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466 发表于 2013-11-20 10:08:30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

学习,不可能只是在每天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而是在成长过程的每分每秒所接触都是成长的必须,老师或者家长不可能时刻陪伴左右马上答复你遇到的疑问,所以每个人依靠随身的学习工具来帮助自己是必要的捷径, 用工具来学习,是随身性的,随时可以请教,并马上反馈标准答案,而不应期待老师随时在身旁解惑答疑。
    利用随时带在身边的工具,才能实现无障碍无间断学习,这会更有效率,在同样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未知答案,而不是只能等待老师有闲时的局限答复。方向确定后,对未知研琢的重复,就形成了追索未知的习惯,并因这种习惯而受到关注,很自然就是积累并使知识丰富的良性循环,历史上哪一个时期出现的天才不是如此途径呢!
    习近平同志说打铁还靠自身硬,何为硬有两种解释,一种硬是简单的表面固化,知识密度不够,但人为的用洗脑环境反复强化训练使之表面顽固的强硬,比如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所以这种强硬是被洗脑后自认为在坚持真理,缺少自己大脑判断,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听命于别人的命令,这种不记后果不懂保护自己只想伤害别人的僵尸是很可怕的硬;另一种是知识积累的整体均匀密度,经历时间的积累并实践,无细不成密,无密不成刚。只在局部重复规则性密度而非广度涉猎所形成的表面密度,整体来讲密度是有限的,密度小的人要受到密度大的人牵制和影响。过去的革命者受过的教育少,视野与高度都不够,只是靠艰苦的环境锻炼的表面意志坚强,电影《决裂》里嘲笑马尾巴的功能,现在看就是一场闹剧,黄梅戏大师严凤英被逼死后,军代表还认为她肚子里藏着发报机,硬是把她剥光用斧头把肚子膀胱剖开,最后被喷了一脸的尿,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结果饿死了近四千万人,这种头脑僵尸的硬显然已经造成了国家和民族巨大的灾难和倒退,就象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一样成为历史的笑柄。
    人的高低贵贱不仅由精子决定的身份和家庭背景,在同等条件下还取决于知识的密度,年龄相近的人中,因成长过程中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效率,学习内容决定了知识结构,学习环境决定了视野高度,这三点决定了知识的有效密度,而这也是成年后能力素质的重要参考标准。依托学习工具将未知随时变成已知的自学能力和更加广泛的交流环境,决定了无论是对新知的学习效率、视野的宽度及高中低的知识结构都要远远优于体制内学校的有效知识密度,所以习近平同志所说的硬显然更是指后者的知识累积,这同时也决定了国家的发展轨迹。
    有人会提出异议,等待也是思考的过程啊,但我要提醒大家,学习并非全需要思考,比如英语单词,没见过怎么能想起来呢!它不该是通过逻辑性归纳推理学习的,是需要重复并应用才能掌握的,语文类学习都是如此,属非逻辑性的交流工具,只有积累到一定层度后才可以归纳整理分析的,而不是一开始就先划分好再去分别积累,细分的结果丧失语言之间的关联性,就很难再积累丰富起来了。什么是学习?我对由大壮说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吃黄瓜!第一步,用门牙咬断成小块,咽不下去吧,第二步,用槽牙把切成的小块反复咀嚼磨碎,才能吞咽下去被吸收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学习也是如此,老师引导我们见识新事物,难懂的需要剖析,但被理解并掌握变成下意识习惯,却最终需要自己的琢磨和探索。
    对语言类即时性学习的特点,是易被忽视的教学细节。
    什么是即时性学习呢?我们遇到一个新单词,如果能马上查出它的译意,下次遇到就感觉熟悉,如果想不起来那就再查一下,再下一次遇到呢,如果还想不起来,就马上再查,再下一次呢?这种主动与被动的重复遇到,又马上弄明白,就是即时性把未知变成已知的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逻辑性的分析,不是系统性的由浅入深,而是意外偶遇,但只要遇到了就马上弄明白,语文类的学习就是这样重复的应用过程:道以拙成,文以拙进。
    说到这里,我有必要补充另一种观点,数理化类与中英语文类两种学习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中英语文类的学习是即时性反馈结果并积累交流与应用的过程,而数理化类理科,表面学的虽然也是具象的公式,但却更是一种抽象逻辑和类比联想的能力,知一而达三, 它与中英语文类的不同在于,不应即时反馈,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的酝酿,才会更加审慎严谨并完整 。中国古代的对对子就是文的对偶应用与理性感知和类比想象的具体结合,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有很争议的:天无二日,地无二主等, 这种形而上学一直是大陆哲学界所批判的思想,但谁又能真正否认这两者的相似的关联呢?
