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mingweixi 发表于 2017-4-9 22:10:39

接上

       白岩松老师这样写道“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食堂排队打饭,身后两名男生,甲说“这么多人,去插队吧。”乙笑了“在高中经常干,上大学了还怎么好意思?”短短几个月,哪个才是本人?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也因此从小被冠以个性,有主见的我们,在课堂上居然沉默寡言,唯唯诺诺。破洞牛仔有个性,好90后全都破洞。悄悄在衣服上划上口子,好像反叛就成功了。是共性还是个性?是特立独行还是随波逐流?
      当个性成了潮流,恐怕就是玷污。
      网络的普及和手机的绑架造就了我奇怪的形状,在明星,励志故事的映衬下,现实变的更加平庸,每个人都在挑剔,理所当然带来抱怨,什么都抱怨,就是不抱怨自己。网络搭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空间,在那里可以以俯瞰的姿态抽身于现实,让我们不知觉得用更批判的眼光看待一点一点把我们堆砌起来的社会,同时更残忍且自以为是的看透一切主流虚伪的外衣。
      在那个空间里,有最近的热词,最新的实事,我们以肤浅的目光看到表面的假象然后故作姿态的针砭时弊,匆匆感慨,又无所谓真假。一位北大的老教授评论这一代人的年轻人“很冷,而且是一种不舒服的冷--缺乏热情,缺乏善意,对待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对人(可以说包括自己亲人在内的一切人)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冷淡,最大的特征就是自以为把什么都看透了,比相信世界上还有真诚的东西,所以对什么都调侃,已经没有敬畏之心了”。
      我们是被“计划”而生育出来的“祖国温室花朵”,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表观现象在身边暴露无遗。我庆幸自己有个姐姐懂得些许分享,但也因老二的身份被过分宠爱,从小在家里安静的学习氛围中生长,我学习时基本没有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外界给了我们很多负面的评价,比如所谓的自我,其实只是自出身就是中心带来的惯性,当宿舍里的每个人都选择,买个自己的小垃圾桶
选择独善其身不会,甚至不敢交流合作的时候,自私是没有机会被讨论的。还有不关心政治,因为政治从来都是用来背的,何谈关心。何必要嫌弃自己一手塑造出来的形状。
       蒋方舟说“50年代有激情岁月,60年代有饥馑动乱,70年代有上山下乡,80年代有思想激荡......到新千年,我试图提炼一代人的共同情感,却发现青春只是散落凌乱的个人记忆。” 我们是否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我们是90后,但我们该如何成为更好的90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