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石:破解新实体企业的估值之谜
关于“新实体企业”,本专栏先后发文解读,总结起来共有四个基本特征:一、追求市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二、基于大数据资源的开发而成本递减;三、基于大数据资源的利用而价值倍增;四、基于上述而形成的轻资产平台型企业。轻资产不“轻”
企业上市后成为商品,商品化企业才有市值,而市值最大化一旦成为企业目标,利润与市值的背离就成为现代企业的估值之谜。统计数据显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估值水平远高于主板上市公司。再深入分析,企业估值的难题之一就是高估值的轻资产公司和不赚钱的高成长公司。轻资产+高成长的公司上市后,平均估值水平远高于重资产+稳健型的公司,比如美国的亚马逊持续20年的高成长+亏损,直至2015年才有微薄利润。类似的企业模式在中国也有不少,比如京东,还有拟上市的滴滴、美图秀秀、大众点评等新实体企业。
在股市中,轻资产不“轻”,重资产不“重”。企业的资产可分为三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平台资产。重资产在折旧完成之前会显示在财务报表上,但在折旧完成后,许多资产依然存在,甚至多年依然在用,而财务报表上却已经消失了。无形资产计入上市公司财务有诸多限制,财务报表上显示的未必等于企业无形资产的全部。品牌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却只能根据财务规范按照限定比例计为公司资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三类资产——平台资产,这就有了下面讨论的内容。
大数据开发利用之“重”
打开网页搜索“平台”二字,可谓层出不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最近的讲话,三句话不离“平台”。马云也曾讲过,平台型企业的核心价值是让客户、竞争者、供应商都能在平台上强大起来,从而形成“生态圈”。平台型企业是21世纪的新品种,就像航空母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兵种一样。更具体地说,电子商务企业多数不赚钱,但如果赚钱的电子商务企业都聚合在一个平台上,这家平台型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像航母舰队一样威力无比!
实践经常走在理论的前面,理论也总是走在规范的前面。企业现行财务规范中几乎没有“平台资产”的界定,财务报表上显示的“平台资产”永远都是成本或“负资产”。这就像管理团队的价值一样,财务报表上显示的管理团队都是人工成本和奖金支付,而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却正是管理团队,而非财务报表上显示的有形资产。在大数据时代,新实体企业的核心价值离不开三个关键词:平台、数据、用户。
平台—数据—用户这三大核心资产,在现行企业财务上几乎都是成本而非资产。在平台型企业崛起的时代,轻资产公司的高估值反映了财务规范的无知和证券市场的睿智。在这里,无知与睿智在理性与财富的碰撞中驱动成长,激励创新,从而创造着难以计量的价值。由此演绎,轻资产企业的高估值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现行财务规范的高估。
新实体企业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在平台上流动的数据资源,源头则是人类知识总量的累积和增长,看似无形,实为无限。正是这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驱动了全球性的资源转换,让人类社会的财富创造较少依赖于石油、煤炭、土地等有限性资源,较多依赖于思想、数据、信用等无限性资源。谷歌总裁施密特讲过,人类的知识总量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累计不过5艾字节(1艾字节=10亿GB),而2015年达到966艾字节,即在12年间增长了193倍!人类不是在前人的足迹或肩膀上进步的,而是在前人的知识和数据中求索。
物以稀为贵的时代正在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天以人为尊”。人类知识的累积增长能够被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于算法和用法,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重在数据抓取和及时处理,而以“用法”为核心的数据化决策则依赖于平台与用户。轻资产之“轻”其实是举重若轻,“轻”在财务规范所界定的企业资产,“重”在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