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抑制资产泡沫指向房地产已经成了共识
据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会议公告指出,要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合理支出,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支持力度。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对于这段话,市场解释很多,人云亦云。但总的焦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货币政策是否转向?有分析认为,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错,如果货币政策不转向,要抑制资产泡沫几乎不可能,因为当前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完全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次会议为中央政治局会议层面上,第一次在“货币政策”部分强调“抑制资产泡沫”,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从稳增长转向抑制资产泡沫。因为,尽管2016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指出要抑制资产泡沫,但这个“抑制资产泡沫”放在“降成本”部分,而这次则与货币政策放在一起来强调。当然,也有人分析为了稳增长,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不会转向。但这种分析没有政策上的逻辑性。
二是资产泡沫是什么?在这次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同上一次那样,没有对资产泡沫有具体的指向,但实际上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指向房地产泡沫。比如正是有了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抑制资产泡沫的要求,这就有了十一国庆节前全国22多个城市突然间纷纷推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政策。但是,这些城市的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如何应该是相当不确定的。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后,尽管住房的销售会出现急剧下降,但如果房价不能够随着住房销售下降而下行,那么这只能说明住房的投机炒作者正在等待当前的这些调控政策取消。因为,在中国的住房投机炒作者的经验与幻想中,如果房地产的调控让中国的DGP增长下行,为了保证GDP的增长,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又可能取消,中国不少城市的房价又会回到上涨轨道。如果是这样,房地产泡沫要挤出根本就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何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抑制资产泡沫的原因所在。
还有,当前中国的资产泡沫为何会指向房地产泡沫?这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本身的泡沫已经是无可复加。无论是从中国的现状还是从世界历史来看都是如此。比如,考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主要有三个招标:房地产投资占GDP(本地生产总值)比重、房价收入比、租售比。
据报导,中国大陆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一直很高,2013年是14.8%,2015年为14.18%。从1960年以来,世界各国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高于6%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房地产泡沫最后都得破灭,毫无例外。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也不过是9%;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这一比例达到局部峰值6.2%。而中国当前的房地产泡沫的这个指标远高日本及美国。
还有的就是房价收入比。它是指住房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它用于判断居民住房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据现有的资料,在全球102个可统计的国家或地区中,中国为24.98,位居世界第6;美国为3.37,位居第99。而中国的深圳为67、厦门为40、上海39、北京34、三亚32等,与世界一般水平相比高得不可思议。
再就是租售比。它是住房售价与月租赁价格的比值。国际标准通常为1:100到1:200,目前国内房屋租售比排名前20的城市这一指标均高于1:300,其中第一名是深圳的1:732,第三名北京为1:625,第五名上海为1:607。从这几个数值来看,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十分巨大,也可说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到十分恐怖的状态。如果再不挤出这些房地产泡沫,让中国房地产泡沫自然破灭,其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估计这也是为何中央政治局会议一再强调抑制资产泡沫的原因所在。
既然抑制中国资产泡沫指出房地产泡沫中央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及住房投机者来说,则没有这个感觉,同样认为中国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没有房地产市场没有泡沫。房价上涨主要是供求关系所导致。也就是说,如果是这样,既然9月底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之后,一些城市的住房销售已经急剧下降,但房价上涨的预期并容易逆转。只要楼市房价上涨的预期没有逆转,这些城市的房价就不会下行,房地产泡沫也不容易挤出,抑制资产泡沫有可能成为一句口号。
因此,对于当前以房地产投机炒作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来说,要抑制资产泡沫就得改变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要做到这点,仅是地方政府的限购限贷政策是不够的,货币政策是最为重要的经济杠杆。我想这就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抑制资产泡沫与货币政策放在一起阐述的重要性所在。既然中央政府已经下了决定要抑制资产泡沫,所动用的当然是货币政策工具,地方政府及住房投机炒作者再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当前货币政策没有转向,中国的房价不会下跌而能抑制资产泡沫估计也是一厢情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