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5|回复: 0

叶檀:广州与深圳 近邻是仇敌 超级城市的霸主之战——副省级城市(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30 21: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次副省级城市系列研究,将目光转向那些并没有被太多关注,甚至略有些被“遗忘”的城市,寻找他们的发展潜力,同时正视一些城市遇到的困难。首先将从15个副省级城市中,挑选出此前没有写过的城市,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其发展状况:

  一是高铁、地铁和轻轨的交通运输规划,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城市总体规划。

  二是人口的流入,包括回流的幅度和外来人口、务工人员占比。

  三是教育资源是否充分。

  四是财富状况,包括本外币存款和消费能力。

  五是GDP增长速度。

  广州和深圳这样的超级城市,自然不能被计入被遗忘者,但在近几年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涌现,不断崭露头角的情况下,广州和深圳受到的关注,完全不能与北京上海相比,特别是广州,与超级新星城市深圳相比,自身光环逐渐消退,许多方面被后来者超越。

  五 广州

  所谓一线城市,不仅是GDP,还包括政治级别和各类经济数据,以及城市规划,尤其在北上广深这个级别。

  想跻身一线城市,并且长期保持自身地位,最主要的应该是在某一领域或产业中,具有全国性的超级影响力。从城市传统和区域规划来看,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金融中心,广州是商业贸易中心,深圳则是科技创新中心。

  从数据来看,广州略显颓势,广交会不复昔日荣光,倒是作为电商中心的杭州后来居上。2015年,广州GDP总量为18100亿元,2016年GDP为19610.94亿元,均位于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但GDP增速后劲不足,2015年增速为8.4%,排名15个城市中第五,在杭州、南京、深圳和武汉之后,2016年增速为8.2%,排在第四名,前三分别是杭州、深圳和西安。

  与深圳相比,广州的工业地位明显偏弱。珠三角城市群中,广州也不是工业领头羊,深圳的通讯、电子、机械甚至汽车产业,以及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家电产业,都相当强势。2013年深圳的工业增加值为5889亿元,比广州高出24%。根据2016年统计公报,广州工业增加值为5369.4亿,相比深圳同年的7190.86亿,仍落后33.92%。另外广州的工业劣势不仅是在规模上,其含金量也在下滑。根据统计局数据,2016年广州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664.55亿,而深圳是4762.87亿,广州高端制造占比远低于深圳。在企业效益方面,2016年广州的第二产业规模比北京高出24.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184.56亿,仅为北京的76.46%,上海的40.87%。

  广州的高科技制造业缺失,与科技创新水平直接相关。2012年京沪穗深津五市研发费用占GDP比例显示,当年北京投入的研发经费为1031.1亿,广州为305.1亿,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不仅低于北京上海与深圳,甚至低于杭州与南京。

  另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专利发明,2012年全国主要城市专利授权数量显示,北京、深圳和上海位居前三,超过10000件,为广州两倍以上。而实际上,广州拥有整个广东省三分之二的普通高校,科研资源丰富,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广州的高校人数为104.32万,也处于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但与深圳和上海相比,其产业结构中高端产业占比偏低,科研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能力很弱。

  广州打造第二金融中心的野心,也受到阻碍。相比于北京上海和深圳,广州金融业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都略有不及。2013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1146亿,远低于深圳市的2008亿元。广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也低于北京上海,比深圳低3000亿,吸纳资金也没有优势。2013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仅比重庆多100亿,比成都、杭州和南京等地多300亿,却比深圳少800亿,差距明显。到了2016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为1800亿,南京金融业增加值为1241.76亿,重庆金融业增加值1642.6亿。总体来看,广州自身金融业仅比普通省会略高。

  根据统计公报,2015年广州和深圳本外币存款相差8962.51亿,人均本外币方面,2015年广州和深圳分别为31.733万和45.528亿,人均本外币相差10万元以上,根本不在同一个数量级。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广州排在深圳、杭州和南京之后,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州的金融业和财富存量,确实更接近于省会城市,而不是一线城市。

  广州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在下降,尤其是相比北京、上海、深圳来看。从2010到2013年之间,广州常住人口增加30%,而京沪深三市增长超过40%,况且,北京上海还在严格控制人口。除了深圳1990年人口基数很低,北京和上海在2000年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但广州2000年后人口增长放缓。从1990年到2000年,广州人口增加57.8%,而在2000年到2013年,广州人口仅增长30%。同一时期,武汉、杭州、南京、成都常住人口分别增长27%、28.6%、33.7%和27.2%,广州人口增速同其他主要省会差距变小,吸引力落后于北京、上海和深圳。

  但广州真的会跌出一线城市么?想太多了,广州的优势依旧非常明显。

  首先是交通,广州交通枢纽强大运力仅次于京沪,也超过深圳。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港口、航空和铁路枢纽,广州可以超越华南、成为面向东南亚区域的交通枢纽,进而将东南亚地区纳入广州经济腹地,成为中国海洋经济战略门户。

