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草sxc 发表于 2017-4-9 13:50:32

观念和文化:一个悲剧千年的中国

本帖最后由 苏小草sxc 于 2017-4-10 10:39 编辑

观念和文化:一个悲剧千年的中国
                   文\苏小草


观念的共振带来激情和愉悦,观念的冲突产生痛楚和失落,‘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除不可抗力之外,人类的悲剧皆来源于错误观念制造的‘陷阱’。错误的观念来源于错误地认知自我和世界,它是悲剧的渊薮;正确的观念来源于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它喜剧的路数。对于个人而言,错误的观念只可能造成个人的不幸,不具有遗传性和扩散性;对于群体而言,错误的观念必然带来整体的不幸,具有遗传性和扩散性。前者是文明阙失的后果,后者是‘文化’传承的结果。理易而道不易,或福或祸或悲或喜,一切皆来源于自己!


(一)悲剧中国:臣民文化的经典演出

在一个儒文化为主流意识的中国,‘变革者死、不变者亡’几近成就一部中国历史演进的真实逻辑。所谓‘变革者死’是指,王朝兴衰中,力主打破传统的变革者往往一败涂地、没有好下场;所谓‘不变者亡’是指,王朝更迭中,阻挠变革的保守传统者往往身败名裂、沦为被革命的对象。这应该具有某种规律性,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是由臣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体系决定的,很难被打破。


等级伦理的道德观、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和以生产资料公(官)有制为主体的计划-权力经济模式以及等级特权制度是臣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体系的构成要素。

1、权力崇拜和权力至上生成权力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权力化生成道德的腐败化和腐败的道德化生成等级伦理的道德观生成道德性腐败生成等级伦理的社会秩序

2、权力崇拜和权力至上生成权力的伦理化和伦理的权力化生成腐败的伦理化和伦理的腐败化生成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生成伦理性腐败生成以生产资料公(官)有制为主体的计划-权力经济模式

3、权力崇拜和权力至上生成等级伦理的道德观和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生成特权的制度化和制度的特权化生成制度的腐败化和腐败的制度化生成等级特权制度生成制度性腐败生成‘官本位’的集(极)权专制制度


由于等级特权制度是道德性腐败、伦理性腐败和制度性腐败的制度形式,道德性腐败、伦理性腐败和制度性腐败是维系等级特权制度的成因,王朝兴衰中,为防止暴力革命的发生,其力主打破传统的变革者即便可通过‘文革’或权力反腐减缓但无能从根本上克除道德性腐败、伦理性腐败和制度性腐败。变革不能触及等级特权制度,只可能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场,故而所谓‘减缓’也可能引火烧身,甚至于挫骨扬灰,这就是‘变革者死’的逻辑成因。道德性腐败、伦理性腐败和制度性腐败愈演愈烈,必然最终引发暴力革命,争权夺利、你死我活,再现王朝更迭。此时,阻挠变革的保守传统者众矢之的中往往沦为被革命的对象,这就是‘不变者亡’的逻辑成因。王朝更迭的结果是摧毁旧的等级伦理社会秩序的同时,构建出新的等级伦理社会秩序,实现权力的重构和利益的再分配,这就是历史的周期律。

也就是说,等级特权制度是道德性腐败、伦理性腐败和制度性腐败的生成,为防止暴力革命的发生以维系等级特权制度为目标,‘文革’或权力反腐只是减缓道德性腐败、伦理性腐败和制度性腐败的可能方式,但其只具有减缓作用不可能从根本上克除道德性腐败、伦理性腐败和制度性腐败,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成功的‘文革’或权力反腐,只可能存在失败的‘文革’或权力反腐。因此,为防止暴力革命的发生以维护等级特权制度为目标的‘文革’或权力反腐注定以失败告终。失败的结果往往是在‘变革者死’的同时,道德性腐败、伦理性腐败和制度性腐败持续深度蔓延,最终酿成官逼民反的暴力革命,暴力革命再现王朝更迭,王朝更迭中往往变现‘不变者亡’。这就是‘变革者死、不变者亡’的逻辑成因。当然,倘若‘文革’或权力反腐旨在构建自由民主制度以废除等级特权制度,这种‘文革’或权力反腐不但能够取得成功,还可能避免暴力革命的发生。注:这里的‘文革’是指能够削弱传统文化中的特权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不是指权力斗争中的文攻武斗。

