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5|回复: 0

杨恒均:杨振宁还能感动中国至少一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7 11: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振宁又起风波,上次是2004年以82岁的高龄迎娶28岁的美娇娘,这次是在95岁高龄高调宣布放弃美国国籍,回归祖国怀抱,我估计下次应该是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比中国共产党只小一岁的杨振宁突然宣布入党,彻底从同胞变同志,完成他人生的百年偕老,再次感动中国一次……

  杨先生每次都能激起互联网热议,这次还惊动了《环球时报》,环球发文《一些人持续攻击杨振宁,这挺奇怪的》。我首先声明,在过去几年里我虽写了多篇有关杨振宁的文章,但没有一篇是攻击的,反而在字里行间多次为他辩护。例如,在一些年轻人嘲弄他在82虽娶28岁翁帆,质问他老来不正经,年轻时干吗去了时,我这样回应年轻人:年轻的时候他去赢取诺贝尔了。

  杨振宁在科学领域对世界的贡献,一个诺贝尔足可以代表,而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实行引进人才走出去的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恐怕也是美国学人中少有人能及的,至于他在许多场合公开评价自己最重大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我认为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杨振宁的存在是让你觉得做中国人自豪了,还是更加自卑了?

  杨振宁之所以引起了如此多网友的冷嘲热讽,除了大家对他的历史不太了解之外,主要是他最近做的几件事正好都撞在“风口浪尖”上。按说他在相守几十年的妻子杜致礼去世后,你情我愿地迎娶翁帆,是完全符合任何国家的道德标准的。可82岁与28岁的年龄差首先就让正处在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消化不了。因为这些年,贫富差距拉大,利益集团的道德底线滑落,一些富人始乱终弃后迎娶小娇妻,一些贪官污吏用公权力的便利包养比自己女儿、孙女还小的二奶等现象比比皆是。杨振宁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跳进了社会大众嘲弄的群体窝里。

  杨先生促进中国同美国的科技交流,可能背地还偷偷引进了相当多的美国先进科技与人才到中国,加上他已经成为北京宣传人才归来报效祖国的图腾,这些在新闻上引不起重视,有些甚至不便报道,而他偶尔的“老夫少妻”露面,以及他说的诸如“中国基础教育好过美国”的有争议言论,却往往成为互联网上持续发酵的热点。

  就拿这次以95岁高龄宣布放弃美国国籍,投入祖国女儿怀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杨振宁比他投入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还要大近三十岁)所选择的这个时机,可能是有他自己的考量,例如,人之将老,思念父亲,实现父亲遗愿;又或者他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表达对祖国之爱,对当局对他的照顾表达感谢,当然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在官僚、利益与知识三个精英集团都向往美国,纷纷把孩子送到海外的时候,他高调展示回归中国国籍才是爱国正道。再次发挥他科学之外的贡献:让中国人有自信。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像他那么有自信。年轻的时候加入美国国籍,拿诺贝尔,年老了回来享受部级待遇,娶孙女辈。所以,他总会让一些人对他抱有挥之不去的疑问。例如,了解中美体制的人都知道,青壮年时在美国,利用美国对科学家提供的各种中国当时不可能提供的优势资源获得诺贝尔,挣得一辈子也用不完的人生荣誉,到老了却回到全世界几乎唯一一个可以让科学家享受在职高级领导人特殊待遇、超级医疗的中国。在美国,几百个诺贝尔获得者都像任何一位普通的美国人一样,靠自己私人积蓄生活,靠自己购买的医疗保险看病,去医院要像普通人一样预约,没有高干病房,没有专人伺候,更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享受纳税人提供的专车待遇……

  但杨振宁先生可能真不是冲这些才宣布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的,谁知道呢?也许只能等到有一天所有的事情都公开透明之时,大家了解了他的贡献与待遇之后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而在这之前,我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应该允许各种议论和评论的存在。因此我不认同《环球时报》的一些评论。

  《环球时报》认为:批评杨振宁的“这样的舆论不应有理直气壮的底气,它也不该是互联网舆论面貌的一张名片。对杨振宁的指摘反映了一种不宽容,它也是舆论任意给一个人的行为定性、甚至对其进行道德审判的粗暴。”《环球时报》单仁平评论员总结道:“如果杨振宁都会被互联网舆论场列入见了就喷的黑名单,那么我们的道德标尺就高得有些虚伪,并且让人恐怖了。杨振宁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又为中国做了许多事,他应当在互联网舆论场的‘正面人物’名单里。换一句话,如何对待杨振宁,可以看成是互联网舆论场有多包容的试金石。”

  我恰恰认为,如何对待对杨振宁的赞扬和批评,才可以看成是互联网舆论场有多包容的试金石!包容首先应该来自于执政者和官媒。正是由于像《环球时报》这样的重量级官媒动不动就祭出互联网的“黑名单”和“正面人物名单”之类的做法,才让互联网上的意见失去了理性和包容,让网友剑拔弩张、水火不容。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应该注意到了,穿梭于中美之间,在美国教育、培养下得到诺贝尔、获得成绩,到中国来发挥余热做出贡献也享受待遇的杨振宁先生,其本身就是包容的产物。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18 15:37 , Processed in 0.1097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