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 发表于 2016-10-23 23:33:43

钱皮:楼市局势不过是货币经济的路演

  楼市隐藏着巨大的金融危机,这个话题已经被广为讨论。零八年由美国的楼市次贷危机开始,雷曼兄弟轰然倒下,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至今美联储和欧洲日本银行为拯救危机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还处于踟躇犹豫的返程之中。

  楼市危局的实质是货币危机,是货币金融危机以资本承载密集的楼市为道具的外溢和表达。

  在对楼价疯长进行讨伐的过程中,有一种观点非常突显,那就是房屋是用来居住使用的,不是用来投机炒作的。而不时就会祭出的调控限购大棒,也都是打向炒楼而不是购房自住的,炒房团变成了过街老鼠,说明管理层也是认定同房屋是用来居住这个观点的。

  然而,房屋只是用来居住的这个道理自古就没有成立过。而且自货币经济建立伊始,逐步成为统治民众生活的货币本身,就从来都没有遵循这个逻辑。国人历来一旦发达,首先想到的就是衣锦还乡置地买院。拮据的民众似乎有理由要求政府剥夺房屋的金融属性,但道理不能一边说,他们忘却或疏忽或有所不知的是他们用于换取房屋的钞票同房产一样,从来都没有安分守己各司其职,而主要是被用作套利的工具了。

  按照房屋是用于居住的逻辑,粮食应该是用来食用的,货币应该是用于交易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不仅房屋自古就被赋予金融特性,粮食也一直是粮商套利的的道具,据说中国某著名房地产大佬就是靠倒卖粮食起家的,那时尚有很多国人食不果腹呢。货币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更多的被用于炒卖炒买,各国各大银行包括央行,都在做货币本身的生意,而不是在为货币购物过程提供欠条担保性质的货币。

  通过货币及其衍生品之间令人眼花缭乱的倒腾,最终实现了控制着货币当局的执政当局对民众权益的彻底掌控,包括民众的人身权益。这条途径对应于“实业强国”“科技强国”等治国策略被称之为“金融强国”之路。美国是走金融强国之路的典范,华尔街名震天下,金融业也一直是美国最好的行业,雄霸全球,其它各国都羡慕有加并亦步亦趋加紧追赶。

  交易一定是在不同商品之间才有必要并能够展开。所以“世元”被讨论很久也没有能够问世,就是因为统一的货币会使炒汇彻底终结。实际上,世元一直都存在,就是贵金属金银,全球通用,但世界各国的货币当局还是要发行各自的货币而不是使用金银。现在的SDR也算是准世元吧,但五花八门的货币自然执着地存在着,连货币通胀到崩盘的国家也是能撑就撑而不愿放弃货币发行使用金银。不愿统一使用金银的原因是这样做炒汇的道具没有了,货币敛财金融强国的路就被彻底堵死了,而全球依靠货币金融这条路生存的人太多太多了,已经是TOOBIGTOFALL了。

  再进一步,货币从其原本的信用符号、欠条性质、支付手段,变成商品本身,这个异化过程的发生是根本动因,是经济现象自身的本质造成的,和经济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同出一源。

  这要说回一个早就提出来的对于经济现象本质的认知,即经济本身就是泡沫(《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经济一词,既不是指人类产品的制造,也不是指这些产品的消费,而是指与两者相关、联系两者之间的环节,即“交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并且消费,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生存方式,而我们并不会用“经济”一词加以描述和表达之,因为在生产与消费缺中间缺少交易环节。

  交易之所以会存在且有必要存在,经济学家一直也不明就里。亚当斯密的解释就是这是人类天性,但在学术上,这种程度的注解实在是支差应付。

  其实,我们只要简单地思考一下,为何猴子摘下一个桃子可以直接吃掉?如果不喜欢就扔掉它再摘一个喜欢的,而不是拿去与同伴交换?还有自给自足的部落和山里农户,产品都是自己直接消费。原因很简单——所有权!他(它)们对产品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包括消费权。

  而今,作为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不是属于生产者,而生产者本身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消费而生产,而自己的消费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他人那里。每个人想要使用某种东西,必须拿自己拥有但自己不需要的某种所有权如何同样状况的对方去交换。显然,所有权的分隔与差异,才使得交易变成现实。所以,交易不是什么人类天性,在公有部落里和自给自足的家庭里没有交易,交易只是在私有权制确立之后私有者实现私权的一个方法。

  交易,不是对方随便给一点就把自己的东西倾其所有给对方拿去,就有个如何交易即按照什么比例进行交易的问题,“交易者最关心的是按什么样的比例进行交易”(《资本论》语)。交易双方会就这个比例根据各自的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要求,最终达成一致共识而成交,这就是“讨价还价”,也告诉我们,“价(格)就是两物交易的比例”。

