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6|回复: 0

张敬伟:CPI、PPI“好数据”隐含市场风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4 00: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1.9%;PPI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0.1%。

  数据月月发,释放了哪些经济信号?不同机构和专家有不同分析。但还是有规律可循--首先,虽然CPI依然处于“一时代”,但是高于1.6%的增长预期。PPI则是54个月以来首次上升。前者增长具有夏天自然灾害推升因素,后者则是“三去一降一补”供给测改革的成果。去产能、去库存,导致煤炭和黑色(有色)金属价格攀升。

  CPI稳重有升,风险可控;PPI呈现涨姿势,意味着工业生产的颓势在缓解。但是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9月份出口形势不好,9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下跌5.6%,进口增加2.2%,低于8月份的增幅。二是供给测改革的五大任务依然严峻,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攀升,既是降产能的成果,也可能降低各地降产能的紧迫感。因而,不要被煤炭等商品价格的攀升所迷惑。三是楼市呈现出两极现象。一二线热点城市纷纷限购,以抑制再次出现的泡沫;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去库存压力依然。因城施策的方案还需各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美国式加息预期一再成空和日欧式“直升机撒钱”,也让中国央行陷入两难。不管是否跟着美国走,都会受到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实施日本和欧洲式的货币政策,流动性释放很难流向该去的地方,而是涌向股市和楼市--尤其是一二线热点城市的楼市,推升资产泡沫。因而,年内央行货币政策维持的是“灵活适度”。

  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存在差异,但美国的谨慎和日欧的宽松,也围绕核心问题,那就是通胀率。2%的通胀率,是日本量化宽松要达到的目标,以改变日本经济持久的通缩乏力。对美国言,这一指标则是美联储加息的关键因素。中国的情况则是既要防通缩,也要防通胀,而且面临着比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更为严峻的供给侧改革任务。

  因而,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中国是紧紧围绕着系统性改革而多工具选择、多手段运用。这和其他主要经济体孤注一掷使用财政或货币政策的手段不可能一样。所以,评价中国经济,相关数据只是参考。就此而言,9月份的CPI和PPI两项经济指标,只能作为动态的数据分析素材。

  第二季度还面临着两个现实的风险要素。一是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必须承担“入篮”的市场化责任。二是美联储年底加息预期增强,两因素叠加,导致人民币连续贬值。10月10日至13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4天刷新6年新低。

  在此情势下,中国依然面临着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命题,又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汇市。否则,内外市场和相关机构就会动摇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国际投机资本也会伺机做空人民币。去年,股市和汇市双双陷入紊乱,耗费了海量的资金成本。今年股市企稳,但是楼市又出现了问题,如果汇市再乱,去年的市场尴尬又将重现。

  稳定股市、汇市和楼市三大敏感市场,才能稳步推进供给测改革。但是市场表象攸关投资者利益和关乎市场信心,因而更容易牵涉政策成本和监管之力。现在是供给测改革的关键时刻,三大市场亟需稳定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楼市汇市发生波动,也不能自乱阵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CPI和PPI数据向好,不能从数据看数据,市场是个系统,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对市场的影响。

  作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供给测改革的成果不是中国自己的事,也关涉全球利益。杭州G20峰会给全球经济开出的药方就是不可滥用财政、货币政策,而是系统性改革。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在进行这样的改革。但是世界看中国,往往不看改革本质,而是关注股市、楼市和汇市的异动,关切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和一些具体经济数据。并由此得出中国经济行还是不行的简单判断。

  此中既有对中国经济过度依赖而产生的焦虑,即如全球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反应一样。CPI和PPI数据向好,尤其是相关大宗商品价格攀升,意味着中国消费大宗商品的能力增强。这对全球市场言,不啻好消息。

  但全球市场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供给测改革还是进行时。对于中国经济数据,还是要以平常心看待。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20 12:02 , Processed in 0.0813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