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7|回复: 0

七曜纬虚:K线后,残酷而迷人地逻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5 22: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K线后,残酷而迷人地逻辑(1)

  这是一个揭示国际金融市场暴力逻辑的帖子。

  在目前标榜着自由的西方金融市场中,不但变换的敌我双方,其实都默认了一个国家甚至世界层面的权力结构,即:顶层——枪杆子;其次——资本;再次——政权。

  这个结构揭示了在没有枪杆子的保卫下,经济自主,政治自主,都是空谈。其中的例子枚不胜举,像日本80年代女体盛一般的任人宰割,首相走马观花的更替;还有台湾两党人士的迷彩颜色;韩国政要凄凉的晚年;印度这个大国政治“开明”,经济改革迟缓,军事“包罗万象”;伟大的穆斯林国家抗衡着一个弹丸之地以色列;欧元的怯懦基因等等等等。

  都说明了,没有枪杆子,就绝不会有政治、经济、民族地自主。

  纵观全球,在顶层目前的席位有三个半:1、美国;2、俄罗斯;3、中国;半个是欧洲。

  这里说欧洲是半个,是因为北约的存在,欧洲就成了一个二胰子。就像前几天“美空军部长称俄是‘最大威胁’美应加强在欧存在”,这句话,对于欧洲来说,就是噩梦。

  为什么?因为强烈地军事存在,必将鲜明地影响欧洲内部地团结。

  从这个层面讲,俄罗斯因为军事上的实力,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所以,面对所谓的金融危机,从容就不是装,而是一力降十会的信心。

  刚过去的中国股市的所谓股灾,看看中国的手段:

  超半停牌;

  国家资金的趁势置换入局;

  “纽约证交所暂停所有交易 取消所有开放订单”;

  “美航联再次因电脑系统故障停飞两小时”;

  《华尔街日报》网站首页也出现短暂“故障”,一度无法打开;

  “超2千万美政府人事信息遭泄露”……

  于是,有人批评“中国广泛干预金融系统,称除非中国政府马上改革消除整体经济中的扭曲现象,否则干预举措可能引发动荡。”

  在历史中,为什么没有其他国家进行这样地暴力干预,不是别人想不到,而是他们得拳头不够硬。

  在这里,我们要为我们伟大的先一辈领导者致敬,正是他们得高瞻远瞩,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才为我们中华民族磨亮了保家卫国地刺刀。

  2015-07-14



K线后,残酷而迷人地逻辑(2)

  发这篇文章的意图,并非仅仅是对国际大势的分析,而是对自己十几年来,在股市中寻找盈利模式的一个总结。

  几乎所有股民都知道一个道理,就是要顺势而为。于是趋势交易产生了,当当下高点超越前期高点时,人们大呼,牛市来了。于是每每拔了红旗,或者晾在了山崖。当又一个低点来临时,所谓的“熊”,让飞奔而去地列车,给下车的自己留下了满腹地惆怅与寂寥。

  再然后,有了许多技术指标,人们试图用指标来探寻资金的脉络,然后搭车。当人们从技术指标中,次次获利时,兴奋中,就会有一次指标的违背,于是……,没有于是了,骨髓被吸干了。这样地例子,并非仅仅只有6、7月暴跌这一次,回顾中国股市以往,比比皆是。

  那么,是不是顺势而为不能作为操作的依据?是不是技术指标无用?盈利的前提,只有资金管理这一径吗?什么样的资金管理是秘钥呢?恐怕所有振振有词地专家,内心正憧憧。因为一个显见地道理-——掌握秘钥的,没必要做专家。

  顺势而为,从操作的角度来讲,这个思路没错,关键的是怎么理解这个“势”。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为曲线的走势,大不了再结合量能地考量,那么,赔,就成了唯一的前途。

