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4|回复: 0

郑碧娴:感受美国的博雅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6 13: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的大学教育、特别是针对中产阶级子弟的博雅教育,最大限度地限制了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向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个国家关于“人权、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也在教育过程中成功地内化为学生的不言而喻的思考和行为指南。当一个国家能够培养出内心强大、理性思考的公民个体时,这个国家作为整体能够崛起就一点也不令人惊奇了。

    人性其实没有因为国籍的不同而有太大的区别。美国人并不是天生就比其他国家的公民更善良、更诚信、更聪明。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价值观、各方面的能力及行为是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不断锤炼中形成的。家庭和学校承担着重要的使命。那么,美国的教育是如何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富有公民意识、具备支撑起一个超级大国所需要的能力和心态的呢?

    在2009年和2010年,我有机会到美国的一所博雅学院学习,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普通大学教育的新的教育模式。这种体验使我对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

    老师不能说不懂?

    西方高等教育核心之一便是批判精神。批判带来的是创新及不会对权威盲目地崇拜。批判需要理据、需要对被前人或者当下的人封为权威的说法、结论甚至是权威的人提出质疑的良心和勇气。在博雅教育中,这种批判精神更是被反复强调。

    我在这所大学修读的一门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课上,教授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与该课有关联而自己又感兴趣的话题在班上做10分钟的presentation。 他要求学生对该presentation深入了解,并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教给其他同学包括老师。我选择的是美国的property tax专题,当我向同学们和老师介绍美国计算property tax的方法时,老师突然打断我的presentation并让我再次重复刚才的内容,等我说完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很谦虚地说,你刚才介绍的内容,我之前还真的是不知道。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便是感动和对教授充满敬意。那是不是这位老师水平不高呢?非也,先不用说美国的博士扎扎实实地要读5至7年才能毕业,这位美国老师是经过精挑细选经济系的主任,但是,人学习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知道得不多。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中,有一些老师通常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权威的形象,并不一定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对讲课的内容提出质疑,或者在考试中提出与他所给标准答案不一致的回答,因为这些老师会将对事的质疑引申为对人的质疑,更不用说对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内容了。可是,我遇到的这位美国老师,并没有因为要维系这种“权威”而摆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反而谦虚地向学生承认他不懂的知识。这个被年轻学生看成是“权威”的代言人如此谦卑,结果是让学生们对批判权威的行为不存在恐惧,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勇气和信心,觉得在理据充分的前提下,进行批判是家常便饭。如果问博雅教育凭什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那么这种批判精神和不迷信权威就是前提。

    怎样才能有个好成绩?

    博雅学院的每一门课都要求老师自己编写一份详细提纲,主要内容是整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安排,包括每一门课讲什么主题,考试和测验的具体时间, 考试要求,考试成绩的组成等。很明显,老师是有备而来,不是讲到哪就算哪。但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对各门功课也可进行时间统筹和事前准备。

    每一门课的总成绩的不是由一两次大考试决定的――虽然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100分的成绩中,期中考和期末考只占20%和20%的成份,而出勤率则占10%,剩下的50%便是由多次的课堂presentation以及论文成绩组成,也就是大陆所说的平时成绩。总成绩要获得A,一般是在90分以上,而B则是85分以上。老师安排的各种测验和作业评分成绩不会超过一周,因为,学生在期末考试前,一般能预计自己本科目的成绩范围。我在内地读本科的时候,也有不少同学旷课,由于是大班上课,老师不一定都知道,而考试成绩一般只由期中考、期末考和平时成绩组成,期中、期末考共占90%,平时成绩主要是老师对学生的主观印象分,而不是平时客观的作业成绩(因为平时也没什么作业)。因此,有些在内地读书的同学,只要考试时熬熬夜,临时抱抱佛脚,不少有小聪明的学生还是得到不错的成绩的。但在美国这样的考核制度下,学生的“寻租”空间大大地缩少,投机所带来的收益也将到几乎为零。因为,如果学生平时不去上课(一般允许学生无理由不上课三次),10%的出勤分没有了,占总成绩50%的课堂presentation和论文做得不好,不用说想拿到好成绩,就是要及格也有点险。老师是抱着一视同仁的专业态度打分的,让你及格不是他们的本分,让你不及格也不会因损了你导师的面子招来报复而犹豫。因为老师们都一致尊重学术制度、考核标准及维护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

    所以,要成为有好成绩的美国学生,不是靠投机取巧,不是靠一两次的超水平发挥,靠的是平时扎扎实实地积累和努力。更重要的是,考核的制度设计保护的是平时扎实勤奋的孩子们,也保证了整体的教育水平和必要的知识传承。说实在的,在教授们认真负责的论文和课业压力下,美国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累多了,忙多了。每天不是看书就是查资料写论文,在校道上总是行色匆匆。当然,由于专业选择上的开放性,学生是在学着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所以即使这样累,大多数学生还是甘之如饴的。

