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2|回复: 0

地方学研究: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传承与创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8 16: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草原深处有一片久负盛名的金莲川草原,这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接壤地,是忽必烈建立元帝国时上都城的所在地。相当于世界蒙古文化中心,成就了上都文化与上都文明。如今上都遗址虽然已经成为废墟,但是它本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不能被随意抹杀的,2012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化是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发展的,上都遗址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研究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就是要摒弃以文明之名的偏见,借助历史的光辉,解读它,领悟它,推进现代文明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只有重视文化传承,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才能保持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以来,大力推动上都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积极倡导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注册并使用了“上都文化”商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元上都遗址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诚如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徐进昌先生所言:上都遗址有着广泛深厚的世界影响,上都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都文化研究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项长期的文化工程,应该进一步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弘扬。

    2013年11月19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第二届亚洲文化论坛上说:“我们应该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应该提倡多样化,保存好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创新上”。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美五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时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作为青年一代,要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为实现中国梦尽一己之力,要意识到“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相信在并不久远的明天,中华文明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蒙古帝国正名

    一直以来,蒙古帝国被视为由草原上的蛮夷创建的充满了阶级压迫、经济剥削和文化杀戮的机器,而人们对此深信不疑。“问题在于这个深信不疑是否可信,在历史研究中,没有比这个还要麻烦的了。”?“在历史上,不当的过低评价或曲解,抑或不尽于理的非难与断罪皆不妥。但是,虽说如此,过分的善评与美化,莫名其妙的赞美与颂扬也令人可怕。因为那皆是过度深信,有其目的,有时也是一种明知故犯的谎言。”?在《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一书中,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纠正了蒙古在人们心中固有的形象——“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这些以文明为名的偏见;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这几个在近代西欧列强兴起之前的世界强国,在作者杉山正明看来,也与蒙古帝国有着内在的联系。

    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上游美丽又辽阔的草原上举行即位仪式,自称“成吉思汗”。自此,一个空前强大的、结了所有蒙古高原各个部落的新的“大蒙古国”诞生了,它就像早晨的太阳,红遍天却并不炙热,但是当它冉冉升起,就会炙烤大地。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征服世界的脚步开始从蒙古高原一路西进,南下。

    也正是因此,这样一支蒙古军队被称为“文明的破坏者”,无论是曾为南宋首都杭州城的流血还是伊朗坎儿井的破坏,亦或是西征军在中亚的尼沙普尔和赫拉特的“大屠杀”,一直以来都被认定为蒙古暴虐杀戮形象的史证。“和一般的印象,不同蒙古军队实际上完全没有掠夺杭州市街。其中少数的流血是南宋士兵造成的。”“立场上属于征服者的蒙古军队,反而是纪律井然地入城的。蒙古军为了维持治安,令杭州城内家家户户在门前贴上家族全部成员的姓名,并禁止夜间外出。”?17页“然而,明明没有根据,“‘杭州遭受蒙古打击’这种说法却被大肆宣扬。这就是‘结论先行’‘信者不疑’等心理在作祟。”④19页经过仔细研究,十五世纪的中亚是属于紧接着蒙古王朝的帖木儿王朝时代,而帖木儿王朝亦是中亚历史最灿烂辉煌的时代。而所谓的赫拉特有一百六十万人被杀,更是毫无根据,因为据近几年的调查,赫拉特城区最多容纳的人口也就十万人。因此武断的认为中亚的低落是因为蒙古的入侵,进而给其带上“文明的破坏者”,实在有失公允。“公元一二三六年,以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子拔都为司令官的蒙古军队,席卷了位于窝瓦、保加尔与现在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大匈奴国,翌年(一二三七年),向当时被称为罗斯的俄罗斯进军。这是世界史上有名的‘俄罗斯。东欧远征’。”使得罗斯全境进入了漫长的苦难时代,在俄罗斯的历史上被称为“鞑靼的桎梏”,而仅此就断定俄罗斯全境几近毁灭的原因都归结为“拔都西征”也是非常缺乏根据的。因为当时的罗斯全境内外交困,而其所谓的“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还是非常愿意和蒙古军队联手,进而来确定自己在罗斯境内的掌权。⑤研究也对这位曾在二战中被斯大林所塑造出来的俄罗斯的“民族英雄”,颇有争议。

