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6|回复: 0

刘仰:中国航天即将走入“无人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9 00: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中国量子卫星发射成功,这篇文章应个景。)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6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自今年起,每年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8月10日,我客串主持人,在“人民网”演播室,与中国航天科工副总经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党组副书记方向明先生做了一场近一小时的访谈。访谈的视频,人民网会在网络上发布。在这里,我想说一下访谈中我自己的一个感受。

  4月份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首个“中国航天日”宣传活动时,航天部门的人某领导在演讲中说:中国现在只是“航天大国”,还不能算“航天强国”,我们与航天技术的世界水平还有差距。我认为,这种冷静值得赞赏。认清差距才能奋起直追。在与方向明先生的访谈中,方总的几句话,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方总说:中国的航天即将走入无人区!怎么理解这句话?

  方总解释说:过去,中国航天的科研部门提出一个方案或设想,军方使用部门几乎都会问: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外国是怎样的?于是,我们可以借鉴、参照、总结外国人的已有经验,提出修正或另辟捷径的方案。然而,从现在开始,中国航天科研部门提出的很多方案、设想,将找不到国外的参照或借鉴,中国将在航天科研的“无人区”独自探索前行。这番话令我感慨。

  今年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60周年。6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就是一辈子。但是,60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短暂的片段。回想60年前,1956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的底子?那时,新中国成立才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一穷二白不是污蔑,而是现实。曾经有人说,那时的中国连个火柴都造不了,老一辈人大约还都记得,火柴那时叫“洋火”。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民精神振奋,心气很高,但面对现实,的确百废待兴。那时的中国在一个非常落后的工业底子和极其有限的科研基础条件下,开始了航天事业的艰难起步。60年的艰辛奋斗过程,虽然已有不少展示,但还是不够。然而,我们跳开这个过程,直接将60年的前后两端做一个比较,不得不惊叹其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的巨变,不得不对中国的航天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60年,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极其落后、极其简陋的基础开始起步,如今,居然已经走到航天这一世界科技尖端技术领域的“无人区”,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向明先生在访谈中指出的“航天文化”和“航天精神”。对于“航天文化”的具体描述,大家可以在视频中听方总的讲解,我想从方总讲述的内容强调一点,中国政府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视,以及航天人对于自己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定位,科研人员在研发、试制、创新过程中的理念,尤其是超越个人利益的集体协作精神等等,按照方向明先生的说法,都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知识分子为国家利益服务,不计较个人名利,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人员对于先进科技的求知、吸收,难道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等一系列关于好学、求知格言的现代传承?难道不是毛泽东所言“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拜他们为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的体现?中国航天人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精神,难道不是“格物致知”的体现?今天人们提倡“工匠精神”,仿佛成为向外国学习的有一个新领域,事实上,当古代中国人的陶瓷、丝绸乃至扇子之类的工艺品令世界惊艳的时候,那时的中国难道不是“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

  于是,在与方向明先生的访谈中,我遇到了一个重大而严肃的理论问题:如果说中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宝贵精神的传承,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所谓“李约瑟难题”?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但16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所谓“李约瑟难题”就是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观点,近代以来在中国几乎成为毋庸置疑的结论和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妨碍了科技发展,要发展现代科技,必须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与方向明先生的这次访谈,使我认识到,中国航天人60年来突飞猛进创造的一系列成绩,实际上颠覆了上述陈旧的观念,也给解答“李约瑟难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尚无人问津的现实沃土。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以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陈见已经多次遭遇了挑战。例如,一些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发展。但是,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出现后,这种观点立刻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因为,日本虽然号称要“脱亚入欧”,事实上,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从历史到今天都处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浓厚氛围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的观点,已经摇摇欲坠。但是,如果仅限于此,我们似乎还将回到“中体西用”的结论。然而,中国航天人的贡献已经让我们意识到“体”“用”都将没有中西之分。中国航天在无人区里的独行也许刚刚开始,假以时日,这种独行将更为深远,无人区的范围将更为扩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巅峰孤独将更为明显。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在很多领域所面对状况,这一状况对于今天以及未来的中国人来说,将熟悉而陌生。

  因此,在宣传中国航天60周年的时候,在未来每年都将举办“中国航天日”的国家意志中,我认为,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人力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国的“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使之成为完整而严肃的学术成果,从而为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关系问题提供基于中国现实的答案。更进一步说,对于当今中国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撑。毫无疑问,这一学术成果如果形成,将具有世界性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将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提供又一个丰满的侧面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换句话说,中国航天在硬实力方面走入“无人区”时,也应该在软实力方面探索“无人区”。对此,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注:

  8月15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在日内瓦发布了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首次进入前25名。在前25名中,欧洲国家占15席,其他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第6,韩国第11,中国香港第14,日本第16。不管我们对于这个创新指数的评价标准是否完全接受,中国在这个榜单上处于快速上升势头是明确的。

  中国量子卫星发射成功后,国内一位黄V认证的“诗人”发微博说:“以中国的科研实力,美国都没有,那必定毫无价值”;“在中国,宣称一项美国都没有的技术,那必定是诈骗无疑!”我们可以用事实打这个“诗人”的脸,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崇洋媚外的洋奴,在中国的确还有不少。虽然量子卫星不完全属于航天工业的范畴,但是,开始进入“无人区”的中国航天事业,在不久的未来,将把类似这位“诗人”的洋奴的脸,抽打成红扑扑的大胖子脸。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19 11:19 , Processed in 0.0883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