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回复: 0

平凡人应如何正确的投资理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4 14: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可信度:
 
0% () 【我投】
  作者可疑度:
 
0% () 【我投】
平凡人应如何正确的投资理财



最近几天,很多购买了银行低风险理财的人有点“闹心”。据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民马女士5月初花2万元购买了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净值型理财产品,评级为“较低风险”。但一个半月过去,她惊讶地发现,该产品不但没有盈利,反而显示亏损了19.98元。

“我购买的是较低风险产品,出现亏损真是出乎意料。”马女士说。

低风险理财亏损,不仅仅是马女士一个人的“特殊遭遇”。近2个月来,全国十多家银行,几十个理财产品不同程度上的出现了年化负收益,单位净值和累积净值下跌,给“保本心态”的净值型理财投资者又上了一课。愤怒的投资者冲向各大投诉平台,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稳健型”、“低风险”的理财怎么就突然不稳健了,购买时理财经理说好的“低风险、不会亏本金”怎么就变成了血亏?更有人疑惑,银行的低风险理财都开始亏损了,普通人又该如何理财?

  政策与市场影响,银行低风险理财出现亏损

保本型,低风险理财产品的亏损,让很多投资者“炸毛”。要知道,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从R1-R5(原油宝事件后,也有到R6),R1是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等产品,基本意味着保本保收益,而R2作为较低风险的产品,是很多风险偏好较低的人群配置理财的主要产品,更是在银行发售的理财中占比超过70%,这种产品的亏损,着实让不少人心慌。

“没亏损过的R2产品,如今为什么亏得那么厉害”成为了不少投资者的共同疑惑。

要解答这个问题,大家首先要明确的是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目前,理财产品估值的主要分为摊余成本法与市价法两种。

摊余成本法,是指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简单说就是,计算理财产品持有到期预计能赚多少钱,然后将收益平摊到持有的每一天。

而市价法就是根据现在的市场价格评估价值,反应公允的价值。

在资管新规实施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基本都以“摊余成本法”估值,收益呈现的是一直增长。而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除了少数现金管理类(类似于货币基金的产品)和长期定开产品外,其他产品基本都以市价法估值,产品收益率和净值随市价波动而波动

所以说,历史上那些同类的产品,并非是没有收益率下降,只是由于估值方式的不同而掩盖了产品收益率的波动。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产品到期真的发生亏损,但是银行自己兑付(刚兑),投资者仍然可以获得部分稳定收益,但资管新规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刚性兑付,在新规要求下,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银行无法垫资刚兑,市价法估值无法掩盖产品收益率的波动,两因素叠加造成了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负收益。

抛开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同样影响着银行低风险产品。有专家表示,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流动性水平有关,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使得市场资金成本有所下降,影响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此外,目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类资产价格总体下降,也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

习惯的“保本收益”的银行低风险产品出现亏损,普通人的“稳健”理财出路在哪里?

  提高金融素养,理性投资

“保本收益”作为大多数人配置理财产品的重要产品,一直被广泛关注。本次银行低风险产品的“亏损”,也让习惯了“保本收益”的投资者体会到了“投资风险”。曾有专家表示,投资者应充分考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理性选择适合自己风险偏好、投资能力的理财产品,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披露,全面、及时、准确披露理财产品相关信息。总之,要做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从市场角度来说,近年来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大众的金融素养却一直没有得到与市场发展速度相匹配的提升。不少投资者仍然秉持着“R1-R2不会赔”的理念购买相关产品,暴露出了大众金融消费者的理财手段单一,技能不足问题。

俗话说,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这句话任何时候都是“金玉良言”,在全球经济下行,投资理财收益下跌背景下尤是如此,应对风云诡谲的金融理财市场,专业化的知识普及与实践必不可少。LZJH16528236997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4-11-29 02:49 , Processed in 0.0784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