    它们之间的关系,与挖井挺象的,如果简单地说语文类学习是浅显的重复,好比把井口扩大,而数理类应是这口井的挖深,这需要深入的思考,需要韧性与压力的负重。如果井口不够大,人都下不去,如何挖深?深入的结果是精细,见微才能知著,无小不成大,无细不成巨。而相反井口即使足够扩,如果没有耐力与韧性坚持的微细,又怎能深入见水?因此文理互补,既能加宽又能深入,象意大利达芬奇,德国的歌德等大师不仅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真正的天才很少有偏科的也是这个道理。
    文理之对比,也是王财贵教授讲的知识与智慧的对比,现代人因网络工具的应用,知识有余而智慧却不足。
    以考分成绩为目的的中国教学方式,已经走入与客观规律相反的异端,把中英语文类按理性逻辑规则来归纳分析总结,把数理类用各种类型题即时性讲解后进行重复演练积累,而非用时间来静积思考的过程,这种喊着科学的口号却又反科学的方式,又焉能不失败呢?失败体现在:让孩子们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方向引导错误,恶莫大焉!
    科学是什么?它首先是符合人文天道的实事求是,而非仅是:正确,这个代名词,失去了真实的土壤,科学就成了伪科学,失去了科学的学习方式,教育变成了教愚。
    需要特别提醒一下,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也不是学习。考试仅仅是学习中的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没回答上来的,马上重复一遍解答的过程也是学习,而且很重要的过程,这样的重复,就是靠近真实的学习了。如果说考试可以让孩子检验学习成果,是必要的,勿宁说反馈才是对学习更为实质性的需要。现在的考试,不仅是检验的过程,还容扩了相互比较的内涵,比,我认为这是最不该存在于教育之中的,竞争,富涵政治目的,通过比来人为制造差别,阶级差别,是实现统治的动力,但却是教育的大忌。
    我们没必要在学习中随时考试,但却应该随时反馈,当我们试着用新词汇表达时,最担心的是这个词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对方能否理解,对这种尝试性结果的期待是学习的重要兴趣,实际上期待的就是反馈,或者说,反馈是学习最大的兴趣,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反馈的学习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尽管目前很多孩子都存在学习障碍,我却固执地认为,没有孩子拒绝学习厌恶学习,兴趣于未知新事物是孩子成长的天性,学习障碍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商高低,只说明学习方法违反人性习惯,具体说就是缺少学习上的反馈性和即时性造成的。孩子为什么喜欢电子游戏呢 ?没人细研究这个事吧,我告诉你,孩子并不是完全对电子游戏的内容感兴趣,而是对“马上反馈“的期待的兴趣,所以,把“马上反馈“,也就是即时性反馈性引入到教学当中,孩子会象热衷于电子游戏一样爱上学习,从而消除学习障碍!
    学习的过程就是随时反馈的过程,而考试只是结论性反馈,要知道,随时性的反馈可以给人以善意并有效的校正、提醒和督导,而考试这种结论性反馈呢,平时不反馈,等学完了一起来反馈,又被证明是错的,这只能让人崩溃!目前很多孩子厌学,就是这个貌似合理但却非常恶意性的考试造成的。为什么不随时反馈,而非要等学完了攒到一起考试呢?省时省力啊,所以我在《中西方教育差别》一文中,特意提及“劣“这个字,是少和力,中国教育制度,纵容老师只能照本宣科的教,甚至连自己也不明白的也可以教出来,而却很少反馈,当然不反馈也可以回避自己也不细致了解的窘困了,回答每一孩子的疑问多费力啊,孩子们的问题总是很细节而边缘的,不是耐心与师德问题,而是细节不够密度不够回答不了,所以干脆以考试和标准答案来统一反馈检验,不用解释,对照分数就知道你学的对不对了,这本身就是无耻粗暴的漠然行为,是劣字的最标准注释!
    这也是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恐惧学习厌恶学习最后恶性循环形成悲惨一生的动力源!
    怎么在学习中体现即时性和反馈性呢?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个话题:中英文学习的辅助工具。
    再好的老师也是人,也做不到随时陪伴在孩子身边,解答随时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做不到即时性反馈,而用这个中英文学习工具却可以做到这两点。事实上,它真正起的作用并非表面的即时性和反馈性,而是解决了老师挂在嘴头上但却解决不了的,孩子学习的最根本问题:兴趣与自信!
    我所定义的这款中英文学习机实际是黑莓8820手机。选择它作学习机,因为价格低,大家可以在淘宝上自己搜索,我订了五台,每台裸机130元,相信全国大部分家庭都能消费得起。黑莓手机是世界第一部智能机,也就是象电脑一样可以安装各种软件,而我只安装了学习用的软件,屏蔽了手机的其它功能,连qq都没安装,因此把它定义为中英文学习机恰如其名。
    黑莓手机是以商务功能见长,为西方各国政要专配机,何谓商务功能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