    大元建立“蒙古体系”

    忽必烈以草原世界为骨,以中华世界为肉,以物流、通商为血液,依靠穆斯林的商业力和中华的经济力构建庞大的首都经济圈,将农牧世界,农耕世界和海洋世界,这三个相异的世界相连,而这个构想是以欧亚为整体进行实施的。

    “经过了忽必烈时代的三十余年,大元汗国变成了世界上未曾有的国家。同时,欧亚世界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至少在东从日本海西至多瑙河口、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蒙古领土之内,国境的壁垒都消失了。然后,包括欧亚与北非在内,陆上与海上的通商壁垒也悉被除去。人类主要的生活舞台几乎都透过“人与物”的循环,缓缓地被联结在一起。那不是借由军事力被强制联结在一起的,而是透过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举政权之力整备、维持的交通网以及所利用的通商,稳稳地被联结在一起。蒙古虽然仍旧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此刻却是透过以中国为中心的巨大经济力,领航着世界与时代。虽然时代缓慢地从军事演变到经济,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动了起来。”⑥

    “但是,无论如何,时代与世界的环境都变得更加通畅了。欧亚与北非,开始为繁荣与经济活络状况所包覆。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一直以来都不太可能的,超越既有框架的人物与事物、美术、工艺、科学、技术、思想、哲学一一登场。英国的摩根氏曾说过‘蒙古自由主义’,只要眺望这个时代的东西方,就会觉得这句话确实中肯。

    国家与国界,民族与人种,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无国界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一直到二十世纪都是不存在的。

    要言之,以国家控制经济与流通的大元汗国为中心,世界开始摸索走向史上首次某种迈向体系化的道路,即便那形式是散漫且暧昧的。在此想借用将之创造出来,又大举展现的蒙古之名,暂时称作‘蒙古体系’。从此,世界历史踏进了新的阶段。”⑦

    上都文化和上都文化学

    地域文化是一种特定地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有独特风韵的文化。它有别于一个国家形成的大文化,而是某个地方某个民族具有的独具风韵的文化。凡是有多种地域、多种民族、多种历史的国度,都会有风采不同的多种地域文化。越是有悠久的历史、广袤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越会有足够多类别的地域文化。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广袤的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蕴涵着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共同记忆,是一个地区最显亮的品牌和精神符号,是地区历史进程的助推器、软实力和正能量。

    坚守在锡林郭勒这一广袤地域的文化研究中,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见证了区域文化和地方学建设发展成长。理事长徐进昌先生不仅对地方学概念作出了自己的表述——地方学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为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是一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地方学把地区作为一个固定的范围进行具体研究,以探索地区演变的过程,并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地域文化是地方学建设的重要部分。地域文化表现为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的。还结合所在区域优势,以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研究为宗旨,提出并阐述了“上都文化”和“上都文化学”。

    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汇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都文化学:是指研究以上都为标识的关于元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各方面达到的水平与独具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任何一个朝代的首都都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夏都百年之久成为大中华的中心是显而易见的。上都因为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统的元王朝的首都,更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特色。上都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结合部、融汇部,又大量地吸纳了西域文化与欧洲文明,兼收并储,多元共荣,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繁荣发展的阶段和时代。

    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以中华元代的夏都——“上都”命名应该说是名实相符的。一个稳定国家的持续多年的首都一般都是那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应该可以体现中华文化在元代百年达到的发展水平和造诣。元上都文化既然国家已经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足以显示了元上都文化在中华文化史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而“元上都文化”的“元上都”三字是个偏正词组,意指元代的上都;所以,“上都文化”的称谓在词义上是明晰的,确切的。

    从文化史、文明史的角度来看,把“上都文化”和“上都文化学”作为一个学科,其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建上都于滦水之阳,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⑧这是元代已有的见解。叶新民《元上都研究》认为,“元王朝的夏都——上都,是一座富有蒙古族游牧生活特色的草原城市。”⑨“700多年前,上都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⑩著名考古学家林澐认为,上都是“一座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上都有重大意义的都城”。?这座中华古都得天独厚,历史赋予了它雄浑壮阔绚丽多彩色彩,也为中华文化史和文明史留下来辉煌壮丽的一页!

