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2|回复: 0

黄开泰: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的文化伤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 0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树木有根,江河有源,世上没有无根之树,也没有无源之水,坏其根则树木死,废其源则江河竭,此自然之常理。文化同样如此,改变了文化的立学之本,否定了理论本质,文化就不存在了。中医学存亡危机,说到底是脱离了活生生的人的客观基础,在中西医结合的幌子下,否定了经典理论确立的中医观念、疾病本质,背离了经典理论确立的中医逻辑,混乱了今天中医的逻辑思维的结果。

    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路线,一个理论有一个理论结构,客观基础、逻辑联系、概念本质等是观念同一的,自成体系,具有稳定性。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立学基础、思维方式、逻辑规则不同于西方科技文化、商业文化和形态医学。如果把多样化的世界文化比作城市,那么,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理论,就是这座城市中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每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墙体、结构等浑然一体,具有与其它建筑不同的风格。只有尊重不同大厦的建筑风格,世界文化才有活力。然而,在中西医结合者们的心目中,除了形态医学,中医学不是医学,除了西方文化,其他文化不是文化,只有符合科技文化的才叫理论,只有西医生理病理才是医学。

    中医学不是建立在物之理的文化基础上的形态医学,而是建立在命之理的文化基础上的生命医学。主宰着中医的中西医结合,没有认识到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在不清楚文化层面的中西医结合的立学基础和中医、西医有什么不同,在缺乏作为独立学科理论必备的观念、逻辑和概念实质等文化条件的情况下,被人为拔高成为了文化层面的一个独立学科,而且取代了中医学的学科地位。结合来结合去,中西医结合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找到自己独特的客观对象,反把自己的存在价值,寄托在否定中医本质的文化活动之上,什么重建中医、创新中医、变革中医,不一而足。

    二

    中西医结合又美其名曰“现代化”,对中医的西化已是冰冻三尺。最有权威意义的、示范效应的是《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我们看看其中的“证候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目标与发展思路”,就能明白这样的“现代化”是如何伤害中医文化的:

    “‘七五’以来,中医证候与治则已列为国家攻关项目,开展了血瘀证、肾虚证、脾虚证等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有关证候研究的临床资料,总结了证候现代病理生理学变化特点。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对‘证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研制了数十种动物模型,使证候研究有了较厚实的基础。……依据证候发生和多重基因致病的关联特性,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从基因表达谱或表达产物的差异性比较分析来研究证候发生的基因表达及调整规律,探索证候表现的基因特性,基因表达调控的变化及其规律;探讨疾病证候、亚健康状态证候与正常生命活动三种状态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总结证候发生的基因组学特性,探索证候发生学的遗传学背景,形成证候基因诊断的基础,并建立证候疗效评价体系的指标。以证候为背景,从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等细胞生命活动特征、调控特点、调控规律及信号传导的层次、探索证候发生、演变的细胞分子学机制。”

    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化中医的基本方法,是用形态医学本质偷换中医学本质,即在中医证候等文字外衣之内,塞进形态医学的内容。在《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证本质中,没有以五藏阴阳、生克制化、营卫气血等天人相应的理论为基础的病性、病邪、病位和外感内伤之病种、传变之病势、有形无形之病形等病机,取而代之的是基因、蛋白和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等西医本质的东西。吕炳奎指出:中医“遭遇到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灾难。……打着发展中医药学、弘扬中医药学、中医现代化的旗帜,进行着反对和消灭中医药学的勾当。由于卫生部长期以来均是西医掌权,现今在消灭中医药学的进程中,已经获得节节胜利。2002年11月6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这个纲要将中医药学彻底破坏了,是西医消灭中医药学的重要证据,也是它蔑视中医药学的一块耻辱牌。”(《挽救中医》P250~251)。

    要在中医文字之内塞进西医形态化的本质,必须要否定中医理论,否定辨证论治,贬低中医学的文化地位,割裂概念的逻辑联系,把中医看成是汉字堆积起来的文字垃圾,然后用实验室方法或西医理论去填补。中西医结合者们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医概念已经异化,中医逻辑已经消失,辨证论治落后了,“阴阳神气”虚玄了。当今的中医,眼中没有了活生生的人,只有细胞分子、病灶病毒,被实验指标牵着鼻子走。

    三

    否定中医的学术观点很多,随便举几例:

    一、“医学模式的唯一性原理”认为“中医的证属于西医的基本病理过程”和“证的诊断和治疗属于病理生理学的诊断和治疗”。(申维玺,孙燕。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现代医学原理[J].医学与哲学,2004,25(1):55~56.)

