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4|回复: 0

钱皮:特里芬难题难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1 13: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金融专家、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于一九六六年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TriffinDilemma,即“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的提出针对国际贸易的顺逆差,所以,解题当然要从贸易顺逆差现象入手。所谓的贸易顺差逆差是指进口所花费的金额和出口所收入的金额两者不相等,有差距。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收入大于进口的支出,称为顺差,反之则称为逆差。简言之,顺差就是口袋里的钱变多了,逆差就是口袋里的钱变。

  口袋里的钱(亦谓之“储蓄”)多起来了,通常的大众化的理解就是“赚了”,当然,反过来就是“赔了”。如此解读,特里芬难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似乎的确是成立的。

  如此看来,自由的贸易最终却导致有赚有赔的结局,自由经济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了,连基本的“有效率”都谈不上。因为经济学里的“效率”概念是没有人赔只有人赚,是至少有一个人赚到。帕累托老先生提出的这个只赚不赔的效率究竟是怎么实现的,没人知道,提出者自己都不知道。兵者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商家都懂得经商有赚有赔,但经济学家却弄出来个只赚不赔的自由经济来,煞是有趣!

  因为自由贸易导致有赚有赔,赔者当然就不高兴了,所以自由的世界贸易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贸易摩擦,就像一群高喊和平的人最终打得不可开交一样。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贸易保护主义总是存在,说明自由贸易一开始就只是一个幌子,是为追求自己的顺差打出来的一个旗号而已。

  宏观是微观的集合。如果可以归入宏观经济范畴的国际间自由贸易面临着特里芬难题,那么可以想象,在微观市场上它一定有所表现。

  特里芬难题在微观市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闻所未闻。一个消费者用货币购物,这个过程前后,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是减少的,而销售商口袋里的钱是多出的,我们能不能按照特里芬的逻辑说,购物过程是一个销售商顺差占便宜而消费者逆差吃亏的过程?

  显然,没有人会这么认为。为何大家不这么认为?为何在此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少了不是赔了?如果那个销售员是个外国人怎么办?或者说消费者是外国人或是在境外消费又该怎么看呢?

  有赚有赔当然是不公平,尤其觉得是自己赔了就更加觉得不公平,将心比心,大家都不赔不赚自然最公平。那么,各国都希望积极参与,参与不成就不惜刀兵相见的国际贸易,原来只是为了一个不赚不赔的所谓公平吗?这不成了地地道道的“赚吆喝”了吗?为何各国都要这么费力赚吆喝?因为人类都怕寂寞爱热闹?

  只要国家间为了贸易的逆顺差还在发生摩擦,只要大家还对贸易逆顺差的认识如故,那么所谓的自由贸易就是一个幌子。为了自由贸易而推行的“全球化”必定会以失败告终。各国和地区之间不断缔结的一个个自由贸易协定,为缔结协定而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最终换来的不过是有赚有赔的贸易摩擦。

  特里芬难题也称特里芬悖论,这个悖论乍一看像是货币拜物教理念下的悖论。

  因为货币拜物教,大家都只认钱不识货,只求钱多而不顾其它。所以,才会用矿产资源去换取从印刷机里流出来的钞票,甚至是用车载斗量的货物去换取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状态。

  但是货币拜物教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也是有一个量的问题的,并不是只要钱币多了就高兴。这就是“价格”问题。一个面包售价一元,而不是一分钱一个,如果按照一分钱一个这个比例交易,买家兜里就少一分而买家口袋里就多了一分,为何这个顺差卖家不要?又为何买家乐意接受这个逆差呢?

  自由市场,意味着买卖双方是会就按照何种比例交易而讨价还价的。讨价还价的权利就是自由。如果能够达成一致而成交,唯一的解释就是双方都接受这个比例,或许解释为“公平”,而这个双方都接受的比例就是“公平点”。

  自由与公平是等价的,这个等价逻辑不能被破坏和否认,否则一切都无法继续。国家间的贸易,也是通过商人间一宗宗具体的交易的积累,而进出口商的行为是经过国家许可的。只要不是枪炮之下的掠夺和强迫,就只能认为是公平。所以,微观的、自由的交易,是不可能堆砌出不公平的宏观经济的,除非反悔说当初我答应如此交易是被逼的,或许我是一个没有判断及行为能力的傻子。

  当年薄熙来商务部长曾就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回答记者说,美国的商人不是傻子。如今,如果仍然把贸易差异看作是吃亏沾光的话,那么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只能看作是美国的出口商人都是一群卖国贼了。

  问题的根源出在“价值论”上。经济学自始自终都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价值理论。经济学家,包括那些名震中外的经济学大家,也都在“价值”概念上稀里糊涂不明不白。因此经济学界一直都在自我辨析“价值”和“价格”。特里芬难题的提出,反映出的问题如故,即混淆了价值和价格概念。

  特里芬是金融专家,特里芬难题的提出还反映了错误的价值价格概念对于货币理论的影响,或者说货币理论本身的巨大漏洞,全球货币体系如果崩盘,不仅仅是实践活动层面上的,而且是基础理论上的。此帖不予细说。

  交易,是2+2,是价值流的双向流动。对于货币购买行为来说,只看货币是单向流动,但本质依然是两种商品承载的价值流的双向流动。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依据是价值流而不是货币流,是各自权衡价值的得失的结果,而不是只看货币承载的价值的单向流动,所以用币购物的所谓的买方并不会因为货币的付出而认为吃亏,而用于换币的所谓的卖方也不会只要有钱进来就认为赚了而不顾交易比例。

  经济学对于价值、价格概念的迷糊可谓是“自古以来”的。如果连何为价值何为价格都稀里糊涂,那么对于相关问题相关现象的解释出现误解错解也就不足为奇了。特里芬难题不过是这样迷茫的又一次典型表演。早在经济学史的古代,亚当.斯密就曾经因为不辩价值和价格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价值悖论,即众所周知的“钻石和水的价值悖论”,大意是说,水很有价值却卖不上价格,而钻石并没什么用处却价格昂贵。这个所谓的悖论荒谬但有名,至今还是经济学讲堂上的必讲内容。鼻祖亚当斯密如此,著名金融专家经济学家特里芬如此,经济学院的教授们如此,经济学学子当然还是如此。认识到价值理论存在问题的人也不是,遗憾的是少有人能从中幡然醒悟,故而不断有人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但多是离真理尚差一步之遥。

  简言之,价值是价值判断者个人对事物有用性的判断。此判断与判断者个人的价值观、认知水平和能力有关,即具有个人主观性,故而不具有横向可比性和客观可计量性。价值概念时时刻刻存在,不因市场交易是否存在而存在。

  而“价格”是专指两个交易者就两种交易物如何交易所达成的交易比例。因此,第一,价格概念专指交易;第二,价格概念涉及两种交易物,不存在单一物的价格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里详细诠释了“价值”和“价格”的定义和异同、关系和适用领域。此帖不予重复。

  遗憾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提出的这套关于价值和价格的理论并未被学界明确一致接受。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套理论也没有人指出其有何内部逻辑问题。内部自恰,也就是自圆其说,也就是正确。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4-11-24 10:25 , Processed in 0.0846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