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坚决反对货币政策目标偏移
有一种一直在中国流行的观点:中央银行独立。什么意思?其实际内涵说的是:让中央银行脱离国务院直属部门序列而独立运行,并确保货币政策独立。为什么要这样做?历史地看,一般人都认为,政府为了政绩,为了取悦于民,总有不断扩张经济的冲动,而让货币政策相对于财政政策独立,可以平衡政府的扩张冲动,防止经济过热,而使得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原理就是这样,但我们必须明白,中央银行独立不是为独立而独立,核心是货币政策独立,更准确地讲,是相对于财政政策的独立。如何我们看到这一问题的核心,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不是不独立,而是独立得有点过头了。比如,为了托底经济增速,为了防止经济失速,中国政府一直坚定地实施着积极财政政策,但货币政策在干什么?
杭州G20峰会之前,易纲作为中国金融主帅之一,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到:“说到宽和紧,中国在大力度推进结构性改革,有些改革是比较痛苦的,比如去产能,货币政策愿意以一个适度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使得这个环境有利于促进改革,通常我们用中性的货币政策来描述这样一个环境。如果货币政策太宽松,可能改革的动力就不足了。它挺舒服的就没必要改了。如果货币政策太紧了,改革疼痛就会太大。在中性的环境下,改革有更高的概率取得成功。”
从易纲的谈话当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样两个大问题?第一,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独立的,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只是“嘴上的事情”,实际并不配合,因为积极财政政策对应的只是中性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政策组合,是不是已经反应了货币政策相对于财政政策的独立?我认为,不仅独立而且过火。原因是,中国居然实施过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的组合,它的实质内涵就是:积极财政政策爱怎么积极就怎么积极,我货币政策不仅不配合,而且唱反调,反着使劲儿。这是不是太过分了?举目去看看,欧洲、美国、日本这些老牌儿资本主义国家,这些一向主张货币政策独立于财政政策的国家,它们谁敢采用中国这样的做法?现在看,这些国家货币政策不仅密切配合财政政策,而且其积极程度远远超过其财政政策。
第二,中国央行从来都是强调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就业稳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其中,从来没有改革什么事儿。但易纲却告诉我们,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在考虑改革的问题,更多的是依据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加以制定,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这是重大目标偏移,是货币政策在谋求它根本不可完成的任务。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事实证明,货币政策目标偏移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因为,积极财政政策一旦失去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根本无法释放全社会的有效需求,这就等于是破坏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还会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更加积极,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也会因此而继续提高。这难道不是严重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是否会耗尽中国的财政能力?是否会使中国经济站到“无药可救”的悬崖顶上?
我坚决反对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偏移,请你立即归回经济总量政策的正确角色。说的不客气话,用结构调整和改革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存在违反《中央银行法》的嫌疑。而且我认为,中国特有的体制和机制恰恰有利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加密切地配合,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和百姓福祉服务。因此,我反对那些打着货币政策独立的幌子、无视中国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需求、迫使中国货币政策“顺周期”调节、拒绝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切不当行为。
当然,我同时反对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我认为,中国当下最适宜的货币政策应当是“中性略偏宽松”。而更重要的是:大力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扭转金额商品的期限结构,让金融市场更多地生成资本,更有利于满足实体经济需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