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回复: 0

一周读书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30 07: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可信度:
 
0% () 【我投】
  作者可疑度:
 
0% () 【我投】
[font=宋体][font=仿宋,仿宋_GB2312][font=新宋体]1、李可染画语

李可染受教于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尤其在齐家呆了十年,亲炙两位大师教诲,受益匪浅。这本书,作为传统的国画大师,太深奥的美学理论他当然讲不出来,但其中关于绘画中的一些经验之谈却非常有价值,值得人借鉴。李可染估计很爱听戏,对国剧大师如数家珍,所以除了举例国画大师,也有不少是京剧大师的例子。

说到绘画,本书许多观点还是中规中矩,较少石破天惊的个人意见,比如教人勤奋、刻苦,以作者所见闻的一些艺术大师为例子,规劝后生多下苦功夫,不鼓励走捷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种老调子在这些大师画语中算是应有之义。李可染鼓励人出去写生,反对一味摹古。对临摹和学习前辈画风,他的意见是学而后创,赞成务求肖似,沉潜下去再努力突破。此外,李老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一再强调天道酬勤,总之李老对绘画的态度是不急于求成,稳中求进。

李可染对西洋绘画不是不了解,他并不排斥,鼓励后辈多多借鉴,这种眼光很难得,当然立场显得中庸,四平八稳,总之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他强调画中国山水画,有三个要求,一个是要有汲取古今中外艺术成就、读遍古今世界名著的决心,一个是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到祖国各地去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决心,这个在我看来,固然是长者对后辈的殷殷期许,但似乎要求太高了。

此外李可染对于绘画特别强调富含情感的重要性,这个也十分难得。


2019.1.24

2  《复古的空气》/闻一多


这本书其实是闻先生的杂文选,《复古的空气》只是其中一篇文章。现在官方给闻先生的评价是诗人、学者、社会活动家、民主战士、爱国者等头衔,其实真不用那么多,一个诗人足矣,真正的诗人,必然会到文艺的各个领域去汲取养分,也必然不仅仅是个书斋学者,而是成为融入生活,关心时代命运的人。本书就是将闻先生的杂文分几个类别加以整理,其中有他的时评,有书评,谈唐诗宋词,谈文化艺术,还有历史考据等。

闻先生是新诗的倡导者,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他支持民族主义,但认为中国历史主要是家族主义,民族主义历史不长,即使是五胡乱华等其他民族侵入,也很快融进汉文化大家庭,民族主义无从谈起。至于复古,他很犀利的指出复古的复杂心态,一者是自卫,面对新文化新风尚的机械的自卫,一者是报复性的自尊,再者这又体现一种自卑的心态,这个结论很有洞见。他在文化批评上敢于直抒己见,对郭沫若的《女神》发表自己的批评,对来华的泰戈尔也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认为他的诗作主要是哲理取胜,算不得高明的诗人。他批评泰戈尔的诗歌不深入生活,纯属哲人的遐思。所以他赞赏田间诗人的诗歌,认为其源自生活,率真、亲切,是时代的鼓声。

闻一多是推崇戏剧的,但批评时下的戏剧,认为戏剧只有思想,却脱离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行之不远。对于电影这个新生事物,闻先生认为它不算艺术,因为电影首先是机械的工艺,其次主要目的是盈利,表现形式都太过于客观,相比他推崇的戏剧,觉得电影是等而下之。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闻先生也下了不少功夫,他对道家精神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儒家的生命观是尸骸不死,所以儒家重视祭祀,这虽然虔诚,但太实在,太过于刻板教条,而道家尤其是庄子的思想特质就是灵魂不死,道家不在意尸骸永生,所以反对祭祀,而信仰灵魂不死,所以不在意人之一死,死了,灵魂才得到解脱,才获得真自由。这个观点非常新颖,算是一家之言。