  这篇系列文章的内容,就是本人十几年来对“势”的摸索与思考。是否片面,我想每个读者自有分辨,我只陈述,只整理,不标榜。

  凡是3500点卖股的人,排除外来因素,大多是由于恐惧的原因造成。恐惧来源于何处?两个字——未知。后边的文章,看似与金融无关,但却能拉开波动的面纱。

  再有,更新可能有些慢,个性如此,无他。

  2015-08-06


K线后,残酷而迷人地逻辑(3):兵

  回顾人类史——兵,是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最根本原因。

  孙子篇首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及戎”。

  这句话意思是说,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

  贵族对青铜的垄断,孕育了辉煌地古希腊文明和东方强大的夏商周时期。

  资料:“西汉初期青铜兵器才开始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准确地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铁制兵器才基本取代了青铜兵器。铁兵器有了很大改进,剑和刀的尺寸加大,剁和砍的两用性能日臻完善,剑盾并用为步兵的主要兵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大量铁兵器替代铜兵器,促进了铁制兵器的进一步的发展,青铜器逐渐退出战争舞台。从战国刎宋代,铁制兵器的形制不断发展,种类逐渐增多,治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工巧匠制出一批又一批宝刀、宝剑、宝枪等,铁制兵器以其所向披靡的杀伤效力,使冷兵器的发展达到了巅锋。当火器闻世之后,冷兵器依旧在战争中充当反身自卫、拼杀格斗的主要兵器。

  从汉武帝开始,在全国遍设铁官,由铁官组织规模冶铁生产推广“炼钢术”,大量制造铁兵器,铁兵器基本上取代了铜兵器。在西汉都城长安发掘了一个建于汉高祖毁于王莽末年的兵器库遗址,其中大量兵器铠甲都是铁制,只有少数的一些铜质镞头。汉军换装铁兵器后,西汉对四邻割据敌对政权一概严禁出售铁器,力图保持汉朝在这一邻域的优势。“

  可以说,铁作为稀有铜的替代品,在冶炼技术的突破,使兵器的普遍化成为可能,其最终帮助秦统一了六国。

  并在随后的汉朝,让刘氏家族开拓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汉王朝。

  其后,铁甲装备的明光铠骑兵,更是带来了一个大唐盛世。

  但此时的骑兵,只是重装化的体现,并未得铁与马结合的精髓。

  直到600年后,北方辽国打破封锁,取得冶铁技术的突破,最终使机动性无与伦比的蒙古骑兵,迎来了黑铁时代最为辉煌的绝唱。

  随后便是火器时代的到来。

  资料:“随着火药的发明,在唐朝末期就已经开始在战争中利用火药来焚烧敌方了。到了北宋时期火器的发展很快,形形色色的火药武器相继问世。古代火器主要包括火箭、火铳和铁火炮等。火器的威力和破坏力远大于冷兵器,因而继冷兵器后逐渐成为古代战争的主要武器。火器经过南宋、元朝、明朝等历史时期,我国的火器制造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许多火器的制造都在世界上保持领先水平。”

  因为蒙古人的血腥屠戮,使汉人北方传统的敌对势力完颜、党项、以及契丹种族灭绝。在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下,火器在东方失去了磨砺的机会,反倒在西方纷乱的世界中,通过不断地革新,渐渐走到主导地位。

  火枪最早发源、改进于中国,传承于阿拉伯世界,发扬光大于欧洲。大明是一个很很奇怪的王朝,他是中国第一个由外来宗教立国的朝代,也是一个最提倡创新地朝代,这从皇帝做木匠可见一斑。但是正因为外部环境的宽松,出于内政的需要,使为政者有意将创新偏离了为国之本-----军事创新;并在门阀压力之下,严厉禁海,更使明朝丧失了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内政外事两相叠加,从军事的角度出发,明王朝就成了一个假王朝。于是,最具活力的明王朝最终不堪一击。

  随着郑和下西洋,从14世纪起,火枪这个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武器,在欧洲找到了它成长的沃土,并随着海盗船,在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内,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王国。

  最具代表性地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大英帝国。

  再有,就是二战时的德国坦克。

  继续的话,就是海湾战争时的美国空军。

  但是,从“小男孩”“胖子'蘑菇的那一刻起,所有空军、陆军都成为了战术性武器。也使人类历史,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或许是方方面面,在1945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从那一年后,卫星、导弹、防御体系、超音速、激光、反卫星等等等等军事武器的较量,都是在核框架下的较量……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我国老一辈领导者高瞻远瞩地战略眼光,因为我们是核俱乐部中的一员,更是其中最早的发展中国家。

  在核框架下,评价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水平,就在运送装备和防卫装备上。作为片民,专业性的评价有能力限制,但是,因为力量决定市场,我们从全世界的军火买卖份额,大概可以看出端倪。可以看出中国与美俄军事上的差距。在市场面前,一切宣传都是空的,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这篇”兵“,是系列文章的开篇,也是其逻辑基础。就像最近的南海航母,有人说,航母是飘荡的棺材。从技术上来说,是这样地。但从政治军事上来说,重要地不是它是不是好打,而是它是谁家的?能不能、敢不敢打?

