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官方语言为何魅力不够
官方语言,俗称官话,这是中国人都相当熟悉的一种语体,作为一种高价位的语言体系,它与日常用语有很大的区别,有自己特定的概念逻辑与表述风格,对此人们都能说出个一二,甚至还有人在网上弄出各种各样的模板,惟妙惟肖地给出标准框架,用于各取所需地填写具体需要的内容,如中成药一般,只要有所发言(炎),或讲话,完全可即用即食,免去了现煎现熬的麻烦。对于这样一种官方语言,笔者浸润不深,但熏陶有年。耳濡目染之下,也有所感悟,以为具有如下几个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特色
在我们中国,很多事情、很多东西往往都自古有之,其中,官话就是一种资格很老的品种。在中国古代的官场,如果有哪个官员不善于说官话、打官腔的话,一定不可能成长为成功人士。这大概就是每每都要“英俊沉下僚”的原因。到了现代,官话与官腔自然比之过去有相当大的进步了,表现为已经分开层次、分别等级、分出类别了。更重要的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色,其中的概念用语各有特色,丝毫含糊不得,否则就要出影响、出问题。凡为官者,这项功夫相当关键,越高位者越是要害,这大概就是草根阶层每每总感到,当官特别是当大官的人,讲话报告往往都似一个模子出来的,其原因概在于此。
二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官方语言非常重要。从整个官僚体系来说,这是这个体系固定可行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表达,能够充分展现整个体系是在以一个声音说话,是在用一个鼻孔出气。如果换做其它表达方式,则有可能导致相当程度的混乱,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就为官者个人而言,能否说好官话、打好官腔,这是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为此必须克服任何不必要的心理障碍,抹去一切多余的个性棱角。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上升,否则,总时不时漏出一点个人英雄主义来,这样的人多数就只能当做被锻炼的对象,只好一直去当牛拉套了。譬如,有的人耍了一辈笔杆子,为领导写了许多光辉文献,领导因之飞黄,可操刀者却始终难以腾达,其道理就在于此。
三是魅力不够,难以引人入胜
大凡官话,在其进行展示的时候,都相应地要有一些掌声,官越大掌声越多越响。但谁都知道,很多时候并非是这些官话有怎样迷人的魅力,而是讲话者用提高声调所换来的,并且聆听官话的人一般也都有这个悟性,知道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该长时间热烈地鼓掌,这也是官员的基本功之一。正因为官话十分枯燥难耐,所以前些年大小会议上都有打瞌睡的人,网络上对此爆料不少。近年来大力整治,他们不再敢打瞌睡了,但心里是否在打瞌睡,则在所难言。还不能不强调的是,一定层次的官话总是要部署学习领会的,但这只是“要我学”而已,离“我要学”的境界差得可能有十万八千里。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官方语言总是那么干巴巴的魅力不够,对此又有什么应对的办法呢?
其实,有关原因,笔者的上面的叙述中已经提及一些,这里再补充两点:
其一,是因为千篇一律。大家都本着循规蹈矩态度,以便不出差错。所以在中国就有了这样现象:许多报纸的前几版就完全一样,看一张报纸就等于看了所有报纸一般。讲话报告很多时候也是这样。
其二,是因为迟钝呆板。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十分丰富,焦点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但由于官方话语历来都要等上面指示精神,都要看上面的脸色,于是一级等一级,在上面没定调子之前,很多层级的下级,就只能回避不敢表态了,因而就出现严重的滞后,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反应迟钝,十分迟钝呆板。
原因虽然找到,但要解决问题真的很不容易。从理论上说,官僚队伍只要具有应有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只要真正践行群众路线,也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这只能是理论上如此,中国的实际历来复杂,远不是理论逻辑所能驱动的。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因此,笔者以为,有关中国官方语言魅力不够的问题,国人还得继续忍受,还得继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过日子,这就是现实,人总得服从现实才行。其实,这也没什么,因为即或这样,日子也照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所以对此还是安之若素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