  好了,现在你知道了,价格是交易的数量比值,多少钱兑比一平方米,比值就是所谓的楼价——每平方米多少钱。再特别强调性地说一遍,每平方米多少元钱,这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楼房“价格”概念,是购房交易的“交易比”,“比值”涉及到两个量,而不是一个量,所以,“房价”是商业用语,经济学中不应有某种商品的价格这种说法。

  交易行为就是商业行为。但把商业中的价格概念直接搬到经济学里来,严重误导了经济学的发展,直至经济学走上了一条不归之歧途。

  在讨论楼市泡沫之时,大家都在谈论楼房造得太多了,库存如何严重,几代人都消耗不掉等等,然而如此多的楼房为何能逆“物以稀为贵”的逻辑而价格持续猛涨呢?

  我们再看回刚刚说过的经济学的价格概念——两种商品交易的比例。有点初中数学常识的人都能够理解,作为一个由分子分母构成的比值,如果在分母增加的时候比值还能够保持增加,那一定是分子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着。

  也就是说,钱:房,元/㎡,这个比值能够在房子增多的时候还在增加,显然是钱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增加着。

  这是否意味着房价增加是由于货币太多这个说法正确性得到了经济学的证明?

  非也。这里有一个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的问题。商品是一个体系,资本主义就是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资本论》用语),不是只有房屋这一种商品,所以有一个货币的流向问题。钱多了,整个商品体系必然是通胀,但不是说所有商品同步上涨,如果同步上涨了就等于不长,比如你的工资和物价都同步翻一倍,等于没有变化。考虑房价,就要看流向房屋市场的货币量的变化,而不是看总货币量的变化。国家发行的M2是一直在快速增长,但也没有指定哪一张货币是向房地产业定向发行,是货币进入经济体之后民众自己决定将至用于购买房屋的。如果国民的投资与消费倾向是偏好于房地产,即便是国家停止发行货币,现有的存量货币也会被持有人用于房地产。

  但中国财政及货币当局也的确主动推助着房地产市场的走高,这就是从欧美老师那里学来的寅吃卯粮借贷消费的招数,学界称之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就是“需求决定供给”,到本质还是萨伊定律的“供给决定需求”。凯恩斯主义通过借贷,让民众作为有效供给的的支付能力虚假的地增加起来,在这样虚假的支付能力支撑之下,民众就有了更多的、能够实兑现的需求。房贷政策出台住房公积金体系的建立则直接指定了民众手中货币的用途。于是房价就直上云霄了。

  但依然不能将板子都打到政府身上,民众自己才是更重要的根源。政府发行越来越多的货币,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人人都想自己的存款越来越多,人人都说缺啥也不能缺钱,不发行更多的货币怎么能够实现民众的愿望?难道货币真的会从花盆里被挖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批评货币发行过多的人有没有一个站出来说自己的钱够太多了?

  而且现在和以后,都不要指望减少人民币的发行,RMB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不仅仅要满足国人对其需求,还要不断满足外国人民对其巨大的需求,这才是一个世界货币的应负责任。

  人们的欲望加上所有权分隔所形成的私有制,就造就了以商品交易为内容的人类行为现象——经济。仅此,经济并不注定会走向崩溃,导致经济走向崩溃的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以及满足自身欲望的能力的巨大差异性。人类本身为了生存繁衍的必要需求是有限的,而且本能也可以满足它。但和其它生物有所不同的是,人类还有超出必要需求之上的非必要需求,所谓欲壑难填指的就是这种需求。

  处于经济体系当中,每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更多的欲望,都在从事着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数量远超自身需求的商品的生产,这个过程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生产过剩”。建筑工人并不拥有所建房屋的所有权,建成的房屋也早就超出了拥有所有权的开发商自己的居住需求数量。

  那种自由的市场可以自动平衡供求的论述是一个不值一驳的观点。它是默认或假定供给者行为是以满足需求者需求为动机的,但实际不是。经济社会里的供给者从来都是以获利为目标而生产的,而非为了民众需求。产品只是获利道具,只要能够获利,生产者完全会抛开需求者的需求,包括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坑骗消费者。

  市场自行稳定的观念是建立在供给者对市场需求具有垄断权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事实是,由于可以自由地竞争供货资格,任何一个需求,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生产者都想垄断这个需求,从而为这个一定量的需求投资一个供给量,结果就是多倍的产能对应于一个特定有限的需求。

