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4|回复: 0

苏小草:《道德经》中的教育和社会理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3 16: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苏小草sxc 于 2018-1-16 13:10 编辑

苏小草:《道德经》中的教育和社会理想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纍纍)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忳忳)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读:尊道贵德理直,保有绝对存在的道德概念的绝对性而坚守平等自由的道德观以构建平等自由的社会秩序和保有相对存在的伦理概念的相对性而践行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以构造责、权、利相符的社会关系,坚守和践行它,人人都能一生平安而没有后顾之忧。尊道贵德而坚守平等自由的道德观以构建平等自由的社会秩序,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我之与你,能相差多少呢?知常明理而践行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以构造责、权、利相符的社会关系,契约交易、公平正义,善之与恶,能相距多远呢?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便可实现天下大治,‘道法自然’,天道使然,人之应该敬畏、坚守和践行的必须敬畏、坚守和践行之。然而,时至今日,大道依旧荒废而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理解和采纳啊!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有的人卑贱如尘土像活在黑暗的牢笼里,有的人尊贵如金玉像活在明媚的春光里。此情此景,我独害怕‘一治一乱’王朝覆灭的末世征兆悄然降临而涂炭生灵,像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婴儿一般,整日心神不宁、焦虑万分而没有依靠和寄托啊!众人皆麻木不仁而无所警惕,唯独我感到惴惴不安、忧心忡忡,我难道是杞人忧天的愚人老糊涂了吗?世俗的人自以为什么都明白,唯独我不明白;世俗的人自以为什么都知道,唯独我不知道;苦海无边界,歪风无止境啊。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弱肉强食、成王败寇,众人皆有宏图大志,而唯独我玩世不恭似乎惊扰了一场美梦。我独独有异于众人而珍惜‘大道’真理以复归做人的根本啊。

在这里,面对救世‘大道’之不能畅行而天下昏乱、民不聊生,年迈的老子焦虑万分、痛心疾首,‘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个孤独无助伟大智者的身影穿越时空浮现在眼前,让人无限感怀、潸然泪下。用现代的眼光看,老子的社会理想便是构建现代公民社会,实现宪政、民·主和法治,关于这一点,只要能读懂《道德经》,继而读懂老子便能知晓,这也是两千五百多年后,我们亟待弘传《道德经》和寻回老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读:过往之得一者,天得一则清明,地得一则安宁,神得一则灵光,谷得一则累盈,万物得一则生成,侯王得一则为天下之坚贞。其得一而致之,天不得清明恐怕将裂变,地不得安宁恐怕将荒废,神不得灵光恐怕将歇息,谷不得累盈恐怕将枯竭,万物不得生成恐怕将灭绝,侯王不得坚贞恐怕将一蹶不振、一败涂地。故而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说啊,侯王以孤、寡、不榖自称而重视民意、言轻自己。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故而重视百姓的议论便能平息舆情,不要把自己视作珍稀的宝玉,而要把自己当做普通的顽石。

在这里,与‘子不语怪神乱力’大相径庭,老子言及和肯定了‘神’的存在,‘神得一以灵’、‘神无以灵将恐歇’,在其眼里,‘神’既是一种至尚的精神存在又是一种至上的精神载体,可见,老子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而是有神论者(‘神’代指真理)。但凡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只认可物质价值的存在而否定精神价值的存在,只注重物质利欲的餍足而迷失道德和信仰,其皆是功利主义人生价值目标的坚守和践行者,这便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的基本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或者说,作为一种阙失精神价值存在而迷失道德和信仰的社会群体,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在其功利主义人生价值目标的坚守和践行中只可能堕落成人面兽心的行尸走肉,只可能道德败坏而不可能道德高尚。那么,自古至今,在中国仅存在两种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一种是孔教,一种是马教,两者皆属于纯粹的唯物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皆否定构造责、权、利相符的社会关系,不同点在于,前者强调物质的绝对等级主义,适用于改朝换代前的‘治世’;后者强调物质的绝对平均主义,适用于改朝换代中的‘乱世’,而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皆充斥着无尽的残暴与血腥。在纯粹的唯物主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只可能演绎一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弱肉强食、成王败寇而不断改朝换代的人形动物史;坚守纯粹的唯物主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促使一个国家走向道德败坏、腐朽溃败,可以说,坚守纯粹的唯物主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是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道德败坏、腐朽溃败的国家的最根本、最本质的原因。

天得一则清明,否则,恐怕将裂变;地得一则安宁,否则,恐怕将荒废;神得一则灵光,否则,恐怕将歇息;谷得一则累盈,否则,恐怕将枯竭;万物得一则生成,否则,恐怕将灭绝;侯王得一则为天下之坚贞,否则,恐怕将一蹶不振、一败涂地。在这里,老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得一’的重要性,‘一’是万物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本质数,其可为小,乃一己也;其可为大,乃天地人‘三位一体’也,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万物易变、生生不息,故而得一者,得生也,得生将存活;不得生将恐灭绝。故而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谷)’而重视民意、言轻自己。何以然?统治者需要遵循事物存在形式不断生成、生长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得一则为天下之坚贞’,‘致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尊重民意、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作出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的改变的抉择,否则,‘无以贞将恐蹶’,必将一蹶不振、一败涂地。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读:善于建设者不毁坏根本,善于握抱者不脱手遗落,子子孙孙传承、坚守和践行之而不辍。修道于身者,德行便真在;修道于家者,德行便余盈;修道于乡者,德行便相长;修道于国者,德行便丰沛;修道于天下者,德行便普世。故而以一身便可观览十身,以一家便可观览百家,以一乡便可观览千乡,以一国便可观览万国,以一国之天下便可观览世界之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必然是这样的呢?以此。

