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以要坚守三条底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围绕这条主线,2017年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大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力度;要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要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围绕主线,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
为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坚守三条底线为前提?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这个不用说,因为事关粮食安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日前在回应粮食产量结束12年连增时表示,2016年粮食总产量结束了12年连增,主要跟结构调整有关。虽然减产了,但是从大的数量概念上仍然是丰收的,不影响大局。虽说不影响大局,但粮食数量还是时刻牵动着国人的心。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每年吃饭是个大事。中央之所以特别强调粮食生产能力,也正是担心一些地方政府,借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一味追求粮食质量,而将数量弃之不顾。特别是,目前玉米等主粮库存过高,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我国主粮都是高库存,都需要加速去库存。这种错觉,会带来地方政策跑偏,认为主粮种植,只需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就可以了,而数量已经高枕无忧。中央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作为前置条件之一,足见中央政府的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也提醒地方政府,时刻不要忘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则与我国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否则,在2016年顺利完成1000万人脱贫目标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要求的“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就难以完成。特别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都离不开农民的持续增收。中央将“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作为三条底线之一,也正是担心一些地方政府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甚至带来农民增收势头逆转,最终使脱贫的农民返贫,影响脱贫目标顺利实现。
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固然跟十九大召开需要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中央提醒地方政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慎重决策,稳步推进,不能胡干、蛮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可谓振聋发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由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涉的利益方众多,对农村社会的震动很大,容易引起群体事件,因此有关方面在改革中,必须吃透中央精神,把准改革方向。一旦在方向性问题上出现偏差,一旦发生颠覆性错误,将对农村稳定带来不容低估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此作为底线之一,对地方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行为加以约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