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杰:微信谣言横行不能只让网友擦亮眼睛
■新闻背景
2016年12月31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2016年朋友圈十大谣言,包括全国银行网点成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吃酸菜鱼感染SB250病毒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谣言上榜。微信方面表示,此次挑选了2016年传播性、代表性极强的十大谣言予以发布,希望广大用户擦亮慧眼,让谣言止于智者。(本报1月2日05版)
微信方面发布2016年朋友圈十大谣言,这种行为值得点赞。对此,微信朋友圈使用者都应吸取经验,谨慎对待自己转发的每一条信息。
但微信谣言的传播绝不是网友擦亮眼睛就能解决的问题,谣言虽然止于智者,但这句话的语境多适用于农业社会,那时候的谣言恐怕更多的是家长里短。而在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十大谣言中,有7条为失实报道,2条涉及科学常识,还有1条与生命健康有关。失实报道来自天南海北,没有其他信息获取渠道的网友又能如何分辨真假?科学常识更是涉及专业知识,普罗大众如何能够甄别?而生命健康的信息,网友无不揣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对待。从一定程度来说,2016年朋友圈十大谣言简直让人“防不可防”。
有必要梳理一下这十大谣言,它们分别是:儿童守护站类谣言、“微信公开课pro版”链接会盗号、“SB250”系列谣言、收文件有毒类谣言、偷卖儿童类谣言、食物相克类谣言、儿童用药类谣言、抵制日本电影《贞子》3D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映、朋友圈流传“急救贴心提示”、名人“被去世”类谣言。这十大谣言分别利用了网友对拐卖儿童、电信安全和健康安全特别关注的心理,而网友往往是出于善意而转发。从这个层面讲,谣言伤害的不只是人们对个案的关注,还消弭了公众的善心。
由于朋友圈的转发比较私密,所以,不管是微信安全中心,还是相关部门,对这些谣言技术层面的监管是有困难的。但困难不能成为开脱的借口。众所周知,微信朋友圈文章的搜索功能越来越强大,微信朋友圈谣言的有效监管不是该更进一步?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网络谣言的监管由各地网信部门实施,但问题是这些专业性或事实性的朋友圈文章,单是网信部门的监管是不够的。正如有网友追问,与拐卖儿童有关的公安部门和民政部门,与食物安全、用药安全有关的食品卫生监管部门,有没有专门的技术平台或者部门负责相关谣言的监控呢?
微信谣言伤害了网友,带来的是对平台的反噬,进而影响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客观地说,除了要严惩造谣者外,平台的自净功能,还有相关部门的监管都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升级。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监管一样,网络的各个角落和层面,都离不开专业人员和对口部门的认真执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