在这里,老子认为,修道以德便是确立‘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即道之尊而真道平等、德之贵而美德自由和理之直而善理博爱的普世价值观,它的实质便是坚守平等自由的道德观以构建平等自由的社会秩序和践行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以构造责、权、利相符的社会关系,实现宪政、民·主和法治。‘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建而不拔,抱而不脱,子子孙孙传承、坚守和践行之而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身教胜于言教,人人有责从自身做起,由一人到一家,由一家到一乡,由一乡到一国,由一国到天下,‘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直至普世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得以在全球真正确立、坚守和践行。如此一来,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均实现了宪政、民·主和法治,它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天道无亲、博爱济众,公平正义、众异一体而永远消失了战祸与争斗的和谐地球村。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读:治理天下以顺天应地,非尊道贵德而重视根本莫属。惟有尊道贵德而重视根本,才是早教早服;早教早服便是注重积德;注重积德便可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便可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便可以有国之永固;国之永固的基础便是尊道贵德早教早服;有国之永固的基础便可以长治久安。这便是根深蒂固而不断发展进步与繁荣的安邦定国之‘大道’。

在这里,老子阐述了实施尊道贵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是奠定一国之永固的基础,尊道贵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早教早服、重积德便可早成功、早收获,否则,国家失去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的道德根基必将困难重重、无以为继。道之尊而平等,德之贵而自由,坚守平等自由的道德观以构建平等自由的社会秩序,‘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这便是根深蒂固而不断发展进步与繁荣的安邦定国之‘大道’,平等、自由,守规则、懂信用,它的实质便是现代社会的现代公民教育。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读:治理大国,好比烹饪小虾米一样,文火慢炖而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以道德之光普照天下,即便是魔鬼也会变得不神气;非但魔鬼会变得不神气,即便是神仙也不伤害人;非但神仙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因为两不相伤,故而有德(自由)司契(交易)而众望所归也。

在这里,老子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需要文火慢炖而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惟有‘以道莅天下’,让道德之光普照人间便可做到‘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它的实质便是尊道贵德而知常明理,与民立约成典而‘契治’天下,此之谓‘德交归焉’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天下大治之道也。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读:天下柔弱之物莫过于水,而攻克坚强者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之。弱能取胜于强,柔能取胜于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不能践行。所以有圣人说:‘国之诟病而临难受托者,是谓社稷之主;国之不祥而临危受命者,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在这里,老子用水的秉性寄予开明的统治者以深切的厚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柔弱之物莫过于水,而攻克坚强者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之;在国之诟病而临难受托之时,在国之不祥而临危受命之际,如若开明的统治者具有水的秉性,其便能尊重事物存在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变化规律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开启政治体制改革,便能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便能实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的转型。‘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继而功成身退、保全身存而功成名就。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有一人口不多的小国,能使什袭的家庭用具收藏而不用,能使民众养生重死而不远走高飞。虽有舟车之便利,却没有人乘坐之;虽有甲兵之武器,却没有地儿陈放之;能使统治者复归身轻天下的节俭生活,尊重民意、有限权力,民主而不主民。这里的人们啊,吃得丰富、香甜,穿得漂亮、美丽,自然而纯朴,安居乐业、约定俗成。毗邻的国家相依守望,鸡儿狗儿的喧叫声相互随时都能听得到,民众终老一生和谐共生,不发生你来我往的口角和争斗。

在这里,老子描述了一人口不多的小国存在的生活状态,这里的百姓懂得节俭啊,即便是陈旧的家庭用具也不破坏、丢弃而是把它们收藏起来以备急需的时候可能用得着;这里的百姓懂得养生重死啊,即便有舟车之便利也没有人乘坐之而远走高飞;这里的百姓珍惜和热爱和平啊,即便有甲兵之武器也没有地儿陈放之而相互厮杀、搏斗;这里的统治者尊重民意、有限权力啊,‘无名之朴’得到有效贯彻,民主而不主民,过着身轻天下的节俭生活。这里的人们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守规则、懂信用,幸福美满、纯粹自然。在这里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毗邻的国家相依守望,鸡儿狗儿的喧叫声相互随时都能听得到,民众终老一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天道无亲、博爱济众,公平正义、众异一体,不发生你来我往的口角和争斗。

应该说,以上生活状态,虽然在物质文明成就上无法与当下相比,但在精神文明成就上却毫不逊色,甚至远远超越当下啊!事实上,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是不可能预知两千五百年后当下的人类伴随科技进步取得的辉煌物质文明成就的,可以说,在先验理性和超验理性上老子是完美的,而在经验理性上是有局限性的,而这种局限性恰恰是所有先知的共性,因为,受时空的限制,任何人都只能生活在当下的现实情境之中,而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生活的桎梏,在经验理性上人类只能选择规避‘至恶’而完善,而不能选择寻求‘至善’而完美,这就注定了人类在经验理性上永远是有局限性的;正如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无能于预知两千五百年后当下的人类伴随科技进步取得的辉煌物质文明成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也无法预知两千五百年后未来的人类伴随科技进步取得的辉煌物质文明成就。然而,老子也是深知这一点的,故而言及‘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既能‘知知’又能‘知不知’,既能‘病病’又能‘不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是当之无愧、绝古空前和无与伦比的伟大先知!

2018/01/13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5-1-20 04:53 , Processed in 0.0737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