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3|回复: 0

钮文新:钱从实体经济流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3 00: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应当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不只是“钱多而不进实业”的问题,事实是,大量的钱正在从实体经济流出。最近,《第一财经日报》组织了一篇调查报道——钱都去哪了?看后让人心悸。

  报道中提到一家国企能源集团,这家集团去年扩大了光伏发电和风电站的投资规模,公司在主营业务的布局力度没有放缓。但今年以来,这家企业的资金多用于还贷款。而据太钢集团某财务介绍,今年因为17宗企业债券违约事件,部分煤炭企业到期还债规模高达百亿,为解决还贷压力,企业会累积资金用于尽快还款,这也造成煤炭、钢铁企业活期存款上升。调查的记者发现,在产能过剩行业,这种做法很有普遍性,企业通过增加自身的活期存款存量,以应对还贷压力。

  为什么“过剩产能方向”的企业还贷压力巨大,当然是银行逼债。这不是很正常?有什么不好?这样下去“过剩产能不就能大量压缩生产规模”?产业结构不就调整了?从过剩产能流出的资金不正好可以流向朝阳产业?是,我承认这样的效果。但问题,中国还要不要钢铁企业?要不要煤炭企业?这样的事态发展下去,中国的煤价、钢价会不会大幅上涨?或许有人说,钢价、煤价上涨会提高企业利润,会使投资再次进入这些领域,价格不又掉下来了吗?理论上说没问题。但实际可不是这样?第一步,价升未必量增,因为企业贷款艰难,已经关闭的矿井和减除的人力不可能立即回归;第二步,价格继续上涨,新的小煤窑、小钢厂复活,产业结构开始恶化;第三步,大企业加大产出,产能过剩,价格暴跌。我们看一下这样的循环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历史上频频出现过的历程?这样的恶性循环不解,过剩产能不是依然过剩?

  所以,完全依赖所谓“市场化手段”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不可能实现,也没有成功的先例。所有的先例都是市场恶性循环至彻底崩溃,然后从头再来,那需要10到30年的时间,而且在当代的“丛林法则之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没有复活的可能性。不是吗?过去30年日本和东南亚的发展经验明摆着。所以,在不引发社会大动荡的前提下,完成去产能、转变经济结构的问题,我们必须依赖“强有力的计划手段”,有保有压地有序推进,而不是任由市场倒逼。

  不要以为“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就是搞计划经济,小平同志当年就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我的理解是:计划就是设计和策划。如果这样理解,中国的计划是多还是少?是粗还是细?是优还是劣?我想您一定有自己的答案。现在,有些人大叫“市场手段”,我认为他们的用意实际就是想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因为在他们看来,崩溃是好事。一个国家的经济崩溃都是好事,那跟这些人还有什么可说的?所以我认为,不该允许过剩产能过度萎缩,因为它们是国计民生必须的产业,过剩产业不等于“无用产业”!

  这篇文章还显示出另外一个问题: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只有“期短价高”的融资源泉,而另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不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是“基本告贷无门”的问题。杭州一家企业告诉调查记者,今年企业资金宽裕度不如往年,原因是公司将原本6个月的账期调整为4个月,以提前结款帮助上游供应商解决资金链紧张的问题,避免产业链链条对企业自身产生负面影响。广西一家电缆制造公司介绍,作为一家生产电缆的小企业,我们没有能力满足银行的‘当铺思维’标准,同时也承受不起民间借贷的高成本。据调查,一般正规银行贷款成本10%到12%,通过熟人介绍的民间短期借贷15%到16%,而来自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承受着平均高达20%至25%的融资成本。

  这是正常的金融秩序?表面看是银行的问题,但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当下资金市场短端资金很贵,长短资金却很便宜。据我本人了解的情况是:长短利率之所以便宜,是因为那基本属于地方政府债务和国家项目负债,所以一般性企业根本借不到;而短端资金价格畸高,原因是一般企业贷款只能在短端获得,而竞争激烈拉高短端利率。这恰恰证明中国金融短期化、拒绝生成资本的趋势,这本来是央行最该解决的问题,但它却采取了漠视的态度。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19 10:26 , Processed in 0.0813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