,就容易扮演着“吃瓜群众”的角色,极其容易被人煽动,成为被人利用的一部分。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的自我主见被这种教育阉割了!有一句很有意思,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的教育,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
二、家庭教育:一切都为你好
令人感到可笑又可悲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想让人“变成一样的人”,而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却逆向发展,总想让孩子成为“不一样的人”。两者看似矛盾,却又能奇妙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家长们总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一样的人”中“最标准化”的一个!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变成对“标准化”的认同程度了!这无疑就催生了“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比起思想禁锢更为严重,还是社会功利化对教育的侵蚀。一切被公众所质疑的是“应试教育”、“功利教育”,都是针对家长们贪婪自私的观念迎合罢了。
可以这么说,中国教育最糟糕的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无可否认的是,世界上少有国家的家长像我们的家长那样重视子女的教育,但这种教育方式从来就是强迫式的、不平等的。父母们总是把自己未竟的理想让子女们来实现,不惜重金,层层加码,都有一颗浓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用自己的主观意愿迫使孩子学习自认为“有前途”、“有出息”的内容,而忽略对孩子兴趣的发现和培养。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从摇篮开始就已经被扼杀了。
这一点在孩子们填报高考志愿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家长往往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且往往假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爱,作为孩子是无法拒绝的。
更为可怕的是,许多家长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搞好,读的书都忘了,要求孩子学的东西,自己却一窍不通。而且,他们在单位公司受了气,觉得人生不如意,回来就往孩子身上撒野,要好好读书,要有出息,不然就……书上讲对孩子要和气,要引导,结果性子一上来就烦,一通乱打,关禁闭……以显示家长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才是最操蛋的教育。
正是这种非常功利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们无法抗拒,最后也只有被迫听从父母之命,选择最赚钱的专业,而未必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
人不能尽情地表现出自己的长处,这是很遗憾的事,很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取得职业上的满足和快乐!而且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必然会损害个人的自信心,所以才会导致有那么多人生活得唯唯诺诺,一直被动地活着,根本就不想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人们不能乐业(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
可以这么说,对兴趣的忽视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更为严重的是,抹杀了孩子的兴趣,导致孩子们只能被迫接受父母和社会的安排,无法成为一个听从内心的人,最终就成为一个毫无主见的人。
正因为有这样的家长,导致中国教育选拔机制的精神内核依然是“科举制”式,即“教育”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依然是自己“跳龙门”的机会。好的专业、好的大学,成为父母炫耀自己子女有出息的资本!而对于国家而言,当然是乐观其成的事,深以为民心可驭,考试制度不失为一种缓和社会矛盾、实施思想控制的手段,于是,大学教育这条路,就成为当代提升个人阶层的“科举制”法统了。
其实,每个人天生都应有多元化成长的选择权利,中国的教育不仅没有提供其选择的环境,甚至教育伊始——家庭教育开始就压制其选择的意志了。
正是这样的认识,我还是比较赞成我们中国孩子能多多出国留学,脱离一下中国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自己能充分地独立起来,同时培养一下自己的国际视野,多保持与世界接触,也是能更全面的地认识中国社会,千万不要让父母绑架,又让朱火炬、周带鱼、花千户等人的“不要辜负”式鸡血文章毒害了,须知,在目前之中国此类脑残分子,不仅受到国家的欢迎,而且在民间还是非常有市场的!
结语从家庭教育“一切都为你好”到学校教育的“培养一样的人”,我们一而贯之地,就是在抹杀个人的选择,让孩子们接受安排。教育就是教书育人,让人成为人,其实,人品比学识更重要,创造比成绩更重要。
然而,中国教育依然呈现的是:令人厌恶的教师权威,趋利性的家庭教育,反人性的教育规条,以金钱和地位作为价值衡量的变态社会意识,严重的反智倾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