世界范围内,倘若一个国家或民族践行臣民文化以维系等级特权制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发展与进步,只可能最终摧毁繁荣、发展与进步。


(二)可悲的中国:一个世俗权力打造的怪圈

坚守等级伦理的道德观、践行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和以生产资料公(官)有制为主体的计划-权力经济模式,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伦理是世俗权力打造的,‘美德’只是一种世俗权力驱动的表演,它是被迫的、身不由己的。既然是被迫的、身不由己的,当中国人标榜拥有传统‘美德’时,‘仁者,爱人(权力),亲亲为大’,人人都奢望借助世俗权力变现不劳而获,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中,比坏不学好,逐渐变得贪婪无耻、无恶不作。由善向恶、由好变坏,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国社会是个‘劣币驱良币’社会的根本原因。

世俗权力支配一切,其道德价值伦理是服务于世俗权力的,这种世俗权力构造的是一种等级特权制度,而所谓传统‘美德’只是一种以蔑视生命价值和践踏人格尊严为主旨的奴才学,一种维系等级特权制度的奴才学。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越是宣教所谓传统‘美德’越是助推整个社会道德败坏、低级下流。不管如何标榜,一个世俗权力支配一切的社会,一定是个腐朽溃败、丑德恶行的社会,它必然是个等级特权社会。

坚守平等自由的道德观、践行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和以生产资料私(民)有制为主体的市场-权利经济模式,现代西方人的道德价值伦理是自然权利生成的,美德是一种自然权利行使的溢显,它是自愿的、情不自禁的。既然是自愿的、情不自禁的,当西方人争取和捍卫公民权利时,‘天道无亲、博爱济众’,人人都渴望践行传统美德实现助人为乐,互利互惠以诚相待中,比好不学坏,逐步变得自尊高贵、互助互爱。由恶向善、由坏变好,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西方社会是个‘良币驱劣币’社会的根本原因。

自然权利支配一切,其道德价值伦理是服务于自然权利的,这种自然权利构建的是一种自由民主制度,而其传统美德是一种以尊重生命价值和捍卫人格尊严为体认的人才学,一种维系自由民主制度的人才学。因此,在现代西方社会,无须宣教传统美德,整个社会自然丰沛高贵的道德精神、流溢美德。不必标榜什么,一个自然权利支配一切的社会,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美德善行的社会,它必然是个自由民主社会。

反孔儒文化传统的毛泽东于一九四四年接受外媒采访时说过,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未来的新中国要构建一个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当下,由于憎恨和厌恶毛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权灾难,有人持弘扬孔儒文化传统有利于中国构建自由民主制度而非巩固等级特权制度的观点。既然如此,在一个把孔子学院开遍全世界、尊孔崇儒的当代中国,内外交困中,为何唠叨‘不忘初心’不向国际社会重申毛的那句话以化危为机呢?显而易见,弘扬孔儒文化传统绝不是要实现伟大领袖毛的‘初心’而是要维护特色江山不变色、巩固等级特权制度罢了。清醒了吧,儒们!《论语》是王权的最爱,两千多年来一贯如此,它不是《圣经》也不是《道德经》,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不值得热读和吹捧!

