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英文数字教学的具体应用
成功的教育,不是建立教育者自己的权威,让受教育者迷信并永远匍匐在自己的脚下,而是相反:随同受教育者一起寻找真理,树立他们成长中的自信,使他们超越自己,帮助他们建立把自己赶下神坛的权威。
好像,没几个中国人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学习,会以为见识、明确、重复、考试即为学习的全部过程。所以象快译通词典既能查词又能翻译就是学习英文的工具已经很满足了,但用过的人很快会发现,它没对成绩起到什么作用,刚开始也许感觉新鲜,但不久便撇在一边成为闲置的压箱底货,扔了可惜,直至送人了心事。
实际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已不再是机械式的简单重复,而是至少包含人文性、即时性、交流性、反馈性、积蓄性和应用性才可谓真正的学习,即富含兴趣的自主学习过程。
人文性,简单的说就是以母语为基础的理解性。想象一下,一个连汉语意思都不理解何意的单词,即使重复再多遍,能记住才怪。同理,数理学各科,讲课内容虽然也是汉语,但不能完全理解又怎么能掌握呢?
人文性关乎语文,只关注成绩的家长和老师都不以为然,认为多做考试类型题、典型性的基础练习、技巧性课文分析、制式的作文就可以考高分,高分就代表能力! 然而,明确并不代表理解,不能理解就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学习只能是拔苗助长,事倍功半的假学习,对语文知识满足于考试成绩的一知半解,会使包括数理化英语等各学科的进步都局限于非兴趣的强制性标准答案的模仿。
教育,真的没这么辛苦,它的全部内容只两样:兴趣与自信。当然这两点也是老师们挂在嘴边嘱咐家长们的口头禅,但,中国的正经事,象所有标语式口号一样特质,如何培养?具体方式?不会有下文!更没有具体的步骤,只是句空话!这也体现了目前中国当代文化的潜规则:忽悠!
我不否认,你会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成绩拔尖的学生非常自信并兴趣于学习,人们通常都这样来定义:这天生就是聪明的孩子,但也没见你说的这六个特点啊,他们不一样也是天才嘛!
但,是真的吗?
经验告诉我,反驳的借口都是粗糙的貌似正确的逻辑,很难经受住细节的推敲。就这个“天才嘛“,我要给出不同的答案。首先我并不否认有聪明的天才,但更多的所谓好学生,他们的兴趣与自信多半是与其它同学成绩比较获得的,进而形成对追求荣誉的良性循环,分高获得关注,又因这种荣誉而更兴趣于学习,请注意兴趣的是考分而非完全兴趣于学习的内容,同时因高分而获得学习上的自主性,这种自由反过来又可以创造奇迹。相反低分的孩子呢,分数低而被督导,督导有着干扰和污辱的性质而使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并逆反,少数孩子因排名落后被集体漠视而边缘化鄙视化,丧失被关注丧失荣誉进而最后丧失自信,从此破罐子破摔,开始了一生的恶性循环怪圈,无论做什么也没有信心,最后只能沦为自暴自弃自嘲自欺并彻底丧失自尊的社会底层。
中国人的习惯是墙倒众人推,具有缺失同情丧失反思嘲笑弱者的所谓乐观习性,包括他们自己在内,没有人会反思这类人群为什么如此窘迫潦倒,始蛹或许因为几次考试失利,更甚至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怀疑,但又缺少交流与反馈答疑,拒绝被硬性灌输洗脑而被老师威权所贬斥而逆反, 从而恶性循环,但到最后不得不连自己也放弃坚持,总之,大家会共识性解释:成者王侯败者贼,不需要分析原因,别的孩子为什么没问题,考分低说明不是学习的料!
没有人反思他们沦落的原因,因为中国人从祖辈所遗传的恐惧已经进化为习惯性的麻木: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随着红眼阿义给姓夏那小子一个嘴巴后,会同情地朝他脸上再吐两口痰的,仿佛这样就会聪明地远离姓夏那小子的霉运了。象鱼缸里的金鱼,中国人都是这样陶醉于三分钟的反日货似爱国的正义凛然:农民翻身把地主打倒后,自己成为被锁在土地上的农奴,城市工人在嘲笑农民的猥琐穷酸后自己被下岗,红卫兵造反派打倒臭老九后被下放农村再教育成文盲,连下一代都成为抬不起头的宅族!红都重庆全国海选的飒爽英姿骑高头大马的高学历漂亮女警近日因上访堵道被同事打得鼻青脸肿趴地求饶!
比,是可怕的动力,由此历史惯性,我们会看到这些所谓好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后还是又被比下来或者比上去而泾渭分明,重复着中国特色熟悉的集体规律性。我真的很难把这种分数竞争的过程归纳于真正的学习范畴,这同社会主义到中国就被特色了一样,模仿着国外的垃圾,山寨的学习或者学习的山寨而已,最终的结果是实现逆向淘汰。
因此在中国,学习的成功不再是知识的内容,而是考试的分数,分数决定自信,分数决定升学,分数决定地位的高低,包括家族在社会的地位,分数决定个人前途命运,分数决定职业决定收入,所以,没有人没有理由不为每一分而不遗余力,进而不择手段!