    研究这个时代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价值和对现代发展的启示与意义,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上都遗址故地的文化人和专家学者,研究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应该算是一种责任!已故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齐斯秦巴托先生曾在论文《元上都学之研究对象》中说:“由于元上都是终元一世的首都,所以元上都研究首先应该涉及元朝一代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学、教育、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的事。”“上都是一个文化标识。我们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已经申办了“上都文化”商标。”在2011年11月21日齐斯秦巴托先生的遗作《2003—2011九年思考》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元上都研究的实质就是蒙元文化,与其它学术之区别在于,它又包括了当代蒙古文化,是一门另类的蒙古学。这个问题,我思索了整整九年之久,最后的结论为元上都是世界蒙古文化中心。在外国人的眼里,上都是中国的代名词,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齐巴托先生如此珍视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作为后辈,作为出生和生长在锡林郭勒草原的一份子更没有不用心研究和弘扬的理由。

    金莲川草原是地势要害

    “忽必烈选择金莲川草原作为大本营根据地是有原因的。金莲川一代是札剌亦儿国王家族及兀鲁兀部族的游牧地。在公元一一一五年以后的金朝时代,那一带有两座城市,名为桓州及抚州。因此,金莲川一代的草原也被称作‘桓抚之间’。对于金朝时代被要求在内蒙古一代散开、整备的契丹系诸军团而言,金莲川一代正是在地势要害的草原,是桓州与抚州在战略及补给上的重地。金朝在冬季巡行中都,夏季巡行‘桓抚之间’。在夏季,此一休养地是‘首都’。再往前追溯,契丹辽朝时也几乎是一样的。在辽代,这片草原也是辽王室重要的巡历地,广布着官有牧场。

    忽必烈会选择金莲川草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明确意图的选择。乍见之下,仿佛是忽必烈本身及其军团无法完全离开蒙古高原,卡在其东南端的草原上。但是,其实那里距离东亚数一数二的政治要冲中都都很近,两地彼此处于一种密切的关系。那里是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接壤地,在地势上是联结两个世界的要地,历史非常悠久。所以,他的构想是,首先将金莲川一带作为游牧军事基地,从那里牵制政治基地中都,进而将两地作为核心地区以支配东方全境。这是忽必烈对其任地即蒙古东方所做的第一个选择,我们不得不说,忽必烈在作出将金莲川作为经营东方作战基地的选择时,其胸中已经有一个清楚的蓝图及规划。”

    上都遗址惊艳世界

    历经16年,在地方政府正确领导下,各界人士大力推动,富有深厚世界文化底蕴的上都遗址终于在联合国相关会议讨论通过。北京时间2012年6月29日22时23分,当地时间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会议中心斯莫尔尼宫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上都遗址提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了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也实现了锡林郭勒和内蒙古地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29号讨论并批准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充分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同时满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米特罗法诺娃指出,世界遗产地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是基于当地的价值观和实践尤其是对当地遗址的保护成果。

    世界遗产中心的专业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曾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评价,指出元上都遗址是一个以亚洲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之间的融合、碰撞和相互吸收为特征的草原都城遗址。

    元上都遗址的位置和环境显示出来自于蒙古族和汉族两者在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上的共同影响。城市遗址展现了两个民族结合的城市规划模式。通过蒙古族和汉族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的融合,元朝才得以将它的统治扩展到当时已知世界的极大一部分范围。元上都遗址是一个包含了不同民族团体的融合型城市规划的独特范例。

    上都专著填补空白

    上都文化融会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兼容中华多民族的文化,吸纳西域文明的成果,多元共荣,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是中华文明史的独具特色的灿烂辉煌的一页。

    2012年,为纪念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暨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ISBN978-7-5380-2191-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2012)第211281号。全书28万字,分五个部分。其一,汇集了对上都原状的记录、描述、追索。其二,是对元代政治、文化氛围与上都文化的价值和特点的探寻、阐释。其三,是成吉思汗对文化的关注与建树。其四,是对锡林郭勒文明和地域文化的探寻。其五,是上都文化研究的传播和影响。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集,揭开了上都文化研究的大幕。从历史的高度探寻上都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滦京 ,本土学人把握世界性课题,是文化上都的开篇力作。在此之前只有人提“元上都”,而没有人提“上都文化”。八年间,上都文化的学科体系由最初提出到不断地得到阐释、拓展和延伸,逐步在学术界确立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论文集完整地提出并阐述了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蒙元文化、滦河文化和区域文化与地方学建设相关的学术课题,作了多方面的开拓性的研究和论述。