有时候在想,无论如何批判国人的国民性,‘一个也不宽容’的鲁迅都批判过了;无论如何描绘中国的前途,主张‘全盘西化’的胡适也描绘过了。百年前新文化运动的缺憾是两者没有能够真正走到一起去,这也预示着中国民主化道路必然遭遇磨难和曲折。百年后的今天,但愿我们能够反躬自省、认知自己,打破这种隔阂:鲁迅和胡适是同一条道上的开拓者和先驱者,而非两条道上的‘神’或‘魔’。


附: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

当下,中国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中存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友爱’等字样,从尊重语言文字本真意涵的角度讲,我认为,它具有现代文明价值观的普世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解释一下。自由、平等的意涵属于道德观的概念范畴,它是现代公民社会的道德原则,即平等自由的道德观;民主、法治的意涵属于政治制度的概念范畴,它是现代公民社会的政治体制,即民主法治制度;公正、友爱的意涵属于伦理经的概念范畴,它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准则,即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

‘公正’一词是‘公平’和‘正义’两词复合而成的,它具有公平和正义的双重意涵。通常讲,公平是指一种恪守物质价值领域物质价值的契约交易行为的伦理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劳有所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比如,商品贸易中,互利互惠、公平交易;劳动服务中,劳动交换、公平分配。正义是指什么呢?与博爱相关,它从来都是与扶弱济困、有助于增进和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正义是一种涉及精神价值领域精神价值的契约交易行为的伦理准则,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友爱是指什么呢?它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和互爱互助的行为和精神,同样具有‘正义’的上述基本意涵,那么,友爱与正义联系起来,就是一种博爱伦理。公平是一种契约交易伦理,友爱与正义是一种博爱伦理,‘公正’是‘公平’和‘正义’的复合词,那么,公正和友爱构成的逻辑概念就是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

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平等和自由存在于纯粹的精神价值领域,它们是构成精神价值领域的精神价值存在平等自由道德观的基本元素。公平存在于纯粹的物质价值领域,它是构成物质价值领域的物质价值存在契约交易行为的伦理准则的基本元素。正义和友爱是构成涉及精神价值领域的精神价值存在契约交易行为的伦理准则的基本元素。在平等、自由、公平、正义、友爱的关系中,平等、自由只涉及精神价值领域的精神价值;公平只涉及物质价值领域的物质价值,而正义和友爱既涉及精神价值领域的精神价值又有关物质价值领域的物质价值,发挥联通贯穿、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这样就生成了一种精神与物质相互融通的逻辑链。平等和自由生成正义和友爱生成公平,或者说,公平助生正义和友爱助生平等和自由。即平等自由的道德观生成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助生平等自由的道德观。

或许,有人会说,平等自由的道德观是一种道德原则,只涉及纯粹的精神价值领域精神价值的存在不涉及物质价值领域物质价值的存在,坚守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殊不知,物质价值领域物质价值存在的伦理准则只是纯粹精神价值领域精神价值存在的道德原则的生成,没有涉及纯粹精神价值领域精神价值道德原则的存在,就没有涉及物质价值领域物质价值伦理准则的存在。拒绝平等自由道德观的荒谬之处在于,试图以否定精神价值领域精神价值存在道德原则的方式,否定精神价值领域精神价值的存在,继而否定物质价值领域物质价值存在相关伦理准则,道德原则之不存,伦理准则必不继,如此只能将整个社会推入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绝境之中。我们知道,人类是具有高贵精神价值存在的灵长类高级动物,不仅能于生产活动中劳动和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还会于试错纠偏中保存劳动和创造成果。对于人类来说,物质价值领域的物质价值只能相对而存在,而精神价值领域的精神价值是永续长存的,没有精神价值领域的精神价值的存在,物质价值领域的物质价值将很快于你争我夺、刀戟相交、战火纷飞中毁灭殆尽!

精神价值领域精神价值的平等和自由是绝对的,它需要平等自由道德原则的存在;物质价值领域物质价值的平等和自由是相对的,它需要博爱伦理-契约交易伦理准则的存在。因此,社会生活中,我们既需要坚守平等自由的道德观又需要践行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念和文化:一个悲剧千年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