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元杰:大城市的胜利,城市化是决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
2017年1月19日,20多家地产大腕云集杭州,每个人面色凝重,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杭州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集中挂牌的16块土地。最终,土地总成交金额达150.67亿元,毗邻市区的某城北单元,被绿城和建发以40766/平米的楼面价夺得,创造了杭州新地王!
实话实说,看到这种消息我并不感到兴奋,因为各路人马,包括老邓,早就分析过房价还要涨涨涨。杭州的土拍,只不过给这个结论增加了一条最新的证据而已。另外,就是特朗普上台、中国内外部环境,股市,这些东西短期都没什么变化,都按趋势发展而已,所以实在提不起兴趣。唯一的战术例外是人民币没有按照我几个月之前预期的那样兑美元直奔7.5,这是因为国家为了维持汇率,继续消耗外储,短期内又收紧了人民币释放,并且在年前限制兑换美元(名义上不限,实际上就是用各种手续限制了)。
从效果上看现在的人民币汇率(6.85左右),可以看成对美国的示好甚至妥协。为什么在特朗普上台前要稳定甚至升值人民币?我很想从政治方面分析一下,但还是算了。反正当外储不断消耗,中美贸易战和各种矛盾继续爆发之后,汇率的长远方向是不变的。
放水是持续而且必须的,只不过有时候大,有时候小。维持了一段小之后,就会迎来更大的放水。
难道杭州地王,是对新放水的预兆吗?
根据各路看多房价的理论,房价上涨的最主要理由有以下几条:
1、按中国的人口总量和实际情况,京沪深远远不够,应该有至少三个像东京那样3500万人的城市,以及四五个2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所以目前的城市化进城还差得远,尤其是一二线城市。
2、新增人口云集于一二线,他们是劳动力,也将、而且已经带来大量的新生儿。
3、大城市往往是消费型城市,它们需要更多女性服务者。而广大年轻女人的到来,让农村和小城市的女人更少;哪怕是为了择偶,广大农村年轻男人们也会尾随而来,导致城市人口进一步膨胀。这个观点是老邓提出来的,我不知道之前有谁提出过。反正京沪深都是年轻女性多于男性,苏州等很多二线城市也一样。
4、按照任志强所说,以后大城市的家庭人均两人,也就是2000万人的城市,需要1000万套住房。
所以,用极为严格的行政命令限制房价上涨,限购,从经济角度来看,我搞不懂为什么。既然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大城市有很多农用地,为什么不能拿出来开发?要是真的不愿意人口流动,干脆恢复到过去那种人们不能离开户籍所在地算了。我说的是明朝。实际上,封建社会是如何限制人口流动的?就是极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哪儿来回哪儿去。所以明清时期的京官,退休后还得回到原籍,拖家带口几百人,北京才没有膨胀为宇宙城市。至于普通农民,更不能离开自己居住地几十里之外,如果出远门,比如到稍远的城市赶集或瞎逛,需要当地政府批准,还得限时回来。古代学子要参加科举,需要到本地地方政府开通行证,你们以为能随便出门吗?
即使古代有如此严格的户籍制度,京城和几个大城市依然很繁华,那还是在农业社会。所以现在是工业和信息社会,很多外地人都到各大城市打工,户籍制度又远不如过去严格,想限制房价?呵呵。
严格的户籍制度会恢复吗?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还不可能。现在城镇化仍然是主基调,这也是符合时代大方向的。所以和规律对着干,可以暂时获得胜利,但以后……必然是强烈反弹。
压得越久,反弹得越厉害。
老夫在此文中,可以再给大家补充几条强烈看好房价的理由,保证很少有人听过。
1、当代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将城市的优势说成“城市的胜利”,并在2011年出版了专著《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他多年的研究成果是:在1990年代,以纽约、芝加哥为代表的美国部分大都市开始出现复苏,其根源在于这些城市实现了由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的成功转型。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工资水平的涨幅落后于房价涨幅,又拥堵,企业的成本也很高,但人口为什么持续涌入呢?因为人们更满足于城市的舒适性、便利性、文化多元性,这些正面因素已经压倒了负面因素,成了大城市增长的主要动力。
爱德华﹒格莱泽是对美国城市进行研究的。如果美国是这样,喜欢热闹和群居的东方人,尤其是在人口第一大国,是不是更应该是这样?
