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5|回复: 0

苏小草:《道德经》中的‘善’与‘不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8 16: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苏小草sxc 于 2017-12-28 17:45 编辑

苏小草:《道德经》中的‘善’与‘不善’


‘善’与‘不善’是个老话题,数千年来,古今中外鸿学巨儒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果天下纷乱、无所适从。而如今,这个问题的确到了需要厘清的时候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还是看看《道德经》中老子怎么说的罢。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天下人皆知道何为美而坚守和践行之,那么,恶便悄然消失了;皆知道何为善而坚守和践行之,那么,不善便悄然消失了。故而有有有无,有无相对而存在,有无相生;有难有易,难易相对而存在,难易相成;有长有短,长短相对而存在,长短相较;有高有下,高下相对而存在,高下相倾;有音有声,音声相对而存在,音声相和;有前有后,前后相对而存在,前后相随。这便是事物存在形式的相对‘一致性’规律,即对立互补的因果律,事物的存在形式是相对变易的不是绝对不易的。所以说啊,真正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胜于言教;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事物的存在形式皆处于推陈出新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不会停留止步,生而不有为,为而不恃强,不居功自傲、不贪恋权力,知止知足而功成身退。惟有知止知足而功成身退,才能成其私而保全身存。

在这里,老子运用‘有’与‘无’、‘长’与‘短’、‘前’与‘后’等相对存在的概念揭示出事物存在形式的相对‘一致性’规律:对立互补的因果律。有因必有果,因果必相连,事物的存在形式是相对变易的不是绝对不易的,永远处于推陈出新的发展变化之中,旧的存在形式从有到无,新的存在形式从无到有,旧的存在形式终究要被新的存在形式取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相反,守旧固执、愚顽不化,抱残守缺、不思进取,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而祸及自身,这便是‘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的道理。故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胜于言教,知进知退、知止知足,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上善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生命万物不能缺少水,而水善利于生命万物却不与之相争,不争取和捍卫绝对的权力或权利,处在众人所不情愿之地,故而更接近于‘道’。居于不争取和捍卫绝对的权力或权利的善地,心善光明磊落、虚怀若谷,与善平等待人、诚恳友爱,言善恪守信用、一诺千金,政善秉公执法、廉洁奉公,事善能有所长、举重若轻,动善把握时机、马到成功。只有不争取和捍卫绝对的权力或权利,故而没有后顾之忧。

在这里,老子对‘上善’作了客观而形象的描述,在其眼里,‘上善’是像水一样不能缺少有利于生命万物而又不与生命万物相争几近于‘道’的品格。毫无疑问,几近于‘道’的品格来源于‘不争’,‘不争’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呢?不争取和捍卫绝对的权力或权利也,它是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的必然结果。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读:善行能够无声无息而不留痕迹,善言能够自圆其说而无瑕疵;善数能够心有灵犀而不用筹策;善闭没有关楗存在,故而不可打开;善结没有绳约捆绑,故而不可解构。所以说啊,真正的圣人常善救人,故而没有可抛弃的人;常善救物,故而没有可抛弃的物,可以说,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而代代相传、物物相袭的根本之‘道’。故而,善人啊,是不善人的师从;不善人啊,是善人的师资。不尊重其师,不爱惜其资,虽自以为智慧却都是糊涂虫。这是多么奥妙的道理啊。

在这里,老子列举了几近于‘道’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和‘善结’告诫世人即便没有一丝一毫的希望也不要放弃拯救人、拯救物,因为,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而代代相传、物物相袭的根本之‘道’,没有可抛弃的人也没有可抛弃的物。应该说,老子言及的善人是指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之人,而不善人是指悖道离德而不知常罔理之人。因此,他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之人是悖道离德而不知常罔理之人的师从,后者师从于前者便能寻回自我而得到拯救,从而罪过得到宽宥或赦免;而悖道离德而不知常罔理之人是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之人的师资,后者师资于前者便能实现自我而几近于‘道’。又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悖道离德而不知常罔理之人不尊重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之人或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之人不爱惜悖道离德而不知常罔理之人,虽自以为智慧却都是糊涂虫。何故?悖道离德而不知常罔理却不自知之明,继续堕落下去必自食恶果,而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却不几近于‘道’,持续下去必失道失德,缘有它哉!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读:道理啊,它是宇宙万物之中存在的至深逻辑奥秘,善人的处世法宝,不善人的身存之保。美言可以换来市井百姓的尊崇,但不可能持久,按理说,美行才可以凝聚人心啊。善人是不善人的师从,不善人是善人的师资,人之不善,又怎么能抛弃之呢?君不见,天下昏乱、民不聊生皆是失道乱理造成的,尊道贵德理直才是天下大治之道啊。故而立位的天子,即便设置所谓的‘三公’衙门华丽示众,即便时常有精美玉石和优良马匹的进贡仪式高潮迭起,也只是掩人耳目、粉饰太平的手段罢了,不可能规避‘一治一乱’王朝覆灭的旧窠而实现天下大治,折腾来折腾去精疲力竭而徒劳无功,不如坐进此道而知常明理治天下。古往今来为何重视‘道’呢?不言自明:难道不是以求有所得,罪过可以得到宽宥或赦免吗?因此,’道理’才是天下最值得珍贵的啊。(曾经阅读过黎鸣先生有关这一章的解读,非常认同,受其影响,这里的解读思路与之大同小异,在此向黎鸣先生表示致谢!)

在这里,老子阐述了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治天下的重要性,悖道离德而不知常罔理治天下即便设置所谓的‘三公’衙门华丽示众,即便时常有精美玉石和优良马匹的进贡仪式高潮迭起,也只不过是虚荣的繁华掩盖惊心的太平,徒有虚表而已,其不可能规避‘一治一乱’王朝覆灭的旧窠而实现天下大治。怎样能够规避‘一治一乱’王朝覆灭的旧窠而实现天下大治呢?答案很简单:‘不如坐进此道’,即尊道贵德理直放弃绝对的权力或权利与民立约成典而‘契治’天下,如此,不以一己之私而私天下知止知足而功成身退,即便曾经有罪过也能得到民众的宽宥或赦免,故而能够成全其私而保全身存。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读:真正的圣人啊,谦虚谨慎而不固执己见,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善我者,我善待之,不善我者,我也善待之,此之谓:德善。信我者,我相信之,不信我者,我也相信之,此之谓:德信。真正的圣人立足于天下,聚集人心啊,胸怀天下而光明磊落广纳百川虚怀若谷,百姓皆关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圣人爱护每一个人皆像自己的孩儿一般。

在这里,老子描述了其心目中‘圣人’的光辉形象,‘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其谦虚谨慎善解人意,与民同心同乐同感同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其光明磊落广纳百川虚怀若谷,不禁锢思·想言论自由,不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此乃真圣人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的谆谆教诲际远传来,知者而不扬之,数典忘祖也;扬之而不践之,欺师灭祖也!

2017/12/28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20 02:00 , Processed in 0.0733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