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6|回复: 0

冉学东:金融第二次开放开锣 稳汇率的一招妙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5 21: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称,摩根士丹利和瑞银均计划提高其在中国投资银行的持股比例。摩根士丹利和瑞银均打算将持股比例提升至49%,目前持股分别为33.3%和24.99%。此后,瑞银集团中国区负责人及总裁钱于军周一证实,瑞银正筹划增加其在合资券商--瑞银证券持股比例,该计划需要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

  瑞银中国证券业务主管房东明还表示,今年海外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的参与度和交易量将大幅提高,中性预期将会较去年增长一倍左右。看来,中国金融业的第二次开放可能已经开始了。

  事实上,最近中国政府已经频频表态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去年1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营造更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鼓励外资更多投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允许外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等。

  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将支持外国公司在中国上市和发行股票,将放宽外商在银行、证券、期货、保险领域的投资限制。

  而在去年3月底,就有外媒消息报道称,中国证监会正考虑将外资在合资券商中的持股比例提高至51%,甚至还考虑将外资持股比例达到100%。此外,证监会还计划降低外商合资券商准入标准,给予更多业务范围,甚至是券商全牌照的许可。

  这个政策在常人看来可能过于激进,高层可能还有分歧,所以到现在尚未出台,而对于在上海市场进行对外资企业IPO的改革举措,前几年曾经风行一时,但最终在某些人担心A股会受损的情况下无疾而终,不过A股在一轮轮的股灾后,目前还是难言体质强健。

  按照目前某些政策法规,国外投行如果想在中国大陆开展投行业务,必须跟国内券商合作成立合资企业,且持股比例上限为49%。此外,合资券商还有业务范围方面的限制,目前只能从事投行业务。

  中国金融市场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主要部分,然而,舆论总是被既得利益者和目光短浅者以各种借口所操纵,逼迫决策层在关键时刻退缩,比如证券领域的开放已经谈得很久,但是在境内的外资独资券商只是寥寥几家。比如高盛高华、瑞银证券、华鑫证券等,但外资持股都比较低。

  瑞银证券是由北京国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瑞士银行有限公司(又称瑞银集团)、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国际金融公司(“IFC”)对原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后共同出资组建的,其中瑞银集团的持股比例为20%,2015年瑞银集团收购了IFC所持有的股份,在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接近25%。

  摩根士丹利在其合资券商摩根士丹利华鑫的持股比例为33.3%。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摩根士丹利与华鑫证券成立的合资公司。 华鑫证券在合资公司中持有三分之二的股权、而摩根士丹利持有三分之一股权。

  中国金融业的大开放源于本世纪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处置不良资产,并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的过程中,由此不仅仅外资银行可以成为国内银行的股东,而且还可以在国内设立分行,此后这些分行都变成了独立的中国子公司运作。此后就发生了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士所谓国有资产贱卖给外资银行的大讨论,当初的改革者此时已经百口莫辩。

  当时人们都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就是狼来了,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狼进入国内都变成羊了。由于监管的限制,加上中资银行在贷款和信贷扩张上的激进,导致外资银行水土不服,市场极度萎缩,经营很困难,有些已经撤出了中国;而中国银行业则在这次经济复苏中,迅猛扩张资产,盈利成为世界前几强,尽管不良资产在飙升,潜在的不良资产还在暴露中。现在又开始了上世纪末的债转股,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清理不良资产,当然少不了引进外资银行等等,此时的国际环境已经跟那时不能相比。

  然而,此次外资银行可能更加感兴趣的是投行领域,并且可能要价更高,中国政府的开放策略可能将更加趋于理性和稳健,而不是像上次一样怀着惴惴不安。更为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的开放,是用优质资产引入外资,其效果是对目前贬值预期较大的人民币产生强大的稳定预期,一方面有实实在在的资金进来,另一方面其有风向标的意义,会提示其他投资者将中国金融市场作为未来最佳的投资地,顾盼徘徊的资金可能就会稳定下来,选择人民币资产,这是稳汇率的一招妙棋。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18 18:18 , Processed in 0.0961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