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三篇:古往今来的故事
短文三篇:古往今来的故事文/苏小草
系辞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回顾和总结过去,我们需要具有顺向思维,观察事物的视觉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由远及近,从集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从知人到自知,它是一种后顾式思维。开拓和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具有逆向思维,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由近及远,从个体到集体,从局部到整体,从自知到知人,它是一种前瞻性思维。倘若相反,对于一个人而言,必然成就罪恶的一生;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必然成就一部野蛮史。
(一)浅议人人平等
在真、善和美的关系中,没有先验‘真’的精神信仰和超验‘美’的精神追求,不可能有经验‘善’的相对存在。在道、理和德的关系中,没有先验‘道’的精神信仰和超验‘德’的精神追求,不可能有经验‘理’的相对存在。在平等、博爱和自由的关系中,没有先验‘平等’的精神信仰和超验‘自由’的精神追求,不可能有经验‘博爱’的相对存在。故而,真道‘平等’,美德‘自由’,善理‘博爱’,真道‘平等’和美德‘自由’生成善理‘博爱’,坚守平等自由的道德观,践行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是人类走出丛林法则,迈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逻辑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创生了事物的绝对差(个)异性规律:三极之道的玄同律。无论是微观、宏观或胀观,事物均存在绝对的差(个)异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宇宙中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子,世界上亦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理’是宇宙万物存在的逻辑形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理)气以为和’,‘理’蕴涵事物的相对‘一致性’规律:对立互补的因果律。万物各归其类、各有所属,均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茉莉花属于花类,黄鹂鸟属于鸟类,黄种人属于人类。也就是说,事物存在的差(个)异性是绝对的,而‘一致性’是相对的。那么,‘人人平等’这一哲学命题是来源于人的绝对差(个)异性,还是相对‘一致性’呢?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其一、‘人人平等’来源于人的绝对差(个)异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既然差(个)异性是绝对的,那么,‘人人平等’就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因为,差(个)异性总是绝对的,绝对的概念不可能推论出相对的命题,通过差(个)异性推论出‘人人平等’的相对性是荒谬的。当然,这是一种终极意义的诠释,而非寻求‘一致性’的诠释,因为,‘一致性’的诠释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基于此,树立人人平等的精神信仰,即承认人的绝对差(个)异性,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敬畏生命、尊重人性、崇尚个性,富有创造活力的自由社会。因为,它不仅能有效打破少数人试图垄断真理,实施对多数人强权,还能有效避免多数人扼杀真理,实施对少数人的暴政,保障个性的创造性安全。要知道,真理往往最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非多数人手里,垄断真理或扼杀真理都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的。何谓‘人人平等’的精神信仰?尊重个异性、尊重差异性,尊重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人人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独立人格与尊严不容侵犯,简而言之,多数取决、保障少数人的权利,以防止权势垄断真理或真理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其二、‘人人平等’来源于人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具有惟一性或独立性。既然‘一致性’是相对的,那么,‘人人平等’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为,‘一致性’总是相对的,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推论出绝对的命题,通过‘一致性’推论出‘人人平等’的绝对性是荒谬的。可见,这只是一种相对意义的诠释,而非终极意义的诠释,因为,终极意义的诠释总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
基于此,否定人人平等的精神信仰,即只承认人的相对‘一致性’,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蔑视生命、摧残人性、抹杀个性,毫无创造活力的专制社会。因为,它践行的是寻求‘一致性’的‘筛子’,即极权的少数对多数的专治或民粹的多数对少数的暴政。前者是强权‘一致’的极端民族主义,属于圣王意识形态;后者是‘一致’强权的极端民粹主义,属于愚民意识形态。在这样的社会里,独立的个性价值或被绞杀或被掩埋,不可能会有真理存活和实践的广阔空间与舞台,科学与理性的丧失,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随之荡然无存。