    二、“如果缺少解剖结构的证明,总会有说不准、说不清、说不透的问题,在有机整体观引导下,中医学理论没有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外科就是由于缺少解剖学的理论支撑而逐渐衰退”。(张岚,常存库。也论中医整体特色与优势[J].医学与哲学,2004,25(4):60.)

    三、“有了西医作为技术支持,我们才能明确了解我们治的是什么病,才能进一步确定中医方药的准确疗效,才有利于总结中医学丰富的遗产。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使我们能够逐步把握某种疾病的证候变化规律,进而去逐步制定中医的疾病诊治规范。” (肖福德,刘勇前,肖军等。中西。病证。方药[J].医学与哲学,2003,24(5):44.)

    四、“只有通过逻辑实证和客观实验的理性认识工具加工,证明确是客观性的标准后,才可最终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容。……从文化生成论来说,中医‘辨证’的各种指标……,是纯粹的‘文化’概念,是中国几千年特有的思维模式所衍生出来的取类比象的结果,从来未经过逻辑结构的剖析和实验,是非自然科学的语言。……‘辨证论治’有其根深蒂固的局限性,它不能通观全局,整体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再者,由于医者的主观性、经验性极强,辨证标准或有误差,所开方药各有千秋,这都会导致疗效上出现差异,从而使人们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评判方面误入了一个极深的陷阱,一个几千年来世代的中国医生挖下的陷阱,它第一锹的掘土人便是先古的大思想家们,这‘锹’便是这些大思想家所固化下来的特有思维模式-‘气一元论’指导下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整体自然观。……这种并非建立在客观存在基础上的理论体系是否可以继续指导医学向前发展呢?”(王磊,常存库。“辨证论治”原则在疗效评判上的理论陷阱[J].医学与哲学,2003,24(10):59.)。

    五、用辨西医的病的“辨病论治”取代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

    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者们不仅仅要否定中医,甚至连中华传统文化都要否定了。不客气地说,中西医结合者们连什么是客观都不清楚,把实验室里,由主观掌控之下的东西当成客观,而存在于活生生的人的自我感应、存在于自然天地的气候寒热,存在于人事交往的情感苦乐,统统不客观了,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整体自然观”是最最客观的,没有这样的客观,就没有生命医学,就没有人性医疗。西医人性缺失的原因就在于此。

    因为中西医结合,中医学术陷入了一片混乱,最突出的要算2007年8月7日~11日福建武夷山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年会,通过的“中医‘证’等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简称《约定》)。在《约定》之中,没有了中医的病机-寒热虚实、六淫病邪、病位关系等,只有西医的病理,而且将中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确定了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质内涵-疾病现象的症状和病机本质的证候混为一谈,还用机械的证名和证型否定了在中医理论规范下的“辨症求机”思维,对此,我在2008年就从病理取代病机的逻辑错位、证据标准的概念混乱、证名证型的僵化思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批驳(黄开泰。”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分析。河南中医,2008,28(12)增刊:1~4.)。

    中西医结合十分强势,挂着中医的招牌,打着“现代化”、“科学化”的幌子,占据了中医的所有地盘,以至于今天,真中医没有了立锥之地。

    四

    因为中西医结合,中医被歪曲为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本质内涵的经验医疗,只有药而没有医。中医没有医学理论,只有经验,一切都要以西医为标准,病历标准、证候标准、药典规范,举手投足之间,要符合实验的逻辑要求,才能被认可。中医没有了中医的临床,中医没有了中医的学术,中医没有了中医的教育,只有西化、西化、再西化。有中医学生在中医学院听课很感困惑,在中医药论坛上发帖说,“脾胃科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就把一些中医病名和西医划等号。我当时就很困惑,老师们用西医的理论来研究中医的一些病,那还叫中医吗?后来在临床时也看到好多中医医生治病都用很多西药。或者自己的中医理论挂上西医病。这种西化模式真的有些毁中医啊。”

