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0|回复: 0

吴其伦:厘清网约车几点荒唐认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1 14: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8日,北京、上海发布网约车新规草案,两地均要求司机拥有本地户籍,车辆拥有本地号牌。京沪网约车新政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各种质疑,各种荒唐认知纷至沓来。

  一、大佬滴滴不高兴,新政“后果很严重”

  在滴滴看来,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很严重”——车辆供给骤减、司机大幅减少、网约车车费翻倍和出行效率大幅降低。

  不愧为大佬,新政一出台,就扣了四顶大帽。表面看来,所谓的车辆供给骤减、司机大幅减少是成立的,因为在当前网约车乱象下,阿猫阿狗开着四个轮子的车就能跑网约车,这不仅是对出租市场的强烈冲击,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于出行的满意度。

  而京沪新政就车辆及司机进行硬性规定,不仅是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与乘车体验,更是为了促进出租车市场的完善与健康发展。尽管车辆供给少了,网约车司机减少了,可市民的出行安全与体验提高了,这不是大好事吗?再者,很多网约车司机是兼职,新政出台后,这些兼职司机好好干本职工作,不是更好吗?

  至于说网约车价格翻倍,这是你们网约车平台贪心,不是供求所决定。滴滴在并了优步后,已经提价很多。新政贯彻落实后,你们果真翻倍收费吗?你们敢于翻倍收费,乘客能愿意埋单吗?滴滴,想清楚再说吧!

  说到出行效率,我笑了!受七部委网约车“合法化”影响,加之进京证形同虚设(通过手机就可以延期),很多外地司机开着外地牌照的车进京拉客,再加上很多本地工薪阶层加入兼职网约车司机行列,导致北京网约车数量大增。

  深圳市交委数据显示,截至4月,深圳机动车保有量330万辆,全国第三,道路车辆密度全国第一,而截至2015年年底,深圳的异地牌照网约车超过30万辆。而在同期,甚至的汽车保有量为320万辆。

  没有查到北京网约车数量,相信不会比深圳少。而据《法制晚报》此前发起的一项微调查显示,160名受访网友中有66.9%的网友在使用网约车软件叫车时,发现叫到的外地车有增多趋势。路上新增近这么多的车,北京的交通能不堵吗?

  此番京沪新政,严格控制车辆及司机,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行驶车辆,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市民出行效率。

  二、新政是倒退,是在打击创新,打击共享经济

  有专家发文称,京沪新政是一种倒退,是在打击创新,打击共享经济。这个大帽扣的,也真是太厉害了!

  怎么就是倒退了?网约车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是在现有出租市场的一种探索,既然如此,就只能是抱着试错的态度来运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错后,发现了诸如司机违规违法甚至犯罪增多、乘客与平台(司机)矛盾增多、交通拥堵状况加剧等问题,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予以纠错,不仅不能称为倒退,反而应该是一个进步。

  新政打击创新吗?没有啊!京沪新政依然支持网约车平台运营,依然支持这一新的运营模式进行探索。直接叫停才是打击,此番新政明显是支持啊!再说了,网约车平台算是创新吗?太牵强了!网上约车,只不过是电话约车的升级版而已,如果出租车公司早点开发打车软件,有滴滴们什么事啊?

  至于说打击共享经济,更是荒唐!网约车平台就是共享经济?将不具备营运资格的社会车辆,通过网络平台聚到一起,为市民提供超出其经营范围的服务就是共享经济?显然不是。再者,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网约车是闲散物品或服务者吗?不是!绝大多数是专职网约车。网约车价格低吗?滴滴独大后,价格涨了不少,已经不是低价服务了。

  厘清认知,便于理性对待。对于京沪网约车新政,我持高度赞同与大力支持态度。

  一直以来,网约车乱象丛生,突出表现是外地司机外地车加盟网约车平台,这些司机不熟悉道路又想多赚钱,于是乎绕道、故意走拥堵路段,甚至购买非法软件更改价格等,导致乘客与司机纠纷不断,且在给乘客造成损失后乘客难以维权。

  京沪网约车新政出台恰逢其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堵死外地私家车、外地司机开网约车之路,与此同时,也将加剧网约车平台对于正规 出租车司机的拼抢,还能激发出租车公司开发打车软件的积极性。

  总体而言,京沪网约车新规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规范目前良莠不齐的网约车市场,当然,效果如何还得看相关部门对于违规网约车的打击力度,以及对于网约车平台的监管。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4-11-24 10:54 , Processed in 0.1445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