    这部文集展现了对元代时期中华历史文化的探寻。通过对元代京城——上都的解读,参悟,求索,探寻了十三、十四世纪中华文化创造的辉煌。元代百年的中华文化不是一个一般的时期,而是一个多民族共为一体、多元文化交汇共荣,一个独具特色的上都文化呈现了生机盎然的魅力。

    上都文化是美妙的,需要静心去感受;传承文化是快乐的,需要用心去参与。例如,在上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有着史无前例地的融汇和交流,“多都巡幸”、“游皇城”、“皇族祭祀”、“扎马宴”、“游猎”、“白翎雀歌”、“十六天魔舞”、“角抵”、“贵由赤”都凸显了游牧文化在与农耕文明交汇中的生存和发展。“每年七月九日,元朝皇帝率领皇族在上都北郊依照蒙古习俗洒马奶酒遥望漠北的起辇谷祭拜祖先。”“皇族之外皆不得预礼也。”萨都剌诗文写到:“祭天马酒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体,中国有令世人称羡的漫长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是建设上都文化的源头活水。

    一是要认清文化传承的本质,“文化传承”不等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传承包括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两个方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只有重视文化传承,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才能保持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二是要注重推出文艺作品的品质,要弘扬真善美,坚持正确方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如为了纪念元大都建都86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民族歌舞剧《马可·波罗传奇》,这部优秀文艺作品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活动的展示剧目,很好的传承和创新了传统民族艺术。演员舞蹈技艺高超,编排极具民族特色,自2013年首演至今,已经在国内外演出600余场。通过马可·波罗的独特视角和国际化表达,让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观众进入共同的语境,让外国观众读懂了中国文化。2016年8月16日至9月14日,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在北京举行。经过重新编排的《马可·波罗传奇》带着更深刻的内涵和文化积淀,展现草原之美,元朝之美,中国之美。“导演李庆炯说:‘《马可·波罗传奇》最初的排演就是为了走出国门,所以在表现形式上和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要求有所不同。同时《马可·波罗传奇》整个剧组的演员们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剧中主人翁的故事能够落地,能更踏实地表达出来。因此,新版《马可·波罗传奇》增加了近20分钟马可在草原的生活,同时,加大了体现草原人民给予他的温暖。此外,就是在刻画马可与真金太子的友谊上更着笔墨,通过实例和戏剧情节使二人的人物塑造上更引人入胜,更饱满地表现人物性格和草原风情。’”

    三是要有中国精神,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炼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两种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的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规则的确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操守的养成,都是中国崛起所必需的文化基因和动力源泉,也是将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我们应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流淌于中国人心灵的一种追求和品格,彰显中国人的涵养和气度,境界和胸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变则通,通则久’。强大的创新和再生能力是中华民族永葆活力的核心要素。目前,尤其需要培育新型的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在碰撞中迸发活力,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依托。因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自由、尊重个性,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学术探索、学术争鸣,培育众多专家、名家、大家,创作出大量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文艺作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梦。”

    追求时尚与个性是人类的天性,而能与文化交心,能为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得到的将是永远的时尚与个性。让我们紧握住手中那把打开文化的钥匙,将那把封住文化长河的大锁打开,让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让它们成为我们的血液。

    参考文献

    ①[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16页。

    ②[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52页。

    ③[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17页。

    ④[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19页。

    ⑤[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30页。

    ⑥[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242页。

    ⑦[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246页。

    ⑧见虞集《贺丞相(贺胜)墓志铭》,《道园学古录》卷18。

    ⑨见叶新民《元上都研究》。

    ⑩见叶新民《元上都研究》前言第1页。

    参阅书目

    徐进昌:《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温茹雅,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事件热点|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牛博网社区 ( 浙ICP备202219847号-2 )|公网安备

GMT+8, 2024-11-24 03:47 , Processed in 0.0938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