  人类发展史,本质就是兵的发展史,也是兵的勾画书写史。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都离不开对世界军事实力和势力的权衡与把握。弱有弱的活法,强有强的做法,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善恶。但有一点,必须牢记:枪杆子里出政权。于国如此,与世界亦如此。

  2015-11-15


K线后,残酷而迷人地逻辑(4):英美

  查一查美国建国史,我们不难了解到,独立战争的实质是以犹太为首的欧洲新兴家族资本脱离英国母体的战争,是犹太人为自己民族开疆拓土的标志性事件。这个简单地逻辑在此不再赘述;至于南北战争,我们来看几个百度:

  a、“美国第一银行:

  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向国会提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主要负责帮助美国各州发行债券,以逐步偿还独立战争时期累积的债务。另外,该银行还可帮助保管财政部的存款及处理其他联邦政府财务上的收支。汉密尔顿的这个提议当时遭到了强烈反对。反对者主要担心这三个方面:其一,这样一个全国性银行比其他银行有更多竞争优势,会造成它在私营银行业务上的垄断;其二,该银行超出美国宪法规定的联邦政府权限;其三,成立全国性银行会削弱各州政府的权力。尽管汉密尔顿力排众议,于1791年在费城成功建立了这样一个银行——美国第一银行(The First Bank of theUnited States),但国会只批准第一银行经营20年。20年后,必须获得国会批准,第一银行才能继续存在。

  美国第一银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它实际上仍是一个私人性质的商业银行。第一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吸收储户的存款和发放商业贷款。另外,第一银行按照股份制方式成立,股票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股东和其他上市公司股东一样分配红利,决定第一银行如何经营。唯一不同的是,其他商业银行属于州内银行,而美国第一银行是全国性质的银行,在全美开展业务,而且第一银行是唯一一个为美国财政部提供服务的银行。

  第一银行除了是私人性质的商业银行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硬伤,就是它大概有70%的股权属于外国人,当时主要是欧洲人。这让很多美国人担心第一银行是欧洲金融家族控制美国的一个工具。所以1811年,第一银行的20年经营期限到了之后,国会没有批准它继续存在,第一银行被迫关闭。”

  b、“美国第二银行:

  1812年,英美再起战争冲突。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系统和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美国的州内银行陷入混乱。为了恢复银行秩序和处理战争债务,美国再次考虑成立一个类似第一银行的中央银行。1816年由美国国会投票通过,麦迪逊总统签署法案成立了美国第二银行(The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States)。

  美联储和第一银行类似,第二银行更接近一个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而不是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同样,国会也只给第二银行颁发了20年执照。执照到期后,必须经过国会批准才能继续存在。

  由于商业竞争关系,第二银行成立后遭到州内银行的强烈反对。它的反对者声称,第二银行只帮助美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人和富豪,而不为当时占美国人口多数的农民服务。这种宣传把第二银行推到了舆论上非常孤立的境地。在当时美国第七任总统竞选中,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的竞选对手支持第二银行。

  1833年,杰克逊当上总统后,兑现了自己的竞选承诺,把财政部的存款全部转移到州立银行,削弱了第二银行继续存在的理由。这种情况下,第二银行的执照在20年期限到期后,没有通过国会的审批。1836年,美国第二银行重蹈第一银行覆辙,被迫关闭。”

  c、随着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斗争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断掀起,群众性的反奴运动广泛开展。

  1840年,主张废奴运动的“自由党”成立。

  1848年,废奴主义者,民主党和辉格党内反对奴隶制的人组织了自由土壤党,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为宗旨。

  1850年,双方经过争执,达成妥协,国会通过严峻的逃奴追缉法。

  1854年国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线,也就使密苏里妥协案随之废除,遭到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以反对奴隶制为宗旨。

  1856年。民主党布坎南当选总统,此时实际上民主党已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决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隶制的规模推向全国。

  1859年布朗领导的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被镇压。

  1860年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林肯获胜。蓄谋叛乱已久的南部奴隶主集团决定脱离联邦,并于1861年2月另行成立宣布维护奴隶制的南部同盟。

  1861年4月,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南北战争爆发。 北方表示, 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至此,趁着英国在印度和中国发动战争之际,北方工业资本精心策划的南北战争爆发,并最终赢得胜利,使以犹太为首的家族资本在脱离英国王室后,完成了第一次洗牌。

  但即便如此,美国的银行资本也没有完成整合,一直到1914年11月16日,美联储的成立。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家族资本能够在50年后,抛弃分歧与猜忌,而达成一致呢?

