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2|回复: 0

张平:发改委“降息降准”建议删除释放啥信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6 1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发改委网站于8月3日上午发文,除了自我肯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就是直接呼吁“择机降息降准,可发补贴促进居民购房。”然而,到了下午,发改委将文章的“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这句话删除。

  对此,专家们认为,发改委此举有“越俎代庖”之嫌疑,因为发改委管“稳增长”,而央行管“稳货币”,由发改委来如此这般直呼“降准降息”,说明下半年经济下行趋势依然明显,特别是多数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有增无减,否则发改委不会提得这么直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职责》,发改委的权限包括"参与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但对比央行的职责"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发现,货币政策最终是由央行决定,发改委只有参与权。

  其实,在实体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接近于“零增长”的情况下,发改委首先担心的是如何“稳增长”,而“稳增长”最有效的办法,无外乎是“减税降费”和“降准降息”。但“减税降费”会引发多种利益纠葛。所以,对发改委来说“降准降息”则是“稳增长”的最省事之举。

  不过,对于央行来说,如果此时降准降息,那将是个“弊远大于利”局面:一方面,除了人民币汇率会马上进入贬值通道外,国内外资本也会加速流出。当然,央行也可以采取“限制资本流出”的政策,但这会加大监管和兑换成本,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另一方面,即使采取“限制资本流出”的措施,那也将会使大量资金继续在“虚拟经济”内博弈,从而进一步加大国内资产泡沫。

  本来央行与发改委之间,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彼此配合、互相促进。但在中国经济遭遇两难叠加困境的情况下,央行与发改委之间,则会因彼此的不同诉求,而在政策方面产生分歧。

  对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不需要进一步通过货币政策来剌激,而需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健康发展。如果按照发改委的要求,马上降准降息不仅是旧问题没解决,新的麻烦又会添加。

  首先,我国信贷结构严重失衡。从2008年到现在,广义货币(M2)增加了整整100万亿,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也是连续创新高。大量廉价信贷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主要房地产)和国有部门(国企和央企、地方融资平台),而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要知道,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度达到了80%,解决了90%的就业问题,如果民营经济出了问题,未来要想使经济“稳增长”必定困难重重。显然,中国社会并不缺泛流动性,现在就是要,如何让存量资金停止在虚拟经济内空转,并且打通存量资金通向民营经济输血的管道。如果盲目的降准降息,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也就做不到对症下药。

  再者,降息、降准,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效果不大,就算能够降低,与企业融资成本的构成相比,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尤其是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成本大多在15%以上,而制造业投资回报率却只有6%左右,在回报降难以覆盖融资成本的情况下,即使给中小企业降低0.5、1个百分点,对企业成本根本产生不了多大影响。

  最后,仅靠降准降息,解决不了当前实体经济的状况。中国经济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就是即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宽松到极至,对经济拉动的边际效应却在衰退。早在2009年,我国实行了4万亿投资计划和10万亿天量信贷,对经济短期的提振效果是立竿见影。

  而在7年之后的今天,即使央行数次降准降息,甚至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压到了1.5%(已是负利率),国内经济增速仍在持续放缓,上半年GDP只有6.7%。因为,当前的货币宽松,解决不了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低、税费过高,运营成本上升,更解决不了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

  “降准降息”之事本来不该由发改委来管,但发改委却直呼“降准降息”主要是看到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房地产去库存的艰难。但央行却觉得降准降息弊大于利,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而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要稳增长,必需要承受短期阵痛,进行大刀阔斧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如果仅靠再次降准降息,不仅难以起到稳增长的效果,更会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19 06:59 , Processed in 0.1182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