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人:杀医事件频发是医疗产业化的恶果
如今干什么都有风险,做医生尤甚。你满腔热忱给病人看病,救死扶伤。人家看着不舒服,或者没有随叫随到,或者没有手到病除,便一拳头打过来,好了,你这个医生不经打,命就没了。
就在前天,湖南邵东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医生王俊正在给病人看病,这时一名交通事故受伤患者入院了。王医生没有立即丢下手上的病人跑步过去接诊,被病人的两个家属几拳打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死了!
这不是个例,医生被打死被杀死已经屡见不鲜了。说实话,被一拳打死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被人按着头给死了的病人披麻戴孝烧钱纸,然后被强制在脖子上挂一块牌子游街,让有点颜面有点尊严的医生生不如死。
于是,有些医院就研究防范之策,有组织练跆拳道的,有给医生发头盔的。公安也很重视,在每家医院设立治安点,派出干警常驻24小时设防,仿佛医生上班不是上班,是打仗。更有的医生早上离家上班的时候,与家人告别就像永别一般,凄凄惨惨戚戚!
何以至此?不是说礼仪之邦么?不是说白衣天使么?
有些朋友分析,有病人的问题,也有医生的问题,双方不能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于是就这样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
本老头也是医生家属,所以对这个问题特别关注。每每说到杀医事件,就交代老婆遇上那些梁山好汉,千万别讲理,赶紧点头哈腰,然后抽个空子赶紧逃命。你要是一根筋,被人杀了还不是杀了。尽管你可以救活别人,但救活不了自己。
这是玩笑话啦。当然逃跑不是办法,还是要解决何以至此的问题。
我觉得呀,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医疗产业化改革是罪魁祸首。这个改革的基本要义是对医院不给资金给政策。给啥政策呢?就是允许医院通过提高医与药两方面的收费来实现自收自支,自我发展。
这样的表述不规范,但意思是这个意思。
我们这里有家医院,八十年代的拨款是伍拾万元,几十年下来一直是这个数,雷打不动!八十年代的五十万元可以保全部医生的工资,如今的伍拾万元,养几辆救护车都不够。
不过这个改革好呀,医院发展了,高楼建起来了,高端的医疗设备置齐了,而且医生的收入也高了,明显提高。一个主要的标志是医生都买车了,人手一部。最重要的是,政府不需要掏钱。但凡不需要政府掏钱的改革都是好改革,这个是真理!
只是悲催的是,看病贵了,与老百姓的收入相比,贵得离谱。这个很自然啦,医院建高楼的钱从哪儿来,医生的收入从哪儿来?都是病人的散票凑起来的哟!这几年有医保,病人感觉好一些,早些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大有人在呵!我家领导经常嘀咕,说有些病人到医院来,一听要多少多少钱,就有绝望之色,捂着口袋回家,不治了。
一个赤裸裸的事实摆在面前,国家叫老百姓掏钱来维持并发展医疗事业。这样的改革就使得医生的职业目标由救死扶伤转向经济效益,医患关系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恶化了。
这个恶化是题中应有之义。你想呀,一方面,老百姓掏钱,心痛哟!由痛变恨,很自然的。另一方面,病人知道医生治病有利可图,而且有些医生见利忘义,很不地道,对医生的尊敬就渐渐没了。既恨你,还蔑视你,遇上梁山好汉,他怎不用拳头砸你?
我们国家的改革,有些教训。总的说,该市场化的没有市场化,不该市场化的贼市场化。比如许多垄断行业,可以放开的,可以让市场去配置资源。为什么只有两桶油?搞它几十桶不行么?为什么盐要专卖?难道我们还处在盐铁论的时代?还有电,还有交通,还有通讯,都可以放开。而另一方面,住房,教育,医疗,养老,这是民生问题,政府应当兜底,不应全面市场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据说不是人民的政权,但人家对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方面也不完全市场化,财政的大部分投入到这些民生领域。我们是人民的政权,难道还反其道而行之?
好在,如今在纠偏。上述民生问题不再提产业化了,政府在加大对这些民生领域的投入。
马克思有一个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意识形态。这个是有道理的。任何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经济因素。
医患纠纷的根源是经济问题,解决医患纠纷的钥匙还是要财政拿钱。如今搞医保,而且不断提高水平提高层次,这就是医患纠纷的解决之道。有医保在中间隔着,医院的收入医生的收入就不完全盯着病人,病人也明白医生看病不完全是为了他的钱,这样一来,医患双方回避了钱的冲突,就能建立互信,就比较好相处了。
但愿,随着改革的改革,医生会死得少一些,我家的那一位可以平平安安告老还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