  请看几个时间段: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北京条约》签订,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开始步入群狼环撕的境地。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

  在瓜分南亚与中国的这个阶段,列强无暇他顾,北美洲获得内部整合的时机。同时,也是在此阶段,在初步地对外拓展中(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协作与磨合,使美国各方资本充分认识到合作的诱惑力和必要性,再加上欧洲大陆的动荡,更是一个美国各方势力返身回欧的机遇。

  大家请看一个时间点:“1914年8月—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1月16日,美联储的成立。”

  还有一个小资料:

  “1917年英国王室采用了Windsor(温莎)这一新姓氏。何谓“采用一个新姓氏”?意思就是说,英王室废弃了祖传的姓氏,改用另一个姓氏。

  按照我们常人的理解,平民百姓的祖传姓氏都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何况是至高无上的王室。王室的姓氏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甚至历史不可改变,除非改朝换代,如果真是那样,就不仅仅是姓氏的改换了,连坐在御座上的那个人都换了。那么英国王室为什么在没有发生任何变故的情况下要改变自己家族的姓氏呢?问题就出在“1917年”这个年份上。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卷入其中。仗打到了1917年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胜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佛兰德战壕里的伤亡人数令人震惊,德国成了最可怕的敌人。英国人体会到了战争的辛酸苦辣,厌倦战争以及强烈的挫败感是那个时候许多英国人的普遍心态。为了发泄对德国人的畏惧和憎恨,人们歇斯底里地诅咒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砸烂捣毁德国人的商店,拳打脚踢昔日备受宠爱的德国种小猎狗“腊肠”,人们对任何能够与可恶的德国人联系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挞。这还不够解恨,反德的矛头直指皇室。因为这时候,英国正处在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统治之下,而该王朝的统治者科堡家族则来自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德文。所以此时王室只是将这面德文旗帜从温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来,已经远远不能平息民众的愤怒。于是有人建议,修改英王乔治五世身上的某些东西,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科堡。人们认为这个姓氏和德国人有关系,怀疑英国君主同情德国人。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   在英王乔治五世君临王位的第八年,一个新命名的温莎王朝就这样诞生了,王家的传统和风格就这么变得“本国化”了。

  通过以上,人们很难怀疑,一战的实质——在英德争霸的背后,是新兴工业资本与英国王室等旧有势力的较量。从“温莎”开始,英国甚至欧洲的权利结构开始改变。

  而二战,则是英美(新兴势力联合体)整合欧洲的开始。

  美国飞速发展的阶段,正是美联储成立后的一战和二战时期。

  因此,英美两者本质一体,但又有区别,美国有军力的支持,自然为主;英国岛国的属性,注定了只能做掮客的角色。

  2016-01-04


K线后,残酷而迷人地逻辑(5):俄欧融合之一

  上篇文章之后,我们再来确认几个概念。

  1、英美:英美本质一体,但又有区别,美国有军力的支持自然为主,英国的岛国属性,注定了只能做掮客的本性和从属角色。

  2、北约:是一个英美以军事优势控制欧洲的组织,本质和英美的军事基地相同,但不论是存在形式还是政治意义上,都远超基地。

  3、法德:法国是欧洲除俄罗斯以外,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拥有核武,但因为北约对欧洲的渗透,站在英美面前形同裸体,再加上国土没有大的战略纵深。这是法国军事的基因缺陷,也是法德两国共推欧元行进不畅的根本原因。

  德国的工业体系首屈一指,但也正因为其工业体系的巨大潜力,它的军事发展受到英美及周边国家的联合制约,其中包括同盟国法国。再加上军事强国俄罗斯,可以说,在世界上所有有影响力的势力中,除过中国,德国的军事受到各个层面地压制。

