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欧佩克减产保价不会带来油市春天
上月月底(9月28日),阿尔及利亚欧佩克(OPEC)会议同意减产--承诺要将日产量减至3250万桶到3300万桶之间。这是国际油市的重磅消息,其后原油价格开始攀升,布伦特基准原油每桶跃升至每桶50美元左右。随后,沙特与伊朗两大产油国虽然在减产方面尚有龃龉,油价存在波动,但减产共识已经笃定。10月10日,俄罗斯、委内瑞拉和沙特阿拉伯等国举行的第23届世界能源大会上表示,支持欧佩克减少石油生产以提高油价。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随即应声上涨3.1%,达到53.54美元,为过去一年最高。
油价开始走出两年多的颓势,开始进入新的涨周期了吗?后市表现还有待观察。肯定的是,市场要重回当年的高油价时代,似乎很难。毕竟,时代变了,市场周期也在调整。产油国靠原油坐吃山空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市场犹记,杭州G20峰会期间,沙特与俄罗斯两大产油国不太明确的减产共识,也曾一度推升油价。但后市动力不足,油价依然在40美元上下徘徊。本次减产共识,确实非同寻常。
一是欧佩克内部两大产油国沙特和伊朗达成减产协议,这说明欧佩克在用一个声音讲话。更意味着,伊朗解除禁运后以低价石油抢占市场,已经达到目的,未来低油价也不符合伊朗的利益。二是沙伊两大产油国,在欧佩克内部具有强势地位,两国弥合地缘政治和宗教冲突滋扰,在市场上发出共同声音,凸显欧佩克达成利益一致。三是欧佩克内部继续内讧,造成所有成员国财政危机,甚至引发政治危机。沙特因油而富也因油而陷入市场尴尬,这个国家已经没有更多本钱,和欧佩克成员及其他产油国进行多败俱伤的价格战。
在清洁能源成为全球共识之时,《巴黎气候协议》将进入实施阶段。传统的能源市场体系必然发生逆转,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供应不可持续,产油国面临着产业转型、市场升级的拐点考验。其实,两年多的石油市场战,既是产油国的“内战”厮杀,也是和美国页岩油技术的市场搏杀。结果是,传统产油国,没有一个是胜者--从沙特到俄罗斯,从委内瑞拉到巴西,经济增长低迷,财政收入锐减,货币大幅贬值,经济糟糕并引发政治危机。
解除禁运后的伊朗算是异数,但也是在长期不能出口石油后的饥不择食,低迷的价格对该国也不可持续。美国页岩油井,虽然关闭了不少,但对该国新技术并无多少影响。而且,美国也给其他产油国来了最痛一击,美国也开始向全球市场出口石油。
油价暴跌,多败俱伤,石油价格战难以继续。但欧佩克和其他产油国之间,都不愿意败下阵来,减产有计划无协议,使原油市场变得更加危急。沙特与俄罗斯,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代表,杭州G20峰会时有意达成减产的意向,凸显产油国无法继续石油价格战。此番沙特和伊朗两国承诺减产,凸显产油国在市场倒逼之下不得不抱团取暖。
产油国的减产共识能否维持油价持续上涨还是未知数。本周期的全球油价暴跌,除了新技术应用所致的市场过剩,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即全球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包括原油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均处于低迷状态。美国在平庸复苏中演绎着加息预期空耗的游戏,日本和欧洲还在执行效果并不明显的货币和财政双宽松政策,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依然是进行时,其他新兴市场则在艰难的复苏路径上踯躅而行...加之全球反恐形势的恶化,全球油市面临着消化不良的大势。
在此情势下,产油国去库存去产能,只是治标之举,要解决全球油市的颓势,还需全球市场迎来新的景气周期。然而,全球经济复苏动力还不强劲。全球油市的春天还未真正到来。
即使全球经济迎来复苏周期,全球油价也不可能再现以往“黄金时代”。毕竟,清洁能源应用成为全球共识,原油消费也许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将不是主流的消费方式。
原油市场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掺杂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本次原油价格战,就有多重阴谋论--产油国集体对付美国页岩油,美国和沙特联合倒逼沙特和委内瑞拉等等。由于美俄冲突及美国与沙特的特殊关系,阴谋论也并非空穴来风。地缘政治因素的滋扰,加剧了全球油市的复杂性,也使产油国之间的减产协议充满了不确定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