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博:沉沉雾霾中,人和钱仍在涌向北京
今天(1月4日),北京再次陷入重度空气污染。朋友圈里,逃离北京的文章又在刷屏。
面对不见好转的空气污染,人们真的在逃离北京吗?
我整理了一下最近几年的金融、人口数据,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北京市在疏散人口,但实际上北京人口还在增长。至于资金增量,就更加显著,北京对资金的竞争力仍然是一流的。
先看一下人口。在下面表格里,我用了4项指标来追踪北京人口增长情况,它们分别是:小学招生人数、小学在校人数、幼儿园在园儿童和官方常住人口(数据来自北京市统计局):
通过小学生、幼儿园儿童数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北京从2005年到2015年人口实现了翻番。对于流动人口来说,他们来北京打拼,有条件、有能力带上孩子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实际人口增长超过100%。但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数字,只增长了41%,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根据我的研究,北京一直是中国三大“人口增长中心”的核心城市,另外两个城市是上海和深圳。其他增长比较快的城市还有苏州、东莞、廊坊、郑州、长沙、厦门、南京和杭州。广州、武汉、成都和重庆的人口增长,则远远没有大家估计的那样好。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介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过去几年北京的社会融资额。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几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1、北京每年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社会融资额”非常巨大,在2015年甚至超过了广东位居全国第一,在2013年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最差的成绩是第三。也就是说,北京不仅富可敌省,而且是富可敌经济大省。如果算人均融资额,北京是广东的5倍。
2、虽然上海号称全国金融中心,但事实上每年的社会融资额都显著低于北京,大约相当于北京的60%到70%左右。东北三省加起来,每年的融资额也都没有北京多。山东号称经济第三大省,但年年社会融资额也不如北京。
3、北京社会融资额不仅巨大,而且结构非常合理、先进。如果你仔细研究央行数据就会发现,北京的企业不怎么靠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而主要依靠债券、股市等直接融资方式。2013年到2015年,北京每年的债券融资额、非金融企业股市融资额都遥遥领先,是连续多年的双冠王。2016年情况稍微特殊,股票上融资略低于广东,但债券上仍然是第一。
北京企业的融资特点告诉我们,它们更善于资本运作,拿资金的成本更低,企业组织方式更先进。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资本市场在上海、深圳,但它们首先为北京企业服务。
4、央行统计的社会融资额,并没有包括企业拿到的风险投资。如果纳入这个数据,北京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因为中国的风险投资中心就在北京,这不仅是指北京的风投企业多,更是指拿到风投的科创企业多。
下面表格是北上广深四大城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的变动情况,也能告诉我们城市竞争的基本态势:
可以看出,在过去将近6年的时间里,“最能赚钱”的城市是深圳,吸附的资金总量暴增了193%。原因很简单:深圳是中国的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同时又是大城市里空气、交通、自然环境最好的城市,所以获得了最大的增量。
上海毕竟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各种金融要素市场汇聚,虽然社会融资额低于北京,但金融企业吸附资金的能力强,最终资金增长略快于北京,但总量仍然无法挑战北京的优势。顺便说一句,香港的资金总量跟上海相当,台北跟广州差不多。
北京资金总量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就跃居全国城市的第一位,始终压着上海。在这样庞大基数下,增长仍然这样快,的确是非同寻常的。北京事实上是中国最大的资金中心,此外还是不亚于深圳、领先上海的科创中心。
相比之下,广州的失意是无法掩饰的。顶级城市的竞争,首先在金融和高科技上展开,广州在这两个方面都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影响,所以跟北上深的资金差距在拉大。而在广州的背后,重庆、成都、杭州、天津、南京、苏州这批群狼,资金总量也已经达到或者略微超过3万亿的量级,追赶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2016年末,当我们回顾中国顶级城市的竞争格局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说,北京是一个旺财旺丁的城市。由于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即便雾霾重重,真正离开北京的人也不算多。而且,还有无数的人和钱等着加盟北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