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草sxc 发表于 2017-9-14 16:16:50

苏小草:儒家的‘仁义道德’到底是什么?

本帖最后由 苏小草sxc 于 2017-9-23 10:50 编辑

苏小草:儒家的‘仁义道德’到底是什么?


作为现代伦理学范畴的概念,孝与慈、仁与义、忠与信等词汇皆属于相对存在的概念,而非绝对存在的概念,它们遵循对立互补的因果律,构造的是责、权、利相符的社会关系。比如,言及‘孝’必然涉及到‘慈’,言及‘慈’必然涉及到‘孝’,当孝是一种义务时,慈便是一种权利;当慈是一种义务时,孝便是一种权利。孝与慈相对而存在、不可分离,它们之间权利与义务必然是相符的。现代意义上说,以上概念存在于物质价值领域或与物质价值领域相连接的精神价值领域,属于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的概念范畴,而如果将它们绝对化构造的是怎样的社会关系呢?又属于怎样的伦理经呢?下面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绝对的孝必然生成绝对的不慈,它是权利与义务不相符的产物,是一种罪恶,比如,郭巨埋儿;绝对的慈必然生成绝对的不孝,它也是权利与义务不相符的产物,是一种罪恶,比如,护犊噬母。绝对的仁必然生成绝对的不义,它是权利与义务不相符的产物,是一种罪恶,比如,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绝对的义必然生成绝对的不仁,它也是权利与义务不相符的产物,是一种罪恶,比如,奴役与被奴役。绝对的忠必然生成绝对的不信,它是权利与义务不相符的产物,是一种罪恶,比如,愚忠骗己、骗人偏己;绝对的信必然生成绝对的不忠,它也是权利与义务不相符的产物,是一种罪恶,比如,愚信自欺、自欺欺人。也就是说,相对存在的概念绝对化并将其付诸实践必然制造出罪恶,或者说,‘善良’的愿望往往铺就罪恶的途,‘至善’必然导致‘至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一种伦理准则,悖离遵循对立互补的因果律,相对存在的概念绝对化构造的是责、权、利不相符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必然持续不断地产出罪恶,它们属于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的概念范畴。

应该说,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坚守平等自由的道德观生成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践行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构造的是责、权、利相符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保有绝对存在的概念(道德概念)——平等、自由概念的绝对性(尊道贵德)和相对存在的概念(伦理概念)——孝与慈、仁与义、忠与信等概念的相对性(理直)的产物;而在古代臣民社会中,坚守等级伦理的道德观生成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践行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构造的是责、权、利不相符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绝对存在的概念(道德概念)——平等、自由的概念相对化(悖道离德)和相对存在的概念(伦理概念)——孝与慈、仁与义、忠与信等的概念绝对化(理曲)的产物。前者在道德(纯粹精神价值领域)意义上保有‘至真’的存在和‘至美’的追求的永恒性——这是由绝对存在的道德概念的绝对性决定的,在伦理(物质价值领域或与物质价值领域相连接的精神价值领域)意义上保有不断矫正和完善的无限空间和可能——这是由相对存在的伦理概念的相对性决定的,而后者在道德(纯粹精神价值领域)意义上只存在不断变异着的虚假和丑陋——这是由绝对存在的道德概念相对化决定的,在伦理(物质价值领域或与物质价值领域相连接的精神价值领域)意义上只存在永恒不易的虚伪或伪善——这是由相对存在的伦理概念绝对化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呢?我们知道,儒家宣教的是等级伦理的道德观,它是绝对存在的道德概念相对化的产物,即平等、自由的概念相对化打造出等级伦理的道德观,而等级伦理的道德观必然生成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它是相对存在的伦理概念绝对化的产物,即孝与慈、仁与义、忠与信等的概念绝对化构造出责、权、利不相符的社会关系。由于伦理经是道德观决定的,‘仁义道德’中,‘仁义’(伦理)与等级伦理的道德观相结合便实现了相对存在的伦理概念绝对化,这种情况下,绝对的仁必生成绝对的不义,绝对的义必生成绝对的不仁,即绝对的仁义生成绝对的不仁不义,如此一来,仁义成了不仁不义或假仁假义的代名词。事实上,在坚守等级伦理道德观的前提下,所谓的‘仁义’只是道德骗子利用人们‘至善’的奢望预设的道德骗局罢了!既然你是仁义的,为何不保有绝对存在的道德概念的绝对性而宣教平等自由的道德观呢?为何不保有相对存在的伦理概念的相对性构造责、权、利相符的社会关系而偏要把它们绝对化构造责、权、利不相符的社会关系呢?显而易见,道德骗子的本色就是奸佞机巧、虚伪诡诈,满嘴‘仁义道德’只是预设道德骗局于媚权混世、阴谋权变中盗名取利的一种魑魅伎俩而已。这就是儒家伦理的虚伪和诡异之处,‘仁义道德’的光环下遮蔽的是‘人吃人’的丛林法则和‘人骗人’的权谋之术,‘儒术’,即‘人吃人’的丛林法则和‘人骗人’的权谋之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悖道离德理曲,儒家道德价值伦理的实质是摒弃‘至真’的存在和‘至美’的追求而寻求‘至善’(实质是伪善),但无法规避且不断产出‘至恶’的道德价值伦理体系,实践中,它变现的是道德败坏、腐朽溃败以及不公不义。而尊道贵德理直,现代社会道德价值伦理的实质是坚守‘至真’的存在和‘至美’的追求而不寻求‘至善’(实质是真善),但能够规避‘至恶’且不断于矫正中完善的道德价值伦理体系,实践中,它实现是道德高尚、繁荣兴旺以及公平正义。

2017/09/1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小草:儒家的‘仁义道德’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