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互联网服务为何不做“免费午餐”了?
上月中旬,支付宝“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继微信之后,支付宝宣布,从10月12日起,支付宝将对个人用户的提现行为收取0.1%的服务费,最低0.1元,这意味着用户每次提现,最少支付0.1元给支付宝或微信。
与微信支付类似,支付宝也提供了一定的免费提现额度——累积总共2万元,这也远高于微信支付的1000元提现额度。同时,支付宝方面还宣布,可以用蚂蚁积分兑换更高的免费提现额度。
资料显示,支付宝提现仅涉及“提现到本人银行卡”和“转账到他人银行卡”这两个功能,超出免费额度的部分都会按照提现金额的0.1%收取服务费。
对此,专家建议大家,银行为了获得新客源,现在许多手机银行完全免费的转账有很多,使用起来也方便、安全。同时,从第三方支付平台看,当下汇付天下、百度钱包都不收费,消费者可以选择这些平台进行转账或提现业务。
不过,笔者认为,除了另僻转账、支付方法之外,用惯了支付宝的老用户还是有办法尽可能规避邀纳手续费的,而且办法和途径还很多。
其一,若有大量资金要转账到他人支付宝账户,可以直接转账到对方支付宝余额账户,而非银行卡账户。对方则可以使用支付宝账户的余额消费或者自行承担提现手续费。
此外,还可以开通“亲密付”。如果需要“转帐到他人银行卡”,可以考虑为亲友开通亲密付,为他们的购物买单。这样也可以省掉直接转账所产生的额度。
其二,用户可以把支付宝余额里的钱买余额宝、买定期理财、买基金、买保险等,这样可获得更多的收益,而赚取的收益足够支付再转出时的手续费了。
现在很多人在问,把钱都转到余额宝,就能免费提现了吗?之前余额宝资金转出,包括转出到本人银行卡和转出到支付宝余额都将免费。但是从昨天起(10月12日),用户从支付宝余额新转入余额宝的资金,转出时只能转到支付宝的余额,不能直接转到银行卡,若想提现到银行卡同样需要收取0.1%的服务费。
其三,直接消费掉,目前,支付宝已经覆盖多种场景的消费支付。不仅是网上购物,现在超市、便利店、百货、餐饮、医院、酒店、打车等到处都能用支付宝付款。此外,用户利用支付宝发红包、充值话费、淘宝等线上购物、交水电燃气费、缴纳交通罚款、在合作医院挂号缴费等全部不受影响。
其四,利用蚂蚁积分提升额度。支付宝除了每人2万元的固定额度外,还有提升额度的方式,使用蚂蚁积分可以1:1的比例兑换更多免费提现额度。获取蚂蚁积分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购买蚂蚁金服产品,比如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等。
实际上,半年之前,当微信宣布提现要收费时,支付宝当即宣布:“一直以来,用户通过支付宝提现,不管是pc端还是手机上,均为免费。支付宝内发生的每一笔转账和提现交易,银行都会向支付宝收取交易手续费,这部分费用由支付宝承担,用户无需支付额外费用。”
而就在过了半年多,支付宝和微信都相继开始对提现、转账进行收费。再加上在线音乐和视频逐步也开始付费使用。很多沉缅于“免费大餐”中的网友都在发问,互联网服务为何不做“免费午餐”了。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很多互联网免费平台都在亏损经营,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持续。根据微信和支付宝方面的说法,取消免费转账是基于“为优化服务资源配置”考虑。
实际上,如今所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用户支付的每一笔转账交易,无论金额大小都要向银行缴纳手续费,而这笔开支一直由第三方平台为用户垫付,这无疑是增加了运营成本。所以,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占领市场足够份额后,逐步开始收费乃是大趋势。
再者,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都想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金融圈,希望留住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用户。试想,如果支付宝的生态圈越做越大时,即:只要把钱转入支付宝就可以在其生态圈子里开展生产、消费、娱乐、休闲、投资等等人们需要的一切支付结算消费活动时,支付宝将会成为网络王国的央行。
如果目标一旦达成,支付宝将拥有电子货币的发行权、掌控权。这是一个“金融垄断“的未来。所以,通过收取手续费的手段,尽可能将大量资金和用户留存在这个生态金融圈内无疑是很重要的。
笔者认为,国内一些垄断企业(如电信、石油等)之所以敢于随便提高服务价格,其实还是垄断市场之后有了底气。而在第三方支付市场被支付宝、微信支付相对垄断的情况下,接下来它们可能会借助垄断地位,不断开拓新的收费项目,让客户所需要支付费用的项地多目越来越多。
最后,无论是免费打车软件,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果长期处于不赚钱的状态,那烧的是大股东的钱,很多投资互联网平台的大股东为了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忍受平台不赚钱,但是大股东投资下去最终还是要看到回报的,如果没有回报,长期要贴钱下去,那肯定没人愿意再继续下去的。所以互联网服务“免费午餐”的时代本身也不会持续太久。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先后宣布开始提现收费,笔者总结了几种规避付费的方法与大家共享。但鉴于互联网平台生存的需求、大股东投资收益最大化,以及形成自己的生态圈,不仅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逐步开始收费已不可避免,整个互联网服务的“免费午餐”也终将结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