  因此戴着“战败国”帽子的德国,与法国联盟是欧洲内部制衡北约力量的唯一选项。

  4、从战后的利益获得来反推,大致可以猜想,二战不排除是英美策划,试图彻底整合欧洲的一个举措。只不过后来远东出现了变化(这个变化以后再讲),但总的来说,这个计划对于美国来说,最终是成功的。再加上打入一个北约,更是巩固了成果。

  5、欧元的推出,是欧洲挑战英美的一面旗,但从货币的本质来讲,没有经过血的洗礼,没有枪杆子依靠的货币,充其量只是收款收据,做不了账的。这就像山大王和商人的区别,山大王败了有可能换个地方重新占山为王,商人被劫了,最担心地不是财货易主,而是性命是否无忧。因此,从投资上讲,除非欧洲基本面出现激烈动荡和巨大变革,欧元的长期熊市将路漫漫。

  6、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工业体系和军事体系,目前军事实力世界排名第二,国土面积广阔,横跨欧亚大陆,是一条欧亚通道的捷径。制约俄罗斯的不是经济,而是人口。人口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命门。

  在俄罗斯周边的国家中,乌克兰的人口密度最高,这是英美及欧洲推动“乌克兰革命”的根本原因。

  7、中国:军事实力第三,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除美国,俄罗斯外,能够军事独立的唯一一个国家。正是凭借这一点,才令当下中国,能够在各大势力博弈中,拥有旁观或参与的自主选择权。

  经济实力处于美国和欧洲之后,但与两者还有很大差距,目前还没有开始区域整合,无法摆脱欧美经济的直接影响。经济优势在于工业体系完善,背后有军事支撑。

  进入正题。说欧洲是本世纪永恒的热点,是因为二战后的秩序,原是英美与俄主导,但由于俄罗斯的衰落,再加上近三十年来,战后秩序的修正,以及英美的力量使然,如今越来越倾向于英美独霸天下的局面。这就让俄罗斯和欧洲同时有了强烈的危机感。这种共同地危机感,必然会导致世界局势出现激烈动荡和巨大变革。

  这个变革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俄欧融合。

  两者融合的基础,第一、共同地危机感;第二、俄罗斯的军力,欧洲的经济,一个枪杆子,一个钱袋子;一个能源,一个实体;两者的融合是天作之合;第三、两者的融合,将会给英美,以及中国带来战略层面的根本变化和巨大压力;第四、即便仅仅是这种可能性,也已经给俄欧带来意想不到地腾挪空间。

  下面,我们来看看各方基于这种可能性之下的种种举措

  法德;

  推出欧元,表明自己整合欧洲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亮出摆脱北约的意图。

  和北约一起打压卢布,并试图切断俄罗斯的南下之路。但是在打压俄罗斯这方面,法德特别是法国与英美虽然有着共同的意愿,并采用了相同的手段,但两者战略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英美的战略目标,是在北约的框架下,摧毁和接受俄罗斯,同时进一步加强北约在欧洲的领导力,并最终将其变成下一个日本。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消耗和毁灭俄罗斯军力,是最佳选项。

  法德的战略意图,是削弱俄罗斯国力,降低俄罗斯在俄欧融合过程中的议价能力。但同时要保存俄罗斯军力,以保证其军事力量对北约的威慑力。

  从俄罗斯体系中分裂和剥离东欧国家,是北约主导,同时也符合欧洲的短期利益,但两者战略出发点不同。

  对英美来说,挑起俄欧争端,加深两者间的猜忌和仇恨,用动荡来同时消耗欧洲以及俄罗斯的国力军力,连带着破坏两者建立融合平台的基础。

  对法德特别是法国来说,从俄欧融合的远景出发,一个强硬的俄罗斯,不符合融合时的谈判对象。

  因此,对于俄罗斯,欧洲采取以下策略:

  1、经济上借助英美的力量,从乌克兰以及伊朗方向阻断俄罗斯的经济拓展通道;

  2、事实上占领乌克兰西部。为欧洲经济上前所未有的世纪大工程——“蓝色多瑙河”计划(开发多瑙河流域)创造政治和地缘基础,并且以黑海多瑙河三角洲为平台,进行俄欧融合的框架性建设。