2、大城市的多样性与人口聚集,反而可以提供工资溢价、降低失业风险,并提升人们的劳动技能。这是行业变化越来越快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所以,京沪深不仅人口最多,而且工资最高。这三个2000万人口级的城市,聚集了各行各业,如果一个人失业了,可以快速找到工作,或者接受到合适的培训,而且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小地方、小城市,怎么可能提供这样的便利性和多样性?不可能的。在越大的城市生活,反而工资越高、越不容易失业、越提高自己的置职业技能,年轻人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应该在哪里生活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行业变化的速度比过去快得多。过去一个行业可能三五十年不变,有独门绝活的人,跑到一个小地方建个工厂,并逐渐发展成以工厂为核心的大社区,在过去是没问题的,福特就是这样。但现在还可能吗?你的独门绝活能持续多久?一般就是三五年,多的十年八年。何况你不可能在一个行业里长期掌握所有绝活,最后必然退守到某一个方面。拿苹果来说,2006年推出智能机到现在也11年了,市场份额已经不再是世界第一,技术也大有被竞争对手赶超的趋势。何况苹果的优势是整合别人的技术,自己又不生产手机,而是设计手机,在今天这种日益变化的社会,苹果可能自己建立一个以手机工厂为核心的大社区吗?不可能,只能外包给别人。而要维持它的竞争优势,它必须落户于大城市,因为只有大城市,才能为它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优秀人才。
苹果、微软、华为、高通的研发中心,都在大城市。
正是因为行业变化速度太快,所以,包罗万象的大城市才更稳定、更有生命力。大城市,在信息社会,会强者越强。
3、网络时代,大城市反而更有优越性。
90年代网络刚兴起时,一种说法是网络可以让人在家里办公,所以在哪儿上班都一样。只要你有技能,完全可以在农村上班,反正在网上提供技能就行,没人知道对面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所以按照这种说法,网络会让人们分散生活。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连美国的城市化仍然在继续,大城市都在扩大,何况我们。
事后想来,这是因为:网络空间中的交流,永远无法和面对面交谈、分享一顿美食、亲吻甚至上床相提并论。网络,确实让人的交往方式更多样,更紧密了,但由此反而促进了物理交流而不是相反!那么如何更好地面对面交流呢?城市化!
那些网上约炮的,一般都是在本地,隔几千里约炮不是不可能,成本太高啊。当更多的男女聚集于一个城市,约炮的对象更多,成本是不是更低了?
网络让社会变化更快,而变化更快的社会,又促进大城市进一步变大。
4、大城市中的企业,反而更容易赚钱。
也就是说,越是在小地方建立的企业,除非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比如挖煤挖矿,或者种个什么独特的农产品什么的,否则反而更容易赔钱!
如果说在大城市中发展服务业、教育、医疗、高科技行业,大家或许没什么意见,制造业呢?难道大城市的制造业也能搞好?
大城市由于各种成本高,制造业当然不容易搞。但综合考虑招聘、物流、生产、研发、管理乃至和政府打交道的各种成本,在大城市周边不远的地方建立工厂,是最划算的。总部设在大城市,工厂在大城市的周边,效率最高!当然,水资源还得丰富。这就是长珠三角为什么发展的原因。这些工业城镇,都靠近香港、上海,乃至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南京等大城市。比如东莞、珠海、佛山、温州、昆山、宁波这种地方,以前都是工业型的城镇。
迈克尔﹒波特在80年代就提出了国家和地区级的竞争战略,他认为随着行业分工,一个行业会云集于一个地区,这样的成本最低。但是当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行业间的融合与交流、分化越来越快的今天,一个地区最终将容纳多个行业,这个人口聚集速度和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当工业型的城镇继续发展,下一步必然是消费型城市!必然是和周边的大城市融合,让城市变得更大!然后,就是在周边建立进一步的工业城镇,如此循环往复……
长珠三角,乃至京津唐的趋势,大家都看到了,就是这样。
总之,大城市越来越大,周边建立的工业城镇变成消费型城市,并最终被融合进更大的城市群,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
至于有些人想反城市化,比如到农村或小城市生活,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谁都想呼吸新鲜空气,谁都想享受青山绿水和田园生活的浪漫和松散。但是:
1、绝大多数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生活在大城市。
2、去小城市、小地方透个气,作为外来者享受一下田园生活,没问题,但当地人或许在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缺乏而烦恼。
3、能长期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小城镇的,不是精神已经修炼到了极高境界,就是大款。这都是极少数。
4、即使在小城镇生活相当一段时间,或许很多人会感到无聊和乏味,还是会回到大城市。
最终,现代社会是大城市的胜利!具体到中国,就是京津、长珠三角、各个省会和交通中心(往往是省会和大城市)的胜利!
强烈建议:身处大城市的人,中国的(大)城市化还远未结束,手里的房子别卖,拿着!小城市和农村的年轻人,要抓紧机会到大城市。刚需尽早买房,有房的别想炒房囤房,因为不符合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如果大家都炒房囤房,面临的必然是越来越高的房产税,而且有了钱就会不思进取,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好处,对自己的家族也没好处。
因为:维持家族的长久兴旺之道,在教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