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4|回复: 0

后沙月光:精英治国和阶级固化,牛津,剑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30 22: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两所大学闻名世界,人所皆知的世界顶级名校,从中世纪一直屹立到今天。我们对它们了解多少呢?除了划船比赛,好像也并不知道多少。

  对英国人来说,是一种骄傲,但它的荣光只属于极少数英国人。它符合精英治国的理念,但另一面是阶级固化,这种固化就像一座冰山,令人绝望。

  用几万字也未必能剖析清楚这两所大学对英国社会,政治,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下面我列张表格,也许能让你体验到这种冰山般的感觉。

以英国第二次教育改革基本完成后的那届内阁为参照物
   职务姓名中学大学年龄
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格兰瑟姆女校牛津56
内务大臣怀特洛温彻斯特公学剑桥64
上议长,大法官黑尔沙姆勋爵伊顿公学牛津74
外交大臣皮姆伊顿公学剑桥60
财政大臣杰弗里.豪温彻斯特公学剑桥55
科教大臣约瑟夫爵士哈罗公学牛津64
国防大臣诺特布雷德菲尔德剑桥50
议会党团领袖比芬布里奇沃特剑桥51
北爱大臣普顿尔查特豪斯公学剑桥54
苏格兰大臣扬格温彻斯特公学牛津50
威尔士大臣爱德华兹威斯敏斯特剑桥48
国库主计布利顿阿斯克剑桥42
能源大臣洛森威斯敏斯特牛津50
就业大臣特比特埃得蒙顿军转51
贸易大臣科克菲尔德勋爵多佛(普中)伦敦65
带黑体的全是公学,非黑体的全是文法学校。时间:1982年6月内阁

  贸易大臣不是伦敦大学,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蔡英文在这里上过学,后来混不下,跑美国了,蔡是台北第二女中,不是洪秀柱的著名的北一女,蔡不是什么学霸,但家里有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唯一能在政治上跟牛津,剑桥叫板的大学,但它四分之三是外国学生。

  这表格还不是全部内阁成员,但可以看出,英国的权力通道在哪里?牛津和剑桥几乎包办。

  特蕾莎.梅,卡梅伦也是牛津的。而且,还没加上高等法院和大型金融机构及BBC的主管们,太累,不想弄。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学时期,不是公学就是文法学校。普通中学的人,几乎注定与高层权力机构无缘,安安心心过好小日子就OK了。

  现在英国担心整体教育质量下降,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公学之外,牛津剑桥之外。这种垄断局面已经很难撼动,阶级分化越来越固定。

  改革之路

  上文说过英国六十年代的中学改革(废除文法学校),大学改革也是在这一时期,有人试图向牛津和剑桥发起挑战。

  美国在五十年代开始大学扩展,欧洲大陆带着嫉妒的看着美国,可人家有钱任性。

  英国却并不感兴趣,它的大学生比例在欧洲是最低的(比土耳其高),而且辍学率非常低,也就说毕业成材率很高。

  英国无意跟风美国搞扩展,但在“公平教育”的口号下,政治人物为了迎合社会呼声,开始把目光转向大学。

  1963年,《金融时报》社长罗宾斯爵士递上了一份历史性的报告,主张扩展大学,不满牛津,剑桥的垄断地位。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

  罗宾斯的报告,迅速得到了教育大臣黑尔什姆响应,在大臣的鼓动下,麦克米伦首相以惊人的高效批准了这份报告,决定大学扩展,只花了48小时考虑。

  很多年以后,黑尔什姆在面对大学混乱局面的批评时承认,他和首相是出于热情而非理智作出了这个决定。

  他的话是为了推卸责任,不是什么热情,而是选票因素,全英国当时一片“教育公平”的呐喊,从中学到大学,如果不改,政客就有落选风险。

  改吧,跟美国不一样,美国是企业注资或捐款,市场化。英国新建立的大学,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政府。

  在这次教育大跃进中,一上来就是八所新大学出现:

  苏塞克斯,埃塞克斯,肯特,兰开斯特,东安格里亚,沃里克,约克,斯特灵。

  还有一些从学院升格为大学的,如巴斯大学,布鲁内尔大学等。南安普敦大学放了一个大卫星,说自己要成为英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这新八所大学,在建造时,都刻意去模仿牛津,剑桥的风格,苏塞克斯大学弄了教会式拱门,肯特大学山寨了豪华大餐厅,东安格里亚大学修了一排古代巴比伦式塔楼的建筑群……

  八名新校长,却是请牛津,剑桥里副校长们来担任,反正像不像三分样。媒体也大肆宣扬大跃进式改革:上大学不是梦!