闻先生也像胡适一样喜爱考据,他考证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完全是拼凑的,吴越人的图腾就是龙,越人断发纹身,他们赛龙舟历史悠久,吃粽子、往河里丢粽子祭祀龙神也是古老的宗教仪式,跟屈原毫不相干。至于屈原,他考证屈原实际上是自恃才高,有感不遇负气而死,汉书中队屈原的结语是正确的,就像统治者将关羽打扮成忠义双全的武圣一样,统治者也把屈原打扮成心系家国,肝脑涂地的忠臣形象。胡适就考证屈原那种对君王的痴迷愚忠在那个时代很少见,闻先生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闻先生为了钻研学术,曾经谢绝一切社交活动,躲进小楼闭门谢客,被人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但他最后还是下楼了,不仅下楼,还走到街上,融入人群中,并发表演说,最后为民主事业献出生命,年不满五旬,令人扼腕。可见,他并不仅仅是写诗,他主张诗歌应该为宣传负责,诗歌应具有社会价值,他在《文艺与爱国》一文中就说:“并且同情心发达到极点,刺激来的强,反动也来得强,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所以我们觉得诸志士们三月十八日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一语成谶,闻先生最后也算得偿所愿了。


2019.1.25

3  《关于笔墨的论争》

当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叫“笔墨等于零”,这个提法,现在看来,概念不清,有些标题党的做派,貌似犀利尖锐。在当时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扔进了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支持的反对的都纷纷加入论战,一时在艺术界沸沸扬扬。如果提这个观点的是个无名之辈,相信没人会在意,问题就在于吴冠中是个大画家,他的画在当时拍卖市场上卖出很高的价钱。而且他走的是中西结合的道路,学习西方油画风格,兼顾国画技巧,现在他倡言国画笔墨等于零,自然要挑动中国画家的神经了。

在风暴的中心,是吴冠中先生的那篇短文,这里可以称之为檄文,其实也不过千字,细读其实也没什么大的口号,只是有一段:“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第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的整体效益。”相信一切争论都源自这句话。与之相应是画家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这标题本身就显得如一声悲壮的呐喊。

中国的绘画本无所谓中国画,只是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以宣纸、毛笔、黑墨颜料为工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风格。就像是随着人的居住场所的变迁发展逐步形成一座城池,高耸巍峨,现在,搞中西结合的吴冠中先生喊笔墨等于零,等于是来挖国画的墙角,这篇檄文不啻是一架攻城车。之所以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还在于牵涉到西学东渐,西洋画与中国画孰优孰劣的大课题,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当初西学国学优劣之争也是吵得沸反盈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奇葩之说也浮出水面,现在这场笔墨之争,其实就是当初华夷之辨的翻版而已。在吴冠中更早时候就有人喊出革毛笔的命这样的口号,无怪国画家们反应强烈,所以本书中不免总带有一些意气之争。

艺术不是目的,我以为,艺术服务于灵魂,所以艺术确实是没有国界,吴冠中的那句话“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本没有什么错,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若能退一步想,世上本无所谓西洋画中国画,无法胜有法,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艺术为的是滋润灵魂,让性灵得以升华,舍筏登岸,艺术家本不应该为艺术的形式所拘执,若能跳出“国”的圈子,就会发现这场笔墨之争其实没有多少意义,现在吴冠中、张仃先生已然作古,若两位泉下相会,谈起这笔墨官司也许会一笑而罢了吧?

2019.1.26


4 《读书与做人》《美是一生的修行》

当时在图书馆看到这两本书,不假思索就借走了,回来后细读发现,都是朱光潜先生的杂文汇编,近八成都是重复的,略感遗憾。

两本书中,相当篇幅都是写给青年的,朱先生作为长者对后辈寄予殷切希望,希望他们不要浪费时光,有所觉悟,勇于行动。他说一个人最好有四个方面素质,有运动员强健的体魄,有宗教家的热忱,有艺术家的胸襟,有科学家的头脑,方能干出一番事业。

朱先生是大学问家,关于读书,有不少经验之谈,他说一本书(当然质量上乘)最好读两遍,第一遍快读,掌握梗概大略,第二遍细读,慢慢领会。说到做学问,他谈到自己攻读文史哲,总感觉文艺的东西牵涉面太广,需要到历史、哲学等领域下一份细密的功夫,这个着实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所以他说,做学问就像金字塔,“要铺下一个很宽广笨重的基础,才能砌出一个尖顶,”不打下坚实的基础,砌出的尖顶迟早要倒塌,这个观点,胡适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说法。

朱先生一生主攻美学,在两本书中,他点评李白、辛弃疾的诗词,也对同辈戴望舒的新诗作品给予评价,研究莱辛的戏剧艺术,关于中国古诗词、西方戏剧、哲学以及宗教话题的短文篇幅不少,显露深厚的学养。他认为人无时不刻处在各种“障”的阻碍之中,美学的功用就是打开人的视野,一室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