  其次是珠三角城市群,之前我们早已提到,佛山、东莞和惠州将成为下一批崛起的卫星城,尤其是广佛同城,将助力佛山从众多卫星城中脱颖而出。广州如果进一步拓展服务业辐射半径,加强与东西岸城市合作,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有些行业一定得有历史积淀,如文化、教育、医疗,珠三角这些方面最强的城市就是广州,远超深圳,深圳还得狂追三十年,才能赶上广州的步伐。

  六 深圳

  深圳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开始,借助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东风,跻身一线城市,其发展历史令人惊叹,却又不得不佩服战略决策者的先见之明。放眼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出现三个体量相当的超级城市(广州、深圳、香港)的,仅有珠三角一例,而深圳则是三个城市中逆袭最快的。

  我每次到深圳,见到的移民,都把深圳当作自己的家,移民融合最融洽的城市就是深圳。广州与深圳不同,到广州谈文化的比较多,深圳则是直接了当谈项目,两个城市的风格大相径庭。

  根据《深圳市总体规划2011-2020》,定位于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北京代表权力与政策、上海代表资本与资源、深圳则代表科技与创新,各司其职,各领风骚十几年。

  深圳最大的亮点还是产业链完善,科技企业群居。老实说,如果连深圳在内的珠三角产业转型都不能成功,其他地方不可能成功。有人说北京也有大把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比如小米和联想,比如百度、京东和新浪。但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除了京东、当当和完美世界这样的电商和游戏互联网公司,媒体企业和门户网站居多。比如新浪、搜狐、优酷和爱奇艺等,做的是媒体和视频网站业务,对手是纸质媒体和电视台,智联招聘和58同城主营广告业务,百度和去哪儿则是信息流量入口,与各类媒体为敌,奇虎360尽管是做软件为主,但主要收入是依靠网址和搜索。综合来看,北京的互联网企业,基本都与媒体、信息和广告有联系,数量再多也只是媒体产业链的上下游。这是因为北京有新华社、CCTV和人民日报,离中国的政治中心最近,离文化、媒体更近。

  深圳却反其道而行,包括东莞和广州珠江湾,更适合其他各类科技企业。深圳拥有腾讯、迅雷、YY和唯品会等互联网企业,它们主打电商、娱乐和平台。还有华为、中兴、OPPO、魅族、普联技术、莱宝高科、华星光电、德赛电池、欣旺达、长盈精密等一批手机行业,以及硬件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另外深圳还拥有以比亚迪为主,一系列新能源和智能硬件企业。深圳远离政治,商业氛围远远浓于政治,IT硬件,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车得以顺利发展。

  但深圳再好,还是有一块短板,并且需要十年以上时间才能补齐,那就是高等教育。深圳目前也采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是自建大学,另一方面是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疯狂合作。自建大学,投入大周期长,而引入知名高校,几乎可以直接带来优质教育资源,也成为深圳教育系统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2016年10月,深圳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到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与目前相比,相当于10年内翻倍。根据2015年统计公报,深圳高校数量为12所,在校生约9.01万人,处于15个副省级城市末尾,实在是很尴尬。

  自建大学品牌,产生的社会认可度、学术研究能力和生源等影响,需要很长周期才能体现。引进名校,快速树立深圳高校品牌的同时,也挤压了其自建大学的空间,尤其是财政预算依赖严重的部分大学。另外对于本科教育阶段,目前在深圳招收本科的高校,基本只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哈工大。高考招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一旦知名高校的深圳校区开始招收本科生,肯定会与本部分流,触及到本部校区生源和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南地区广州高等教育积累的底蕴和优势,短期是深圳无法企及的。

  好在深圳引进名校时,充分考虑自身产业发展的主要需求。在深圳设立校区的高校,基本以金融、制造、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实战学科居多。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目前设立了三个研究中心,专业分别是环境可续与新能源、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以及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则开设生命健康、信息科学、现金制造和社会管理。学科精准地匹配了深圳的产业发展,毕业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留在深圳,实现高校与产业互补。相关数据也在转好,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统计,深圳大学城硕博研究生就业“留深率”整体逐年上升。其中,哈工大最近三年“留深率”超过60%;北大2015年“留深率”首次排名第一并超过北京,2016年仍保持第一并进一步提高至32.75%;清华2016年毕业生“留深率”为16%,是历年最高。

  我最看好的新区,是粤广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市场化的地区,既有创新,也有文化,更有国际接轨的高端服务业,而深圳是富裕之区,也是产业创新绝佳之地,要注意的是,绝不能重走香港被房地产拖垮的老路。

  随着广州、深圳两座城市的不断发展,争夺资源、给予政策和衰落崛起等词汇将退出舞台,两者会越来越趋向于分工明确,协同发展,广州依旧是中国最大商贸中心,而深圳主导科技创新,珠三角城市群卫星城发力、粤港澳经济区、科教文化与创新随后跟上,广州深圳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想象空间很大,打造世界级城市。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18 16:55 , Processed in 0.0858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