  同时,以多瑙河三角洲为平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实现对接。

  在目前,由于英美的干预,地中海沿岸的经济整合无法推进的情况下,欧洲本世纪的经济重心将绕开巴尔干半岛,在德国的带领下,借助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力,向东北,向黑海区域转移。

  3、另一方面,在与俄罗斯的人口竞争中,引导叙利亚难民进入欧洲,为下一步“蓝色多瑙河”计划积聚劳动力基础;

  4、以经济上的压迫,强逼俄罗斯武力对抗英美势力。当中东方向安宁时,欧洲会策动乌克兰和伊朗热点,鞭策俄罗斯的行动力;当中东方向异动时,欧洲会相机平息乌克兰和伊朗方向的压力,并暗中给予经济上的助力。

  俄罗斯的策略:

  1、在表面实力欠妥、实质相互默契的前提下,退让分裂乌克兰。事实上占领克里木半岛,加强俄罗斯在黑海领域的军事存在。

  将多瑙河三角洲置于军事覆盖范围的同时,为将来欧洲的经济独立提供军事支持和战略纵深。

  2、在叙利亚向英美势力亮剑。同时阻断土耳其的南部经济通道,在欧洲的配合下,从军事上对土耳其南部进行重组,理想的状态下,支持库尔德斯坦的独立,迫使土耳其的军事力量南移,从而为主导黑海的区域整合创造条件。

  3、俄罗斯在未来一个世纪内,其经济主战略将是搭接“蓝色多瑙河”和”一带一路“两个计划,从而最终成为欧亚大陆架的经济中心。

  4、在默契中退出乌克兰西部后,在欧洲的配合下,以叙利亚局势为契机,打破中东现状,并进一步混乱中东,从而保证或进一步加强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并与此同时,淡化乌克兰问题在美欧俄三方博弈中的比重。甚至可进一步,与欧洲一起,对乌克兰西部的北约势力进行清算。

  5、以军事实力恢复俄罗斯在中东,以及东欧的影响力,同时带动军工业的发展。

  (未完待续)

  2016-01-12


K线后,残酷而迷人地逻辑(6):俄欧融合之二

  继上篇文章之后,我们先来看这3则消息:

  1、“03月21日 观察者网  中德签订开放新铁路货运道路协议 年吞吐可达到2000万吨

  近日,中欧铁路运输合作又有新进展。3月17日,中国与德国就开放两国间新铁路货运道路签订协议。根据协议,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与德国杜伊斯堡港联 合注资人民币2亿元,组建新疆国际陆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新疆国际陆港企业化运营,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开通杜伊斯堡港和新疆国际陆港之间的固定班列,计划每周一列。……”

  2、“信息时报讯 (记者 钟键挺 通讯员刘伟)珠三角出口贸易又传来好消息,东莞正式开出往德国的货运火车。昨天17时,随着汽笛的响起,满载着家电、家具、机械配件、通讯器材等产品的X8426次中欧铁路集装箱班列(石龙至杜伊斯堡)缓缓驶出东莞石龙站,之后它将一路北上,经满洲里铁路口岸出境,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预计19天后到达13000公里外的德国杜伊斯堡,这也是目前国内运距最长的中欧班列。”

  3、“1月16日《观察者》消息:1月15日,一辆货运列车从乌克兰南部城市伊利乔夫斯克出发,绕过俄罗斯,沿着新“丝绸之路”缓缓驶向中国。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实行严格贸易封锁的背景下,新“丝绸之路”或许会成为乌克兰贸易的新出路。

  据《参考消息》报18日援引法新社报道,15日,乌克兰基础设施部部长安德烈·皮沃瓦尔斯基在Facebook上说:‘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

  这列列车从乌克兰南部的伊利乔夫斯克出发,经过黑海、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里海、哈萨克斯坦,最终抵达中国,预计需要12天时间。

  ……

  报道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最新制裁包括不允许乌克兰的产品过境向中亚地区和高加索地区运输。

  另据俄罗斯《观点报》网站15日报道,在与俄罗斯贸易状况恶化的背景下,乌克兰尝试另辟蹊径,通过这一国际运输线路将本国货物运往亚洲,这是从中国经俄罗斯通向欧洲的“丝绸之路”的竞争项目。

  报道称,所有参与这一国际运输线路的国家都谨慎评论这条新线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等参与国都能收取过境费。而中国则获得了一条运费更低、速度更快的向欧洲运送货物的线路。

  为何中国支持这条绕开俄罗斯的运输线路?

