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草:‘三生万物’的道+因果论(常道)
本帖最后由 苏小草sxc 于 2019-10-24 19:28 编辑苏小草:‘三生万物’的道+因果论(常道)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三十八章》)
分析:这一章是论述失道后伦理行为的逻辑推理过程以及产生的严重后果,失道必然破坏逻辑的同一律,破坏逻辑的同一律,伦理行为必然走向二元逻辑悖论,那么,‘至善’与‘至恶’互生互存,绝对的自由与绝对的不自由互生互存,绝对的仁义与绝对的不仁不义互生互存,绝对的忠信与绝对的不忠不信互生互存。失道后的伦理行为必然出现两个相互悖反的极端而沦陷入二元逻辑悖论,并造成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无法收拾。
解读:道者,平等精神;德者,自由精神;华者,虚华、浮华,引申:虚荣浮华;实者,实体、实在,引申:实实在在;厚者,厚重、质朴;薄者,轻薄、稀薄,引申:轻佻浮夸。(失道后),上等的德是绝对的不自由,所以有人把它视作是有德;下等的德是绝对的自由,所以有人把它视作是无德。上等的德‘无为’出于绝对的不自由而任人摆布,下等的德‘无为’出于绝对的自由而胡作非为。上等的仁行使绝对的仁权而无能为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亲亲相隐、官官相护,狼狈为奸),上等的义履行绝对的义责而顾此失彼(‘打土豪,分田地’,互害互虐而无以为继)。上等的礼要求绝对的忠信而无法得到回应(绝对的不忠不信),实则不屑一顾地推攘着手臂拒绝之。
所以说啊,失去了道(平等精神)而后要求德(绝对的自由),失去了的德而后要求仁(绝对的仁权),失去了仁而后要求义(绝对的义责),失去了义而后要求礼(绝对的忠信而为尊卑等级)。所谓的‘礼’,它是忠信轻佻浮夸(绝对的忠信生成绝对的不忠不信)而祸乱天下的根源啊!前面的错误认知是道(平等精神)的虚荣浮华而愚顽蒙昧造成的,所以说啊,大丈夫选择走在厚重而质朴的大道上而不选择走在轻佻浮夸的歪门邪道上,选择取用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不选择取用虚荣浮华‘礼道’,即坚守平等自由的道德观而非坚守等级伦理的道德观,践行博爱伦理-契约交易的伦理经而非践行尊卑贵贱-权力支配或寻租的伦理经。所以说舍弃‘礼道’取用‘道理’。
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解读:器者,气量、才气;三归者,收支积蓄钱财的府库;摄者,摄理、兼职;塞门者,萧墙、照壁;坫者,放置酒杯等器皿的土制台几。孔丘说:‘管仲的气量很小啊!’有人问:‘管仲的日常生活俭朴吗?’孔丘回答:‘管仲家有收支积蓄钱财的府库,他的下属官员都是各司其职而不兼职处理各种事务,哪里谈得上日常生活俭朴呢?’又问:‘既然如此,管仲知礼吗?’孔丘又回答:‘国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家的门前也立有照壁。国君宴请贵宾在殿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等器皿的土制台几,管仲在家招待客人也设有这种台几,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评论:孔丘的人格和行为特征,其一,妒贤嫉能、猥琐卑贱;其二,私域和公域不分,公域干预私域;其三,崇尚砖权,反对分权负责;其四,尊卑等级观念支配一切,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3、古代臣民社会的道德价值伦理是君王完美无缺、奴才代君受过和愚民高呼万岁。由于主子是制造罪恶的决策者,奴才是制造罪恶的执行者,主子是奴才颂圣造神包装出来的,为了不泄露这种统治秘密以维护君主臣民体制,奴才如果拒绝领受代君受过是不忠不孝的恶劣行为;如果主动领受代君受过,君王也会给奴才一定的名分而不大加鞭挞。所以,古代臣民社会的君臣关系很复杂。
4、我认为,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意识人人具有,只不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有人需要而有人不需要罢了。比如,在奴隶制社会形态中,奴隶主需要保护私有财产权而奴隶不需要。奴隶本身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摆脱奴隶地位之前不需要保护私有财产权。越是奴隶制社会形态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意识越低,这是奴隶意识决定的。这就是某些国家保护私有财产权意识低的原因。
5、尊卑等级而为礼,‘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然而,克己复礼(尊卑等级)为仁乎?克己复礼(尊卑等级)者,爱人乎?礼(尊卑等级)之用能够做到和睦相处乎?实则‘克己复礼为不仁’、‘克己复礼(尊卑等级)者,不爱人’、‘礼(尊卑等级)之用,乱之首’。根本性错误出在‘克己复礼为仁’和‘礼之用,和为贵’这两句话上,这是儒家伦理无法修正的原逻辑错误。
6、基督教是客观唯心主义,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老聃的道家是客观唯心主义。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上帝+因果论;佛教:因果轮回论(二元逻辑悖论);老聃的道家:‘三生万物’的道+因果论(常道)。
2019/10/2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