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均:谍影重重,中国到底抓了多少美国间谍?
日前美国司法部突然宣布起诉5名中国军官,指责他们为网络间谍,窃取了美国商业机密为中国国营公司服务。此事在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都激起了巨大反响。我曾经研究中美情报机构长达十年之久,一开始并没有太介意,毕竟美国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每年都会释放出一两起“中国间谍”的乌龙案,我都听习惯了。等到不少网友来问我,希望我给点“专业的评价”时,我才注意这次起诉中国军官的不同寻常之处——这好象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官员提起诉讼,并发出了“通缉令”。且不评价事实如何,仅就美国的这种做法,已颇为奇特了,按照他们这样做的思路与逻辑,中方完全可以根据去年这个时候美国国安局叛逃雇员斯诺登向世界透露的机密(美国国安局通过网络长期监控中国大学与政府机构,窃取机密等)而对美国国安局、中情局的头头们发出“红色通缉令”。回想起来,中国当时可是相当低调,给足了美国面子,甚至逼得斯诺登在自由的香港无立足之处,不得不逃到了俄国。
美国的理论依据可能是“网络无国界”,任何人在网络当黑客,越境窃取情报,都违反了美国的法律。这对研究情报学的学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要知道,美苏冷战激烈到几乎每年都抓捕对方好几位重量级间谍时,也从没对对方国家的官员发出通缉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方对美国的这一做法感到极其意外与震惊,也就不意外了。对于这件事,我暂时不评价,大家听咱外交部与国防部的,你懂的!
在多位来信向我征询“专业意见”的网友中,有两位的问题很有意思,他们质问,为什么过去多年,美国动不动就宣布抓了什么中国的“间谍”,可中国却很少抓到美国间谍?是美国人不对中国开展情报工作,还是我们的反间机构太无能?为什么俄国也能抓到美国间谍,我们就抓不到?是不是抓到了,碍于中美关系,识大体,不公布呢?
这些读者显然没有阅读过我那三本既是国际斗争与间谍知识的启蒙读物,又是中国唯一一套现实版惊险情报小说的“致命系列三部曲”。我这里简单讲几点美国如何对华展开情报工作,以及中国人应该注意的事项。
人力情报:官员海外亲属成为新目标
传统的“人力情报”工作很简单也很刺激:打进来,拉出去。打进来,就是情报机构安排自己的人进入中国党政军与机密机构工作。“拉出去”就是通过情报经营人员或者代理人对在中国党政军与机密部门工作的人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惠),把他们发展成自己的“资产”(asset)。
严格上说,“打进来”对中国这种社会形态并不容易,“拉出去”,或者拉出去后再“打进来”,就容易多了。过去已经公开或者没有公开但无人不知的大案子,例如国安部的高级领导人俞XX ,国防部美大司的XXX,都是在同美国交往中(或访美时)被人家做了工作,回来后就为美国情报机构工作多年,对中国造成巨大损失,事发后他们又都能成功逃到美国。
遗憾的是,这些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美国间谍案”,往往因为牵涉一些国家机密,或者当时领导人有所顾及而遮遮掩掩,对中国民众“保密”,错过了对接密人士、国家干部与普通群众的一次教育机会。
美国对中国的人力情报并不少,但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显著特点。由于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的相对封闭性,使得纯种的美国人(真正的情报首长与大家很多是“纯种”人)很难渗透进来,于是,深入地收集情报往往是通过中国人、华人和台湾华人来做。所以,当美国宣称抓住了中国的华人间谍时,我们抓住的美国间谍也往往是“华人”。这就要求我们各位警惕了,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介入到相对肮脏的情报秘密战中去。否则,多年后,你就沦落到老杨头这种德性啦,你懂的!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体:随着大量官员家属与子女移民、留学海外,一种典型的“人力情报”开始增多,就是海外情报机关以帮助、交往甚至胁迫的方式(例如威胁暴露中国官员在海外的资产)使得官员家属甚至官员本人不得不提供“有关消息”甚至国家机密。对这些人,我想说的是,西方是一个法治国家,原则上讲,你不用担心他们情报机构对你的威胁,顶回去一般不会有问题。再说,贪污腐败总比出卖国家机密要轻得多,千万不要一错再错。
值得引起国家相关部门注意的是:一些经济犯罪份子担心所在国家遣返,往往都做了“出卖国家秘密”的准备——西方国家往往会更愿意配合中国调查“经济犯罪份子”,而一旦“出卖国家机密”就被政治化了,没有几个西方国家会配合中国。所以,反贪部门与国安部门应该有默契,互相配合工作,如果不能一抓一个准,至少不要把贪污犯逼成了叛国者。
技术情报:防不胜防,中国不是美国的对手!
与人力情报相对的就是“技术情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窃听、监控、骇客等等)获得的情报。人力情报风险太大,从小的说“间谍”被抓,人财两空,从大的方面说,分分钟影响国家间之关系。所以,人力情报这些年已经大大减少,与此相应的技术情报,几乎没有风险,也毫无惊险之处,却铺天盖地而来。
美国先天具有高科技的优势,互联网就是人家发明的,原则上说,他们多年前已经可以纵横捭阖,进入中国连上网络的所有政府机构的资料库(所以,就我所知道,情报界对与斯诺登迄今为止透露的那些事,一点也不觉得新鲜),只不过,美国懂中文的人太少,而他们又对懂得中文的华人不太放心。
如果说抵制美国的“人力情报”渗透可以靠保密教育与加强防范意识,对人家的“技术情报”你就只能硬碰硬,靠过硬的技术了。当然,防范意识也是必须的,我今天讲一件憋在心里好几年的一个亲身经历给大家听……
多年前我住在广州东山口附近,去最近的中国移动营业厅(达道路广州军区对面)办理业务,这时进来几位军官,带头的是一位上校,他们很有礼貌的排队,等到我旁边一位营业员叫到他们时,他们走过来。上校两张名单放在桌子上,说是要把这些人的电话绑在一个群里(好象是一个电话群什么的,互相打时不用交费那种),我扫了一眼,赫然发现名单大标题竟然是:广州军区XXX演习指挥官员名单与联系方式!——当时南海紧张,广州军区与南海舰队正在同时举行代号为XXX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张纸上是指挥官名字、头衔和“中国移动”的电话号码!
