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1|回复: 0

东江娃:女医生为男病人检查被暴打何以零容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0 00: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现代快报的消息说,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急诊检查,却让南京江宁医院的一位B超医生遭到了患者家属的一顿暴打。打人女子还是一位跆拳道教练。目前,江宁警方已经介入调查。事情发生在5月18日晚上10点左右。江宁医院超声科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时,一对20多岁的小夫妻到医院来看急诊,小伙子的睾丸有外伤。根据急诊医生的建议,需要做B超检查。而超声科只有一位约30岁的女医生值班。通过了解到当这对小夫妻来到超声科,看到只有一名女医生时有点尴尬。检查结果没什么问题。但半小时后,这对小夫妻突然又折回到检查室。江宁医院超声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小夫妻回来后,男的指责医生态度不好,女的则指着医生骂,说女医生检查了她老公的隐私部位,影响了他们的夫妻感情。在骂了之后,女的更加激动,打了医生一巴掌,又揪住她的头发,把她摁在地上打,并把B超室的门关上了。医生拼命挣扎,女的又狠狠咬了她一口。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医生正在验伤,打人的女子也已经被带到了派出所。警方表示,对于医闹行为,警方会坚决予以打击。

  的确,在目前社会矛盾直接转化为医患矛盾,医生成了体制的替罪羊。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医疗卫生体制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便说这种医闹看似闹医,实则是发泄不满情绪。患者暴力伤医,实际是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社会矛盾直接转化为医患矛盾,医生成了体制的替罪羊。医院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医疗卫生体制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之前就有一则社会调查显示,28.4%的医务人员倾向于选择自我保护性诊疗方式;39.8%的医务人员有过放弃从医的念头或计划转行。而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在中国已经出现“医不过二代”现象。

  即便如此,事情却也并非所有的冲突都因医患矛盾而起,但只要流血事件发生,难免会被贴上“医患纠纷”的标签。当然,也有评论者会这样认为,这医生不该成为替罪羊,患者也不该是牺牲品,很显然,根本的症结还在医疗体制,政企不分、医药不分、投入不足、医疗贿赂、医疗纠纷处理不当……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在跟这套制度死磕,简而言之,不是“暴力伤医”,而是“制度伤医”。等等等等。

  换句话说,当医疗过度掺杂商业影子,极少数医生的“大手笔”无疑就是火上浇油,剜肉取血。因为,信任,是一份很庄重的情感,但也是易碎品。面对体制不公,在求助无门后,患者必然诉诸暴力,甚至伤及其他无辜的医护人员。可是对医护群体来说,商业的魅影时刻环绕身边,顺理成章地,大处方和过度医疗就成为极少数人的本能选择;对患者来说,现行制度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保障和安全感,牢骚满腹也极易演变成暴力冲突。于是,患者只能祈求对方是仁医,医生只能祈祷患者不是所谓“暴民”了都。

  然而,揆诸现实之间,本应和谐的医患关系却变得剑拔弩张、暴力伤医案件频频发生、医生流血又流泪的悲情一再上演。一再发生的暴力伤医极端个案,凸显了健全长效机制根治暴力伤医“恶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说,对于暴力伤医已涉嫌故意伤害,于法不容。依照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暴力伤害医生身体的行为,只要达到犯罪的构成标准,就必然会被司法机关以故意伤害之罪名追究刑责。

  也就是在就在前些时日里,一位广东医生也倒在了一名患者的刀下。随后,在该院医务人员的微信群里,一场号召医务人员把头像更换成“黑丝带”以表达哀悼或抗议的“黑丝带”行动迅速蔓延。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同行,难以计数的人共同更换头像,场面令人动容。但细想一下,却是心酸、无奈的成分多。这次,丝带并不发挥连接或装饰的功能,而成了医务群体的一种标志身份认同的符号,多少带有拒斥和恐惧外界的成分。一位更换了黑丝带头像的医生在微博上写道:这是我们能做的少有的反抗方式的一种。字里行间的无力感,根植于医疗体制积习已久的不合理成分和更广大的社会性裂痕。

  在目前的环境里面,或者说人们之所以对骇人听闻的暴力伤医事件感到震惊,因为这触碰到了行医安全的底线。行医安全有赖于良好的医疗环境,而医疗环境的核心便是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赖于医患之间充分的完全的信任,病人来到医生面前,相当于把自己托付给医生,医生面对病患,就是面对自己当初的从医誓言,相互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无条件的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的关系,这是由双方必须共同面对疾病所决定的。

  为此需要建议公安机关严惩暴力伤医,虽能约束违法犯罪,却无法根除怀疑和戾气。医生全副武装、医院严阵以待,不仅操作繁复、成本高昂,更有加剧医患对立之嫌。要让暴力降温,难道就没有釜底抽薪的办法了?问题的答案,其实可以从医学发展史中寻找。在中世纪的欧洲,行医是一门注重礼节的艺术。患者得病,缺乏治疗技术的医生往往只能好言劝慰、悉心陪伴,受关怀的患者不容易心生愤恨。医学进步后,医生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病种与患者,转向了“流水线式”的医治方法,忽视了感性与温情,医患关系反倒退步了。可见,暴力伤医与医患矛盾的症结,主要还是在于未能传递医治的温度。

  即便是在目前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专业化的社会,或者说多数人当过患者,这决定了多数人倾向于站在患者立场,本能地怀疑医生一方。有关医生的负面新闻、不愉快的就医经历,都会激发不信任感,轻者对医生挑剔、敌视,重者则会浑身戾气、诉诸暴力。作为专业人士的医生,其职业荣誉感就来自于社会的尊重和信任。保护医生的行医安全是整个制度最起码的要求。毕竟现代医疗体系,说到底是建立在专业医生的基础之上的。保护医生,实际上就是在保护现代医疗体制,也是在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所以,必须对暴力伤医事件实行“零容忍”。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4-11-23 15:34 , Processed in 0.0848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