  一些老牌大学也开始扩建,各种院校也进行合并,学校扩展了,接下来就是扩招。伦敦大学在1963年学生人数为16000名,到了1982年已达到46000多名。连威尔士大学也从几千人变成了近两万人,曼彻斯特大学成了一座小城市。

  学生激增,教师队伍也得扩大,像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一向以严格著称,但最终不得不投降,放宽要招聘教师高标准,一些二流教师纷纷进入到各个大学。

  英国教师当时执教到了一定年限后,就不能被解聘,也不能调动。这样就令一些不称职,不敬业,懒惰的教师混迹于教学队伍之中,以“学术自由”为名逃避一切干预。

  就像今天,如果一名法学教授一天到晚在微博上叽叽歪歪搏名气,自称“法学之花”,这种是混混教授,误人子弟。

  到了70年代末,原先预估的成果,少得可怜,而英国企业家抱怨得到的全是不对路的毕业生。

  南安普敦大学不是说要当英国麻省吗?新建的沃里克也是这个口号,多少年过去了,麻省仍旧是麻省,而口号早已随风飘散。

  用中国话说就是好大喜功,官僚政客们欺上瞒下。

  到了1981年,新建的大学,毕业生有五分之一找不到工作,反而是那些在这次大跃进中,不声不响的,目标平凡的大学,学生就业率却非常高,像伯时翰的阿斯顿大学,曼彻斯特的索尔福德大学。

  撒切尔夫人在面对这种难以言说的失败局面时,终于对新建大学举起了刀,她要压缩财政。

  我们可以在这次浪潮中,发现一个问题,国家花这么多钱扩建,扩招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学生们的自我表现?用大学文凭来粉饰社会?

  没有答案。还有一个怪现像,学生们在自由选择专业的情况下,一窝蜂钻入社会学系,心理学系,文学系,管理系,而会计学,工程学这些实用科目则无人问津。

  屹立不倒的中世纪怪物

  撒切尔夫人收紧钱袋后,把削减大学的任务交给了教育大臣马莱尔,一切又在往回退,但根本退不回去,只能市场化。后来他们不得不用牛津,剑桥的名誉来吸引亚洲学生来英国其它大学入学。

  当时削减经费的两条硬指标:

  一,研究经费总额不得超过某种比例。

  二,新生达到A级水平人数比例。

  不符合的全部要自谋出路,老娘没银子了。牛津,剑桥笑而不语,他们的大项研究项目经费本来就有人赞助,学生A级水平根本像玩似的。

  这把刀最后还是砍到了新学校身上。英国衰落不是偶然的,伯克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在跟美国,日本对比后警告英国:“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按人口比例计算的优秀毕业生储备量,任何国家如何听任这个数字下降,那便是坐视自己衰落。”。当然他也没想到,后来日本也搞起了快乐教育。

  涌入大学的学生还是越来越多,社会,家庭欢迎这种扩招。那么在惨败之后,英国没有收获吗?它有一个极大的收获,就是开放大学的成功,开放大学相当于中国的“电大”,通过函授或电视课程向成年人授予国家承认的学位。

  但这不是撒切尔的功绩,这是哈罗德.威尔逊1976年辞职前的成就。开放大学使无数英国工人阶级能在边工作边学习过程中取得学位,既促进了就业,也提升了他们的学识水平。

  然而这点微光,掩盖不住这次大学改革的失败,他们花了二三十年才体会到这种苦涩,中学改革更是到了今天才醒过来,向中国要数学教材。

  老牌大学呢?你大爷仍然是你大爷。

  来自中世纪的学校除了牛津和剑桥,还有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阿伯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