其余朱先生谈谦虚、谈动、谈静、谈看戏和入戏,最终都归结到人生态度上,在书中,感觉朱先生常流露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人生态度,他在卢浮宫前忽然生出念头,感觉今人太重效率,导致心情浮躁,不能沉潜下去,缺少一种为成就事业而做出艰苦卓绝奋斗的决心。他提出人应该具备强大的自制力,在耻不如人时,激发一种“男性的抗议”,去奋力超越。他建议人应该沉潜、冷静,这样才能品味出艺术的韵味、人生的情趣。做学问尤其需要冷静,无论科学的理智还是文艺的的情感,都需要冷静的心态。“人人都能感受情绪,感受情绪而能在沉静中回味,才是文艺家的特殊修养。”他说“宇宙间许多至理妙谛,寄寓于极平常微细的事物中,往往被粗心浮气的人们忽略过,陈同甫所以有‘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的嗟叹。冷静的人一能静观,一能发现“万物皆自得”。懂得沉静观照的人才拥有丰富的人生。

朱先生谈到生命,对庄子的一份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他以为庄子齐生死,讲物化,貌似像佛教那样破除我执,其实他是让生命融入自然,复归于自然“化”的进程之中,追求的是一种更大的“我执”。“物质毕竟是不灭的,慢说精神。试想宇宙中有几许因素来化成我,我死后在宇宙中又化成几许事物,经过几许变化,发生几许影响,这是何等伟大而悠久,丰富而曲折的一个游历,一个冒险?这真是所谓的‘逍遥游’”!这个观点很新奇,与闻一多谈庄子其实是追求灵魂永生的说法比较相近。

另外在《读书与做人》书中,在“做人”章节的篇首是朱先生的一篇自传,他提到自己过去童年的教育,自己留洋的种种经历,提到如何受胡适等人的提携,后来如何主动向供产党靠近,毅然与国民*党划清界限分道扬镳,得到周扬等人的赏识,如何拒绝蒋介*石的飞机而坚守北大,后来如何主动接受新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的改造的种种过往。这是1980年写的,但言辞谦卑恭顺,倒像是文革时期右派写的自我检查材料。难怪朱先生在谈到美学的主要书籍中,推荐的都是马克思列宁的那些唯物主义的东西,读来让我不胜感慨,其实不止是文革时期,便是八十年代新时期的一代学人,下笔撰文,无一不是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受此荼毒的,又岂止是一个朱先生,是整整几代人啊!


2019.1.27


5 《别辜负了你曾经受的苦》

在老家新图书馆中,人少,书也少,哲学心理学一类书架上,成排的都是鸡汤类书籍,五颜六色,书名都是让人眼睛一亮。对于鸡汤书,很多人都讨厌,持贬低的态度,而我则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鸡汤文起到的还是积极作用,毕竟可以让处在困境中的人重燃希望,鼓动勇气,唤醒沉睡的自我,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压力和艰辛。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一行小字:如果你喝惯了鸡汤,请品尝这碗鸡血。鸡汤也好,鸡血也好,虽然我还没到离开鸡汤不能活的地步,但读一读原也无妨。

说实话,这书没有高出我的预期,其实催人奋发的道理大家都懂,就看怎样讲的委婉、令人信服,我想这就是鸡汤与哲学著作的区别,书中主要几个主题,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压力人生才有精彩、有一个优秀的对手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谦逊退让容忍会离成功更近。书中例证极多,无非是一个个成功案例,有些其实也是隔靴搔痒,未必有多贴切。但让我着迷的还是那些标语、口号,让人精神一振,瞬间点燃心中埋藏已久的火炬。我摘抄一些如下:

“在最深的绝望中有最美的风景”。
“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
“痛苦在折磨你的同时,也在成全你”。
“没有痛苦的失败就没有牢靠的成功”。
“没有压力的生活,只能让你变得毫无斗志”。
“有负重,你的人生才会走得更稳”。
“没有一帆风顺的命运,只有披荆斩棘的人生”。
“经历挫折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没有竞争、没有对手,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先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一切”。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2019.1.27[/font][/font][/font]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24 05:09 , Processed in 0.0909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