用这种古罗马角斗士和文革文攻武卫的血腥政治方式来激发全民原始生理兴奋点,使之平衡于群体认同的虚假心理满足,全然不顾自身的伤害而义无反顾成为荣誉驱动的僵尸。无论《论语》还是《道德经》都有着相同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罗马恶性无休止的外部征伐与内部动荡早已经证实了此种执政方式的无知与可耻!
大家都知道润物细无声,但没人提到这句话的主语啊,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绵绵不绝的毛毛细雨才能够润物细无声,使大地饱吸水养,而如果不是呢?很遗憾,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短暂的瓢泼暴雨虽然与下一天的毛毛细雨水量相同,却只能冲刷破坏,水都从地面流走了,大地又究竟能吸收多少水份呢?中国大跃进式教育的形式化规模化产业化分数化,同自然现象一样的道理,只实践了对孩子成长中身心的摧残,又能有几人被毛毛雨滋润而收获真知?钱学森临死前还明知故问恶心中国总理温家宝:民国时局动荡,中国的大师也层出不穷,相反时局平稳的当代,举国办教育,60多年竟未培养出一位大师呢?听说温相专门就此还招全国顶级大学领导开会讨论,而结论是:教育资金投入不够!很难想象中国人民大学连四层食堂都安装了观光电梯,还在抱怨钱不够花!
这难道不是民族之耻吗!
为什么在中国教育的成绩不能代表实能?我提醒大家,孩子们辛苦学习的内容并非广义上社会营运的普世真知,比如贯穿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博士生的所谓哲学,连世界上最古老朴素的《道德经》都没见过,谈什么哲学?对于这个话题,为了自身的安全,我会有所保留,相信长脑子的人不会自欺欺人。那么,如何教育才能有实际能力?我们应该看到领导们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不是个保个都把自己子女送国外上学嘛!
教育目标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决定着教育方向。什么是教育?简单解释就象是拉弓射箭一样的三步曲:使足力量拉满弦,瞄准目标,松手! 中国教育的目标还没有脱离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共产加主义,就是忽悠别人实现自己的需要!这同培养合作建设者是截然对立的。中国人最重视教育的,力量最足,但瞄准的目标对吗?力量积蓄后松手了吗?中国教育目标的飘忽不明确,上学为了考大学,大学毕业又为了生存找工作,工作稳定了又要水涨船高,因此射出去的箭还生怕它到达不了移动目标,用手在后面推着加动力,怕它半路被风刮偏了方向或目标移动,又象导弹一样随时在箭尾校正方向,从大自然的习惯上想象,这支箭即使扎到靶心,能穿透力量的扎深吗?目标不确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教育源于接受,接受源于理解,而理解源于天性人文,人文知识受制于中英语文类学习的方式。生涩的无文化内涵的中英文模仿,应付于无兴致的生存还勉强,即使熬足了国外的年头,又能感受什么人文深层次的精华?天花板下的蠕动,海归成为海待也不是奇怪的事,徐悲鸿先生不是早说过嘛,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中国式教育,不是真正的学习,只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的高级山寨式模仿,新时代的皇帝新装,象窘字的意涵:穴与君,最后结果是窘。
学习内容的兴趣不只来源于人文性的理解,还需要对新事物尝试后即时性的反馈。这很好理解,现代生活,每天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眼花缭乱,如果不能马上消化理解,对未知的兴趣会很快被其它陌生所覆盖,这种积累会形成重重的压力,乃致于虱子多了不怕咬死猪不怕开水烫,最终完全放弃对未知的探索兴趣,从而形成处未知而不再求解的麻木。
观察初生儿我们会发现,一个未知不解就不会受另一个未知干扰的执着,有着把遇到的所有未知逐个变成已知的天性,它们吸收并适应新知的能力实在太惊人了,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室内熟悉的环境会使其烦燥不安,必须到室外丰富的大自然环境中,去感受新知的鲜爽,才能安静下来。
中国有句俗语:沙锅不打一辈子不漏,因此聪明的人有个特征:惦记!象初生儿一样,只要是没解决的事,他总会惦记如何解决,因为一个未知不解,以后再面临时还是未知的,最终也需要解决,还不如趁早,遇到问题马上明白。
最近看儿子练琴又理解了一个道理,新曲不是成功地弹一遍就可以下一曲了,而是须要把这种一次的成功,重复再重复的稳定住:成功是成功的习惯,失败是失败的习惯,把这一次偶然的成功通过重复变成下意识动作的成功习惯,才有可能成就无法想象的奇迹。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我的另类理解是:成功不是某一次的结果,要把它变成一种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的习惯,沙锅打一次是打不漏的。解决未知,需要这种一次又一次的百折不挠的韧性。
何谓知识?区别于常识,你知我知为常识,你知我不知为你比我有知识,可见,知识是“比“的概念,只有未知才是有效的知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