纵观中国的历史,不黑即白、成王败寇,我们一直在‘皇帝’与‘奴隶’两个极端徘徊,根本原因,作为主流文化弘扬的儒学里,‘学而优则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龙成凤不成‘人’,弄虚作假不认‘真’,不仅没有‘人人平等’的精神信仰,而且极力诋毁‘人人平等’的精神信仰。而如今,我们需要对这一哲学命题作深刻探讨的时候了,否则,历史的悲剧注定会重演!千年的历史证明:没有灵魂的文化只能成就积沙成塔的溃坝,在此基础上,绝无可能构建起现代文明文化大厦,尊孔尚儒不仅不能救国兴国,只能误国害国,民之殃、国之祸,必从尊孔崇儒始。历史必将再次证明这一点。
(二)历史人物:文武周公和孔丘
文武周公是什么人?是上古时期西北夷族入主中原、灭商建周,推行殖民统治的殖民者。‘周礼’是什么?是殖民者为推行其殖民统治精心编纂和打造的殖民术。儒学是什么?是宣教和践行‘周礼’的殖民统治之学,一种由殖民术集成的奴才学。孔丘是什么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媚权混世、认贼作父,传承和宣教殖民术以欺世盗名、祸害百姓的权奸和奴才。
孔丘是思想家吗?倘若把文武周公视作某种(强盗)意义上的思想家尚可商榷,但孔丘自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只是言传和背书别人的思想成果,一种强盗逻辑。如此的孔丘怎么可能称作思想家!孔丘是教育家吗?借‘祖述尧舜’之名,行‘复推周礼’之实,孔丘一以贯之地宣教和践行奴才学而非人才学,自甘充当殖民者或统治者愚化和奴化百姓的工具。这种人怎么可能称作教育家,魔教家应当之无愧!
孔丘是政治家吗?‘一日无君,便惶惶如也’的孔丘曾扬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而三年官运中,七日忌杀同僚少正卯,媚上欺下虐杀齐优,兴师问罪‘隳三都’,血腥残暴、歹毒至极,最终落得个如丧家之犬、仓皇而逃,其充其量只是一个权斗中失宠的害人害己者或落魄失败的政客罢了。
孔丘与始皇的对话
始皇:何以为政?
孔丘: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始皇:何以使民?
孔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粟,吾得而食也。
始皇:汝非坑民乎?
孔丘: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皇:吾可坑汝乎?
孔丘:邦有道则仁,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始皇:汝乃豺狼蛇蝎也。
孔丘: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始皇:滚!
豺狼虎豹不可怕,就怕豺狼虎豹扮仁慈,一奴一主,奴为主用,孔丘、始皇乃一丘之貉也。以‘周礼’为载体,坚守等级伦理的道德观和践行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是中国儒文化传统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内容。周者,周而复始也;礼者,殉祭之葬礼也。周礼者,周而复始地上演殉祭之葬礼也。因此,自‘周礼’诞生之日起,并将其作为主流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悲剧宿命就注定了。
三千多年来,中国的大部分历史叙事都是殖民者打造的,而作为主流文化弘扬的儒学是构建在殖民者为推行其殖民统治精心编纂和打造的‘周礼’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彻头彻尾的殖民统治之学,一种由殖民术集成的奴才学。这就是导致中国近现代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公有财产需要计划,计划需要公共权力,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模式实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官有制为主体的计划-权力经济模式,它是坚守等级伦理道德观和践行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伦理经的生成。私有财产需要市场,市场需要公民权利,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实是一种以生产资料民有制为主体的市场-权利经济模式,它是坚守平等自由道德观和践行博爱伦理-契约交易伦理经的生成。
一般来说,传统意识中,当权利与权力的概念无法区分的情况下,‘公’有大公无私的意涵,‘私’有自私自利的意涵,故而人们往往对‘私’字存在某种芥蒂并作出道德审判。当我们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改称作以生产资料民有制为主体的市场-权利经济模式时,传统中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便可烟消云散了。此之谓:私有主体实民有,公有主体实官有;有德司契在市场,无德司彻在计划;民有市场乃权利,官有计划乃权力;市场权利是舵手,计划权力是黑手;财产不能公有,公有财产祸人间;权力不能私有,私有权力祸天下。
1、现代公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体系
平等自由的道德观——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以生产资料私(民)有制为主体的市场-权利经济模式——自由民主制度
2、古代臣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体系
等级伦理的道德观——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以生产资料公(官)有制为主体的计划-权力经济模式——等级特权或集(极)权专制制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