    中西医结合披着中医的皮,被人们当成中医看,他们往往根据需要,时而大谈振兴中医,中医术语连连,时而大谈现代化,要用西医的东西破解中医之谜,不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蛊惑作用,而且能够从理论和临床的根本上消灭中医文化。振兴中医的口号年年喊,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年年讲,中医学却要消失了,辨证论治失传了。在国家战略上有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在国家政策上反复强调中医、西医并重,但在现实之中,只有西医、中西医结合两支力量,中医、西医也没有并重,只是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并重,没有真中医什么事。真中医不存在了,失去了并重的对象,最终只有西医存在,连中西医结合也会消失。

    否定《黄帝内经》、不要《伤寒杂病论》,取消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任务。因为以西医为本质,有些人连“脾阳虚”是什么都不知道了,提出了“脾阳虚”的本质是什么这样荒唐的问题。“脾阳虚”就是“脾阳虚”,不是仪器感知的血脂、血糖,不是内窥镜看见的胃肠粘膜,而是运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后形成的一种本质结论,有了这样的本质结论,就可以采用补脾温阳的方法治疗。从“脾阳虚”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文化衰落到了什么地步!中西医结合已经使中医思维混乱了,假中医遍地都是,造就了按照药理对应病理运用中药的临床医生,疗效越来越差,毒副作用越来越常见。可是,面对层出不穷的临床问题,人们没有找寻文化根源,反而一股脑地推到中医身上。

    五

    任何一个建筑,都有它自身的地理位置和风格,不明白地理位置找不到,不知道建筑特征也找不到,文化同样如此。中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辨证论治,才可能保证中医文化在现实之中发挥作用,才可能使学中医的走上中医文化之路,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经过学院的西化教育,中医已经不知道什么之中医,不知道什么是辨证论治了。一种文化,一个学科理论,缺乏文化定位,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观念统一,分解得七零八落,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离灭亡就不远了。当务之急,需要对中医,对辨证论治做出准确的文化定位,有了这样的文化定位,才能知道谁是真中医,谁是假中医。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医学文化,以自然客观的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理论为理论基础,辨证论治为临床模式,关于多维(天文、地理、人事等的相应相应联系)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

    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由存在于中医学中的固定词组-辨证和论治并列形成的,是对中医临床医疗模式的高度概括,属于中医理论中的名词术语。辨证论治可以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基本阶段,辨证是论治的前提,没有辨证,论治就是盲目的,没有论治,辨证就毫无意义。

    辨证论治具有三个基本程序。

    一、观其脉症。以四诊合参为原则,目的在收集包括指标、影像和病理结论在内的所有临床资料-自觉症状、他觉症状-统称临床症状群,以不失真、不失偏为原则,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为基本要求。

    二、辨症求机-无失气宜、审察病机、知犯何逆。中医理论为思维工具,病机为本质、为逻辑规范,结合病人的时空环境、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现实状况,分析临床症状群内涵的病性、病邪、病位和病种、病形、病势的具体性质,从病种的判断上升到证候病机判断。

    三、随证治之。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既病防变等为基本原则。根据“知犯何逆”形成的证候病机判断,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选方用药、针灸按摩,或因势利导,或开邪出路,总以“方证对应”为原则。

    辨证论治的临床程序,可以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概括之,理、法、方、药、护环环相扣,反映中医以人为本的临床模式。中医理论是根据,病机是本质是主线,证候为治疗目标,活生生的人的临床症状群为客观,方药与证候病机的互补对应为临床规范。

    要正确理解辨证论治,必须遵循经典理论,以《素问·至真要大论》确立的病机为逻辑规范。在辨证论治的问题上,要保证具有中医文化的正确性,应该注意:

    一、不能将辨证和论治,或辨证论治随意分拆,按照一般语言学的方法,孤立地就字解字,这样就会犯“死于句下”的文化错误,使其失去中医名词术语的价值,只有遵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确立的逻辑规则,理解辨证论治才是正确的。