当时看得我目瞪口呆,几乎搞不清身在何处了!且不说你该不该使用这种民用电话作为演习时交联的工具,即便(我相信)他们不会用“中国移动”手机通话谈演习机密,甚至不排除他们对这种中国移动手机作了保密处理,但这种列出了演习代号与指挥官名字的一目了然的名单,能够拿到普通营业厅,给随便遇到的一位营业员“办理”?且根本不顾及旁边的我和其它顾客?
其实,只要记住其中一个电话号码,再在中国移动中找到一个刚刚入职的实习生就可以搞清楚这个“群”中所有那些电话号码了,然后使用最原始的技术,就可以定位演习时这些指挥官的位置,甚至他们之间的通话……他们一定认定了那个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XXX 演习其实并不重要(我可是在所有的国际媒体上都看到了这个代号的演习),美国人根本不会关心,所以才会如此掉以轻心!我足足有两天很不舒服,后来之所以没有说出来,是朋友劝我不要害那几位年轻有前途的军官,那几位军官确实不错,但这保密意识。
技术情报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想一想多年前传出的中国购买的波音飞机被美国装了窃听器一事,连这么明目张胆的事美国都敢做,还有什么不能做?当然,美国情报机构做这些事确实有自己的原则,例如一般是以国家安全与反恐为目的,基本上不会为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服务,不护介入商业机密,也会对以国家情报力量为商业服务深感不安。这和美国强调自由经济竞争、重视知识产权有关。当然,政治情报与国家安全不在此列。
公开情报:不知不觉中,你我都是主角
除了“人力情报”与“技术情报”外,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公开情报”——所谓公开情报就是从公开资料,通过公开合法的交往、交流中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与情报。就我的观察,对美国政策决策的影响,“公开情报”的作用已渐渐超过“人力情报”。通过公开途径获得的大量资料,经过情报分析专家或者“智库”的综合与整理,形成了相当有有份量的“情报”。
“公开情报”的主要来源是报纸杂志与互联网,以及政府官员、知识界与民间的交往。美国有大大小小一千五百多个“智库”,其中相当一部分收集与整理公开情报的能力超强。目前中国特色的民间智库才刚刚起步,由于受到诸多局限性,很多投入上亿的智库,实际对情报的处理与分析能力甚至比不上老杨头一个人的作用大,嘿嘿,改天不排除给他们开开课。
前几年出现的“维基解密”就很好的说明了美国政府参与的“公开情报”收集——美国驻华大使馆与领事馆官员通过同中国官员、知识分子、意见领袖与商人等知名人士的“私下”交往,喝茶、吃饭、联欢等等,获得了不少信息,通过一定的对照分析,整理成文字以加密电报的方式发回华盛顿,相关机构选取有价值的内容上报白宫,作为对话决策之依据,这就是典型的“公开情报”。——想一下,如果使馆报回去的“情报”不是通过公开途径获得,而是靠“人力情报”搞到的,那么密电曝光,间谍也就可能人头落地了。
我也曾经和外国大使馆重量级的政治参赞喝过一次茶,但我开门见山地说,鉴于我曾经在中国政府工作过,我不会讨论某些领域的任何问题,而且,我今天和你们的所有谈话内容都不保密,都有可能出现在我的博文里。我相信不管是哪个级别的(情报)官员,听了我这话,心中就都有数了,不会问一些不该问的问题。后来我发现“维基解密”还是被X 国使馆列为级别最高的接触对象,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了,你懂的!
有人可能会问如何避免陷入“公开情报”的圈套中,我想对于不涉密的人士来说,根本不用过于介意,该接触就基础,言论自由与自由表达,不造谣不损害国家利益就可以了。至于涉密人士,一般没有专门受过训练的,过份热情地与那些善于“公开情报”收集的人接触,总归有些不妥。
中国抓到多少美国间谍?
其实从数量上说,中国抓到的(或者没有抓到但曝光了的)涉及到美国的间谍可不在少数,只不过中国比较顾全大局,担心损害中外关系;又死要面子,毕竟每抓到一个间谍,就说明我们有大量的机密泄露出去了。而美国则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对于哪怕涉及到国家机密的案子要想保密是很难的,法治社会也不允许“私了”,间谍泄密的审判即便不对公众开放,也都会做适当的披露。加上美国媒体喜欢炒作——其实,过去多起所谓“中国间谍案”到后来都不了了之(见《致命弱点》之“中国间谍在美国”和“抓间谍的人”两章节)。
最后我想说,间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自从有了人类有组织的社会以来,间谍与妓女就成为两大最源远流长的职业。揭开间谍世界与情报工作的神秘面纱,不但不会损害国家安全,还有助于提高民众的认知与辨别能力,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以及关键时刻站出来维护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普及“国家安全法”以及适当公开国家安全机关破获的一些情报间谍案件,澄清历史上笼罩在迷雾里的间谍故事,是有必要的。当然,在这之前,你们只能好好读读老杨头的“致命系列三部曲”了……你懂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