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7|回复: 0

肖磊:政府层面如何稳定人民币汇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6 22: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你要问,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欧洲2010年开始的欧债危机是如何从市场的极度悲观中走出来的,我的回答是,除了市场本身的修复和调整,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在金融货币市场的“预期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危机期间的“预期管理”运用了很多非常规手段,目前看,如果这些手段的针对性够强、目标明确、监管和问责到位的话,对稳定整个市场信心是有帮助的。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美国推出高达70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计划,同时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和独立委员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被援助企业受到严格的监控,市场对救助措施的信任度较高。同样,始于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严格说是一次欧元信任危机,这一危机正是在2012年欧洲央行推出“不设上限”地购买欧元区重债国发行的国债之后开始缓解的,但欧洲央行购买成员国债券的前提是该国同意遵守严格的附加条件。

  可见,危机期间的“预期管理”,要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要有足以稳定市场信心的、科学的救助方案,另一个是要有严格的监督和追责制度。如果缺少了监督和追责,救助方案的信任度会大打折扣,预期管理将面临更大的被指责风险,反而会引发更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危机期间的“预期管理”,更多的是常态“预期管理”。目前中国经济处在重要的结构调整期,尤其是在引导投资和消费方面,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引发金融领域的不稳定,因此,在人民币市场实施常态的“预期管理”也显得非常重要,而且事不宜迟。

  常态预期管理有很多种方法,概括来说,只有不断的建立央行在稳定货币价值方面的意志,明确央行在刺激经济方面的边界等,市场才能建立充分的信任度,增大“预期管理”的效果,央行才能在整个货币金融市场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由于中国金融货币市场发展历史较短,跟美国、英国等投资者都非常专业和成熟的市场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又是个“散户化”的市场,很多投资者非常不专业,因此,央行在选择“管理预期”的方法、手段和发表言论方面,都应该适当的更“通俗”一些,这样央行的“预期管理”才能更为有效的压制民间倾向性或比较极端的解读(大部分民众首先会选择自己看得懂的信息),将预期管理的影响发挥到最大。

  美联储被认为是全球最会管理预期的央行,简单的来说,美联储对市场的“吸引力”之所以足够大,是自己能够“制造”吸引力。美联储每年有八次固定的“议息”时间,且早早的向市场公布,每次议息会议,美联储都会在做出决议之后,讲清楚采取行动或按兵不动的原因,在而后的会议纪要中向市场公布纪要,这一方面将市场的注意力吸引在了议息时间上,同时也将自身对经济状况的解读很好的集中传达给了市场,很好的对市场形成了前瞻指引。

  中国目前在调整货币政策方面,首先时间方面没有明确的安排,市场仅仅是靠猜测,“降准降息”等等突发性太强,这导致投资者来不及准备,更多的是抱怨和迅速做出应对,很难去关注央行的“解释”。在时下的中国市场,诸多投资者都非常明确美联储什么时候有议息会议,加息的概率大概有多大等等,但没有人知道中国央行什么时间会举行这样的会议。

  另外,在管理预期方面,央行的首要目标显得非常重要。大部分发达国家央行的首要且唯一任务是稳定币值,比如美联储有明确的通胀目标和政策实施条件,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也有非常明确的通胀目标,英国央行方面,如果一旦通胀高于目标水平,按法律规定央行行长要向财政部写信解释原因,并接受质询。

  中国央行并不是一个以币值稳定为单一目标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成了并列的关系,从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来看,实际上稳定币值很多时候让位于促进经济增长,这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边界不够明确,对于市场来说难以建立更长期的信任度。

  “预期管理”实际上就是在管理信任问题,从原则上建立央行在市场心目当中的独立性,从技术上增加引导利率、汇率的工具以及纵深,从舆论上建立吸引投资者和主导市场情绪的机制,逐步建立市场的信任度,这样才能形成真正“预期管理”,给中国经济的崛起奠定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4-11-27 08:08 , Processed in 0.0881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