    二、辨证论治的“知犯何逆”环节,就是对症状的辨,病种之辨就是辨病。辨症是“辨症求机”以“知犯何逆”的基础,从辨症,形成太阳病、阳明病等的初步判断,再结合分析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之外的症状的病机,上升为证候病机,形成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具体的证候判断,柯韵伯称这样的辨症方法为“从旁细看法”。中医之病,很多时候多种疾病同时出现,如三阳“合病”、内伤外感“并病”等,故辨“合病”、“并病”是辨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症、病、“证”在辨证论治之中是不同的,症是辨的对象,病和“证”都是辨之后的病机认识,症状与病、证候通过病机之辨联系起来,中医理论于是落实到临床之中。混淆辨的对象和辨的结果,会导致中医逻辑的混乱,搞不清何为疾病现象,何为疾病本质,更不可能明白“辨症求机”的临床程序。中医的病是与西医的“病”完全不同的概念,以病病机为本质,包含了病位、病性、病邪、病形等要素,但这些要素及其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病机要素量要少于或等于证候。根据病机本质确立的逻辑,病和证候的关系,是线和珠的关系,病如线,证候如珠,病病机包含在证候病机之中,同一病病机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同一证候可能包含多种病病机。详细的论述,请参见《中医之和-辨证论治的生命哲学》的病种之辨。

    四、与天文、地理、人事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人是中医的客观对象,三因制宜、实事求是是辨证论治的灵魂,需要“千人千方”就“千人千方”,需要“千人一方”就“千人一方”,尊重病人的实际情况,“谨守病机,各司其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可重复性皆以活生生的人的证候病机为依据,不能有机械僵化之规定。

    五、中医理论是蕴含生命真理的理论,只要遵循病机本质的逻辑规范,临床辨证论治就具有极大的生命可靠性。不像用死人理论、小白鼠理论治疗活人之病,需要活生生的人的临床来验证之后才可靠。

    六

    方舟子等大肆污蔑、毁谤中医学,但没有改变中医学的立学基础,没有偷换中医理论的本质内涵,没有阻扰临床辨证论治,更没有把经典理论当成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用西医那一套管中医,也就是他们没有动摇中医学的根本,没有设置辨证论治的临床障碍,而占据着中医学的学科地位的中西医结合却都办到了。许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辨证论治了。

    中医需要有清醒地认识:中医的立学基础是天人相应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实验标本,不是尸体解剖;中医的思维模式是“阴阳应象思维”,“治病必求于本”在于“辨症求机”;立法处方决策的规范在“随证治之”,不依赖仪器的指标、影像、病理结论。中医的疾病本质是病机,治疗目标是病机的具体临床结论-证候,疗效标准是营卫和、胃气和、津液和、阴阳和等生命之和,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理论基础上。否定《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否定辨证论治,否定病机本质,实质就是消灭中医。

    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摇篮里孕育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都以人(生命)为核心,观天象、察地理、知寒暑的根本在于知“天命”,数千年的历史始终沿着人(生命)的自然环境关系、人(生命)的文化社会关系、人(生命)的德行修养的路线发展,和西方以物质为内容、以利益为追求的文化完全不同。

    西医学是建立在形态解剖、实验分析基础上的医学,没有解剖就没有西医,没有显微镜就没有西医。解剖是死人的解剖,显微镜下是孤立的形态,和活生生的人存在巨大的生命鸿沟,中西医结合把西医的客观基础当成中医的客观基础,把西医的疾病本质当成中医的疾病本质,怎么可能不伤害中医文化。

    自然完整性的活生生的人是中医学的立学基础。活生生的人生长在日月之下,通过饮食、呼吸、寐寤、动静等生命活动,和自然发生多维联系,这样的多维联系,既存在天地运行规律的一般性,又存在生命之应的差异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只有回到活生生的人才具有真实性。中西医结合依据离体之标本、凭借实验之标准,把显微镜下看见的东西,拿来改造中医,在中医教育、中医学术和中医临床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不尊重活生生的人,不尊重中医文化,不尊重中医临床模式的氛围,形成了以西医病理生理为本质、药理对应病理为规范的价值评判体系。活生生的人不重要了,第三方、统计学、实验室才重要,没有第三方、统计学,中医把再危重的病治好了也是个案,没有价值。中医被厚厚地掩盖上了西化的积尘,如同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一样,中医的文化之根、理论之本被西化思潮腐烂了。

    中医文化之根破坏了,中医复兴就没有希望了。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19 10:24 , Processed in 0.0824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