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 发表于 2017-2-13 01:30:47

张敬伟:货币市场“加息”不是真加息


  春节甫过,央行发出了货币政策转紧的市场信号。

  2017年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将7天期逆回购利率从2.25%上调至2.35%,14天从2.4%上调至2.5%,28天从2.55%调至2.65%;同时,根据媒体报道,将隔夜SLF利率从2.75%上调至3.1%,7天SLF利率从3.25%上调至3.35%,1个月SLF利率从3.6%上调至3.7%。

  各大机构和分析家有不同分析,对于“四市”(股市、债市、楼市、汇市)以及居民钱袋子的后续传导也做出了趋势性的评判。共识是,“央妈”通过SLF和MLF--中期借贷便利在春节前利率就已上调,说明货币政策在转向。其实,去年除了一次降准,宽松的货币政策阀门已经拧紧。央行此时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只是逻辑顺延。

  即使是2014年以来的连续降息降准,中国货币政策也未达到美欧日市场量化宽松的程度,而是定向加各种工具的运用。这一货币政策的主调是2011年开始的“稳健”,其时正是上一轮通胀的周期。可见,中国经济周期,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货币政策都是稳健基础上的适度从紧和宽松。“央妈”为了更为精准地调教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往往辅以更多的政策工具。这也是央行施策的中国特色--货币政策的工具箱里有各种工具可以运用。

  节前的MLF和节后的SLF两种工具运用,“加息”是要加引号的--因为央行只是在局限于金融市场,在央行给予金融机构资金时提高利率,并非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实体企业和公众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央妈”给金融机构“加息”,何时变成去掉引号的上调存贷款利率,并无明确的时间表。

  市场关切的是,“央妈”这么做的目的为何?除了央行政策稳健的主调,其实也是顺市而为。

  内部市场,去年供给侧改革元年的成效初显,6.7%的经济增长率虽然属于“中高速”,但属于全球第一。2016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2015年扩大了0.6个百分点。2%的通胀率也符合美日欧发达市场加息或暂停量化宽松政策的金标准。对中国而言,可谓通胀预期抬头但风险可控。因而央行要顺市通胀,起码要做好货币政策微调的准内。“央妈”对金融机构的两种工具运用,可谓恰到好处。

  外部市场,美联储再次加息,人民币虽然和篮子货币挂钩,但受美元影响较大。去年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大阵营,即日欧大规模放水的量化宽松和中美货币政策的稳健谨慎。年内,美联储加息预期4次左右,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资本外流压力之下,以及中美利率同调的惯性趋势下,人民币利率企稳上调的可能性最大。而且,在美元传导下的国际市场利率趋势上升的情况下,如果央行对货币市场的利率维持不变,也会造成商业银行从央行节前套利。

  更重要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调已定,深化供给侧改革是主要任务。央行货币政策给出的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是为经济工作服务的,防风险、去杠杆、挤泡沫--尤其是2014年货币政策偏松和去年供给侧改革中楼市、债市和股市积累的诸多要素性沉疴,就成为“央妈”的主要认为。对货币市场两种工具的运用,除了市场加息信号,更多的还是防风险。

  市场也许要问,中国何时真正加息?“央妈”不会像美联储的耶伦大妈那样去玩“货币权谋”,让全球市场担忧焦虑。但是“稳健中性”是肯定的,但是要参透内中意涵,还真不容易。基本思路应该是这样的,按照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的平衡中,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确切讲,中国货币政策既要秉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调,更要在“四市”的动态变化中进行政策调整。

  央行货币政策转紧的信号已经发出,后续的市场传导值得关注。对于“四市”造成的连锁反应,或让“央妈”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其实,美联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加息预期与实施加息,这期间的奥秘不是市场能够揣测出来的。新常态的L型和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艰巨性,更增加了货币政策精准施放的难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敬伟:货币市场“加息”不是真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