    语言是可以这样学的

    西班牙语是美国学生学得最多的语言之一,我所在读的美国大学规定,美国本土学生在大学必须学习两年的外国语言。在40分钟的课上,90%的时间,老师全都用西班牙语进行讲课,当遇到学生跟不上或者听不懂的时候,老师用身体语言并且同时重复着相对应的西班牙语句子,为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语言的环境;而同学们也得用在课堂上刚学到得不大流利的西班牙语进行对话和回答问题。同时,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西班牙语的课程上都少不了对西班牙文化的介绍,比如学生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集体观看著名的西班牙语电影,并且用西班牙语回答关于电影的问题。可谓是寄学习于娱乐之中。而在每个学年一月份的那个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国外去学习一个月,不少同学都是选择第二外语的国家去学以致用并且感受当地的文化。由于博雅学院的学生很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在经济上也可以负担这样的旅行支出。

    美国的外语学习过程其实更接近一个刚出生的宝宝学习语言的过程,一开始是在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倾听(外语老师在上课的全过程基本上都是使用非母语),然后便是模仿、开口表达,接着便是通过学校系统地学习语法和写作。通过这样的过程学习外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接近“本能”的同时,更快将语言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来使用。

    学校只是个培养智商的地方?

    传统意义上,学校主要是一个培养智商的地方,学生在学校主要是进行算术、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和学习。在美国,我却看到了学校除了培养学生智商外的另一面。

    在校园优美的校道上,我经常看到一个特殊学生的高大身影。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子,在学校和其他身体健全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我曾经担心他是否能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生活上是否方面。但后来,我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学校各种教学设施中,都可以看到为残疾人设计的设备,包括饮水机的高度、教学楼进出入口的自动门等等。而平时到饭堂吃饭的时候,只要我碰见这位双目失明的男孩,总能看到有同学为他开门。

    不少留学生在用外语进行写作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少困难。学校专门有一个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不管是本土的学生还是外国的学生,只要遇到写作上的困难,都可以预约这里的辅导员免费提供帮助。而演讲中心(speaking center)则会协助要做课堂presentation的同学们提高演讲的技能。比如这里的辅导员会让你演示一次presentation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将会被录像机录下来,辅导员们会重新和你一起观看刚才的录像,然后分析你是否与观众有眼神的交流、你的身体语言是过多还是不足、你的语速是否过快、停顿是否足够等等。

    学校还设置了学术中心,其中一项任务是为一些有特殊但合理的考试需求的同学提供协助。我上的莎士比亚课程期末考需要大量的写作回答,由于英语是第二外语,而莎士比亚的语言是古英语,所以老师认为多给我半个小时的答题时间是合理的,于是,我便被安排到学术中心进行考试。能享受这种“待遇”的理由真的有很多,比如说有些学生写字有障碍,需要用电脑打字,可以去学术中心考试;有些学生考试当天有比赛,需要提前或者推后考试,可以去学术中心。

    这些看似小事,但其实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和属于弱势群体的残疾人一起学习和相处,学会如何关心他们、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写作中心和演讲中心培养学生们的社交技巧;学术中心则灵活地处理各种各样的、合理的个人需求,让学生们感受到,每个人不同的合理需求是应该并且能够得到关注和满足的。这样的教育过程不但能激发学生伟大的同情心,增强他们服务社会和弱者的意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领导的欲望产生于对别人做不好事的着急,而领导的能力也在于如何提出计划和与别人合作。

    和谐社会,从小学开始

    一位美国教授告诉我,她很爱这个学校,原因之一便是老师们之间的相处很融洽,相互尊重而非相互间恶性竞争,把精力放在如何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按照我的分析,美国朋友之所以能享受的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可能是在小学奠定的基础。在美国一些小学里,学期末考试后,每个小朋友都几乎能有各种各样的奖励,都是A的,拿全A奖;有A有B的,拿AB奖;有B+和B的,拿B+B奖。孩子们都得到了家人和学校的肯定和鼓励,对自己也树立了信心,不会只认为在成功的路上,是要把所有人都赢了,才算是真正的胜利者,只有得了全A才是好的。这种奖励设计避免了孩子们形成一种“只有….才能…”的单向的、二元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避免了要通过和别人比较才能获得自信和满足感的片面的心态。看来,一个社会要培养他的公民是要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这项任务一直延续到大学,是有连惯性和一致性的。所谓博雅教育并不是一下子突然降临在学生身上的,而是有着从小开始的思想和行为积淀。可以想见,这样的年轻人长大以后,大多会以理性宽容的精神对待世界和他人。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给年轻人以最大的压力,让他们从小就在相互竞争好胜的环境中长大,对其心理成长极为不利。在我们的教育机构里,一边强调和谐社会,一边为年轻人的成长制造各种现实的压力,看起来确有点缘木求鱼的意思。

    美国的大学教育、特别是针对中产阶级子弟的博雅教育,最大限度地限制了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向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个国家关于“人权、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也在教育过程中成功地内化为学生的不言而喻的思考和行为指南。当一个国家能够培养出内心强大、理性思考的公民个体时,这个国家作为整体能够崛起就一点也不令人惊奇了。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18 20:59 , Processed in 0.0861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