  所以,不必再论中国房子是否太多,任何一个把住房当作商品的市场经济体里,相对于居住需求来说,住房一定都是过剩了。不是住房如此,所有作为商品的产品都如此。如果某商品不是过剩,那一定是加入了非市场的因素于其中。自由的市场,是为了处理私有的盈余而产生,又制造出更加严重的剩余。这还只是在需求稳定的前提下的结局,如果考虑到需求快速不断的变化,很多过剩产能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已经胎死腹中了。

  正反馈机制造就无法挽回的矛盾激化,最终以经济危机的形式加以解决。经济危机就是用容忍亏损的方式一次性出清所有的过剩。

  如果你是自己给自己建房子,建造几间几层多大面积规模你一定会有所计划,不会超计划建造,因为你不愿意为无用多余的工作费时费力。我们没有听说自建房屋的农民在建房之后后悔说“建的太大太多了”,这里没有产品过剩问题,因为生产和消费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人独断。也就是说,权利统一和垄断有效地避免了过剩产生。如果过剩也算是一种浪费和低效率的话,我们应该知道,自由竞争的经济是高效率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避免经济危机宿命的努力也一直都有,但至今尚未有成功。可以指定首先进入供给者角色的人垄断供给,不允许后来者投入超出需求的更多产能,但这不符合被默认尊崇的自由精神。后来者会说前者垄断利润是不公平的,指责前者因为垄断而慢待消费者需求,批评前者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指责其无权占着茅坑不拉屎。等等,以此来谋求分得一杯羹的权力。

  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人提出,即消灭私有制,回归原始共产主义,但其社会实践也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还有共产信念的坚守者,但短期乃至近期看到成功的希望依然渺茫。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不是能不能做到怎样,而是要不要这样做。共产主义者可能善良地高估了人们的天性。人类的个体或许并不追求共富共荣,反而是追求个体自身超出群体的荣华富贵。人类是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这种意识让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也让人类个体追求自我而刻意有别于其他个体,而并不一定是追求共同的东西。这或许是共产主义实践屡屡受挫的根本原因所在。建立在私有制度之上的自由经济社会,虽说有种种缺点和危机宿命,但却更加迎合了人们自由自我的天性。

  自由自我意味着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而冒险就具有赌和博的成分,所以赌性也算是基于自由自我的人的类天性。赌徒都知道赌博会有输赢,但还是神使鬼差义无反顾地走进赌局,有输赢才叫赌,为了赢才叫博。市场经济模式之所以能够屡败屡战的存续,或许就在于它具有的赌场特性,而这恰恰迎合了人们嗜赌的性格和心理需求。或许经济危机并不可怕,赌的就是竞争中刺激,搏的就是危机中倒下去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的运气。

  让人们都追求共同废弃已有的私有经济体系是希望渺茫。第一,输者一心翻盘,积习难改。戒赌和戒毒一样困难,每次都输赌徒还是会再次踏入赌场;买彩票不中下一期还是会再买一张。第二,赢者得意于自己运气好,既得利益阶层不答应。汇市和股市(公开发行的股票其实也是一种准货币)常听到的操作指导与忠告是如何“止损”,而少有提出如何“止盈”的。前者多是穷人后者多是富人,所以,关闭市场经济这个超级赌场只是少数人的理想而并非多数人的意愿,实现难度可想而知。

  退一步说,即便是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数人都同意公有体制,但却难以保证让周边邻邦也认同此观念,此时,除非与邻邦禁绝来往,就像各自在相距遥远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星球上,否则最终还是会走进赌场。所以,共产理念想在某个局域试点突破的战术取得成功的可能也非常渺茫。

  反过来,唱空竞争对手的做法也是徒劳无功的,危机不会注定爆发在某一点而是具有传染性,对手此次输了,不见得下一局他还输。久赌必输,下一次的输家很可能就是你这个老赌棍。

  话说到此,读帖客爷您是继续讨论楼房有无泡沫经济危机何时爆发?还是考虑是否在泡沫破裂危机爆发之前也进场玩一把?毕竟击鼓传花不一定就落在你的手里呀!怎么样?

  至此,或许你应该考虑的不是市场经济是不是赌场了,而是这个赌场是否一个规则公平的市场?有没有老千活跃其中?规则是赌场老板制定的,这些赌场老板往往是上次赌局的赢家,规矩多是他们制定的,他是不是依然兼具着赌徒身份?还是真的做到了“国不与民争利”?

  或许那些赌场老板们应该规劝赌徒们适可而止,不要从小赌玩成豪赌,防止出现一贫如洗的悲剧。但没有豪赌包间的赌场都是小赌场,小赌场老板也赚不到大钱。各国政府都在探讨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得不好都不好意思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发展”一词和适可而止小赌怡情的思想似乎并不一致,至少只懂点汉语的我是这样理解“发展”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钱皮:楼市局势不过是货币经济的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