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1|回复: 0

王玉麟:靠什么防范风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6 22: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月2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内的几个信用缓释工具指引以及业务规则,市场普遍认为,信用违约互换将登陆中国市场。

  所谓信用违约互换,说得通俗一点,可以说是给债券上一个保险:假如甲借钱给乙,每年获得一定利息,到期乙还本付息,但借出去的钱总有一定风险,万一乙未能按时将钱还给甲,甲就将遭受损失。此时,丙出现了,提供一项服务,只要甲支付给丙部分的利息或保险费用,若乙未能按时偿付甲的本息,由丙来对甲偿付。这个由甲和丙达成一致协议所签订的合约就是信用违约互换。此外,丙还可以将它打包后再卖给其他人,这样风险应付层层传递下去。

  我们国家现在为何要推出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债务早已成了中国经济的“堰塞湖”之一,近年来,债券市场更是危机四伏。整体债券市场年内的到期规模将攀升至顶峰,而且债市违约事件明显增加,债务违约主体不仅有民营企业,也有央企和地方国企,违约的债券类型也扩散至短融、中票、公司债、企业债等等。这就需要有“信用违约互换”这样的产品来防范或者说来对冲信用风险。

  只是,这样的东西真的能防范和缓解债券市场的风险?我对此持怀疑的态度。当然,持如此态度的,决非我一人。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用了“双面cds:信用风险保单还是金融危机推手”,“看上去很美?”这样的标题,有人对记者表示,“任何金融工具都有其‘善良’与‘邪恶’的一面,cds在对冲信用风险方面确有不少的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得当,也可能成为金融危机蔓延的重要推手”。稍微有一点财经常识的人都知道,2008年美国爆发次货危机,cds其实功不可没呵。我们应该看到,“信用违约互换”这样的产品只是转移风险,而并不能化解风险。有人在分析“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所蕴含的风险”时指出,“主要源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我们要警惕这种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当下的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监管机构软弱无力,担保机构空手套白狼的现象难保不会出现,因为在“信用违约互换”操作过程中,只有当债务发生违约时,担保才会出现支出,因此可以在少量资金的基础上以小搏大:不违约获利,发生违约赔付时即宣告破产或跑路。这样的状况,我们在p2p盛行时,见得还少吗?如此,这样的产品不但不会防范风险,还有可能加剧风险!

  因此,要防范甚至避免债券市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风险,就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现今中国经济的主要弊端是什么,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那就是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辛苦开个厂不如大胆买套房,实体经济萎靡不振。但令人悲哀的是,楼市依旧仍在疯狂!有关监管部门指望用证券化的方式来防范风险,真是弱智得可以!这样的方法实在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呵!

  时寒冰在他的《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一书这样写道,“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不仅没有吸取影子银行的教训,反而让影子银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过度发展,这种隐患将在2016年开始的这个周期内充分暴露出来。这种灾难性的后果是很难化解的,因为影子银行涉及的领域更广、应对的难度更大。更重要的是,影子银行的巨大破坏性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我们在以后的历史中,忧伤地坐在废墟上,含泪书写这段曾经的错误和莽撞,也许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非要亲自经历一段完整的痛苦过程,才在我们贫瘠而麻木的记忆里种下反思的种子”。但愿,我们不要让他这样的预言成真。否则,中国经济就将万劫不复了!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4-11-24 11:36 , Processed in 0.0827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