  十九世纪的伦敦大学,二十世纪初的市立大学,如伯时翰大学,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队等。省立的有诺丁汉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这些仍然富有盛名。

  牛津和剑桥在这场扩展浪潮中,以它们几百年来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成了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组成它们的是各个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校舍,捐款收入,餐厅,还有酒窖。如果一名欧洲富豪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所学院,那他这一生算是功德圆满了。

  牛津和剑桥都一个沃尔夫森学院,能用自己名字同时命名两所学院,除了沃尔夫森爵士,就只有耶稣哥了。有这种力量支持,财政减缩对老怪物影响并不大。

  当新学校在残酷的缩减计划中寸步难行时,牛津和剑桥的魅力却有所增加,甚至在学生假期,它们也炙手可热。

  国外大企业纷纷出高价向它们租用会议室和校舍,用来举行商业会议,媒体则会宣扬:XX公司在牛津大学举行了企业战略研讨会,牛津教授和学者表示XX公司潜力无限!花钱买格调,值!

  声望就是金钱,而金钱又能给老师们以最优越待遇,教授们在薪金之外,还有学院住所,教员餐厅,服务人员,所以最好的师资力量仍然向牛津和剑桥汇集。

  出世与入世,这是中国人常常探讨的哲学问题,牛津人和剑桥人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因为声名赫赫,学生辩论会中的尖子会被邀请到名流舞会,时常出现在五光十色的社会场合,成为社会的宠儿。

  然而人们很少去发现另一个牛津和剑桥,那就是勤奋和刻苦。午餐后一头钻进实验室,晚上则彻夜苦读,没有这种精神,就不是合格的学生,剑桥的卡迪文什实验室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制造基地,而这背后是多少汗水和心血。

  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是极为片面的。所谓快乐教育,就像一个人既想要健美身材,又想躺着吃,躺着喝。说外国不布置作业,说外国以玩代学,你说的是索马里吧?

  牛津和剑桥学生的刻苦,是在公学和文法学校时期就已经被训练成习惯,小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事。

  现在有的小孩痴迷于手机游戏,电脑游戏,如果要将他们与那些刻苦用功的小孩之间实行无差别“教育公平”,那么反而导致了一种“不公平”。

  这两所中世纪的怪物,到今天也是通往英国最高权力的主要途径,社会形成了一个以精英集团,而家庭背景和财富金钱又是这个集团产生的主要基础。

  从国家发展角度看阶级固化的危害,要远大于精英治国的好处,一旦底层民众上升出路被堵死,桥梁被截断,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严重的话会引发革命。

  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内在因素,当素质教育被强化到社会意识中时,他们就会进一步提出素质是入学标准之一。

  这很危险,最后会走向精英集团式垄断,家谱和财富成了桥梁,而寒门子弟只能早早工作谋生。

  英国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它的教育体制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决不能盲目崇拜,刻意美化。

  美国我没有写,但提醒一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用金庸武侠来作个比喻,美国用的是“吸星大法”。

  中国历史上也经历过门阀贵族垄断时期,危害极大,隋唐时实行科举制,想实现“能者在位,贤者在职”的理想局面,但结果还是搞出了恩荫与捐纳这种东西。

  到了顺治十年时,顺治曾痛批:“督学之门,竟同商贾;正案之外,另有续案,续案之外,又有寄学,并不报部入册。以致白丁豪富,冒滥衣巾,孤寒饱学,终身淹抑,……种种情弊,深可痛恨!”《东华录》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教育是百年大计,任何说得天花乱坠,感人肺腑的观点,都无法短时期内验证。三思,三思!

  再写下去就要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了。还是回到读书上吧!

  把老师当服务生,把学生当消费者,这种说法居然也有市场。这不见鬼了?没有什么快乐教育不快乐教育的,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尊师重教就是一种素质!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关于英国这些事,恐怕很多英国人自己也不了解了。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4-11-23 11:53 , Processed in 0.1303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