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2|回复: 0

东江娃:中小学教材“南京大屠杀”被替换引争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6 00: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北京晚报的消息说,5月23日上午从语文出版社获悉,其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进入《2016年义务教育用书目录》。今年秋季,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宁夏、山西、四川、云南、浙江等地400多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修订的语文版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北京学生不在其列。新修订的教材全套共计18册,供义务教育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使用,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15%,40%的课文被更换,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比重。修订版教材和之前版本相比,大约更换了40%的课文,其更换标准就是是否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虽然小学语文明线是以话题组元,但暗线是体裁,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而此次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40%课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课文也换成《死里逃生》。原因是在这次修订版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而且有些篇目虽然内容很好,文字也不错,但是由于和时代要求不符而被撤换的。毕竟在中小学语文教材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单纯地“贴标签”,选一些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文章,这样容易背离语文。语文版修订教材的课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有机结合于语文的人文性、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得到情感和审美的熏陶。同时,这套教材还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选了很多经典篇目,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认同感。

  值得思考的地方的确有很多,有评论者认为毕竟自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南京大屠杀曾在国内教育中长期缺失……老师不讲,教科书不提,诸如这一言论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这“南京大屠杀”最早出现在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换句话说,即便是在特殊年代中,“南京大屠杀”遗址几乎被毁殆尽,在中国学术界里研究“南京大屠杀”,一度成了“禁区”。可是像南京的中小学生现在学的课本里,有没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但也可以了解到这只是南京的小学生学习的“苏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就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奶奶身上的伤痕引出“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的内容。

  而在回顾“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在中国人心中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七十六年来仍然隐隐作痛。而教科书是记录历史、尊重历史的一个载体,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就必须写进去、写真实、写详尽,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去认识、了解、铭记。却也有评论者认为,在目前的环境里面,纠结于这段历史是否“消失”过,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段历史,在我们心中从未消失过,也永远不会消失。但是在近年来,随着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予以关注。不仅中国人关心,西方人也越来越重视;不仅民间一般人士重视,也引起中日两国高层领导的重视;不仅是一般程度上的关注,而且学术和网络讨论、影视和文学作品涉猎、甚至于提升至国际和平教育与交流的层面给以诠释。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度前所未有。

  那么,又该如何解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同样也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文化需求。人们应该多维度地去解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应该注重辩证地去解读南京大屠杀史。当我们将历史与文化联系起来看时,是指历史的文化意义与文化蕴含,是指历史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教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二字是具有强制作用的字眼,“文”是指刻在鼎上的法典,“化”是由“人”字旁和匕首的“匕”组成。历史文化是一本教科书,它教会人们从历史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明确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正确政策、策略和方法,开拓未来发展的正确途径。当然,也有认知历史的视觉,即从文化角度去审视历史问题,也有历史知识的传播与大众应用问题。

  在回顾历史即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死亡人数超过30万。而且这南京大屠杀时间被称为“亚洲版的奥斯威辛大屠杀”,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一例,南京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早已将日本军国主义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但是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别有用心之人质疑遇难者人数、抹黑幸存者、甚至将南京大屠杀诬为虚构,试图将真实的历史记忆彻底抹去,这种行为是决不允许发生的。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共同的伤痛,应该被历史铭记、被世界铭记。

  对于“南京大屠杀”已经在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另则关于“南京大屠杀”也已于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而诸如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共同消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恶势力,壮大了人类的进步力量,促进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对于新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撤掉"南京大屠杀"一事,目前出版社回应这与事实不符,教材编写方语文出版社发布声明称,语文教材没有撤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课文,而是将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节选,课文题目为《死里逃生》。为何更换南京大屠杀题材课文?声明表示,这是因为《死里逃生》不仅写了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而且刻画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李秀英在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暴行面前智勇双全、勇敢反抗的事迹,感人至深,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有关人士给出表示,希望在教材修订的时候,教育部曾召开专门会议,要求这一次教材修订要体现的精神之一就是“减负”。那么,怎么减轻学生负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量。况且,在新修订后的语文版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了大约15%。但王旭明表示,减量并不是减负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提质”,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把练习设计得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精心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把非语文的或者说语文学习价值低下的内容筛选出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诸如此类。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4-11-23 15:16 , Processed in 0.1031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