  俄罗斯经济分析师阿尔乔姆·杰耶夫认为,中国对出口收入依赖程度很深,且北京在各方面坚持奉行谋取最大利益的原则,在任何经济和政治冲突中保持中立。”

  消息3确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但并非表面文章中所说的,是能够摆脱俄罗斯的开创性出路;也并非《观点报》所说的途经俄罗斯的竞争性项目。它本质上就是多瑙河与一带一路连接的一次多方认可航线的试航,在里海避开了南绕伊朗的敏感线路。说它是历史性大事,是这个航线达到了闪避海权,脱离热点区域地目的。是对美国意图保持全球影响力的一次战略重击。

  丝绸之路的陆路,目前有3条线,北线是消息2中所述,这是俄罗斯最希望的一条线路;中亚线则是从新疆出发的消息2和3中所述的线路,通过黑海,尽量避开俄罗斯,则是欧洲的首选项;南线则是巴基斯坦通道,出于针对英美的马六甲海路封锁,分化中国对南海的战略重压,同时也有经济整合东盟的战略平衡目的,巴基斯坦通道,是中国的首选项。

  因此消息1和2,其中特别是消息2则是中欧对英美的一次强硬表态:不要妄图以红海和叙利亚热点来阻断中欧交流。如果丝绸海路中断,中亚线受阻,那么中欧不排除会将消息2中的北线作为一个战略上的后方选项,到时哪怕牺牲一些经济上的利益,或者是做一些军事上的让步,中欧不排除首先从人口稀少的欧洲北部,进行欧亚经济(包括日韩)的对接。这条线路对俄罗斯来说,是最理想的将影响力再次西移的重大机遇,反过来,对美国来说却是最不愿看到的结局。

  那么,回到上文思路,对于俄欧融合,英美的对策是什么?

  在展开之前,先来谈谈英美当下对欧洲的控制模式,简单地讲就是以北约的军事压力以及美元的经济影响力来确保欧洲各国对英美达成实质性的军事缴械;再一个通过控制阿富汗的毒源,全面整合欧洲各国的地下势力,进而以地下势力来左右民意,最终影响欧洲各国的政府决策。

  甚至从某一角度来讲,由于军队这个国家机器的缺失,欧洲已全面沦为地下势力的地盘,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个地下势力已没有了国界的约束,已成为英美最经济化的工具。这个危机感正是两大基督教领袖千年来首度会晤的根源。

  基于以上模式,欧洲从二战以来,就先后全面丧失或者部分丧失了军事、政治、经济主权,这是欧洲大陆除俄罗斯之外的所有国家的百年焦虑。也是本文点出“俄欧融合”的民意基础。从趋势上将,在“俄欧融合”完成之前,欧元将熊途漫漫。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俄欧融合”也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对于“俄欧融合”,英美起码会采取以下策略:

  (1)首先分裂法德同盟。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离开法国,“俄欧融合”会成泡影。而由于欧洲大陆的地形环境,“蓝色多瑙河”计划中欧洲经济重心的东移,对法国会产生边缘化影响。

  法国的经济核心利益在于地中海沿岸,这样英美通过在南方适当向法国让渡地中海的利益,来延缓或者部分消除法国对法德同盟的紧迫感和归属感,从而将法国的力量牵制在地中海沿岸,最终达到孤立德国的目的;

  在北方通过搞乱比利时,在法德之间打入一个明亮的楔子。

  (2)乌克兰危机是英美在东欧的战略部署,分割俄罗斯与欧洲的同时,加强对黑海和多瑙河三角洲的影响力。

  (3)加强对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和经济影响,控制德国南下通道的同时,加强对多瑙河中游的遏制力。

  (4)进一步加强对土耳其的军事存在,掐断黑海-地中海通道的同时,维持埃及的政治稳定,从而引导欧洲和亚洲继续保持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贸易格局。

  (5)军事介入阿富汗还有另一个目标,就是向北干扰中亚线的同时,向南保持对中国巴基斯坦通道的压力。最终目的仍然是保持英美的海权垄断格局。

  (未完待续)

  2016-04-18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18 18:11 , Processed in 0.0842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