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 发表于 2016-9-2 22:26:12

钮文新: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

  50多年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创造性破坏。熊彼得认为,当经济处于低谷的时候,企业家将会通过创新以冲破旧有的平衡,并创造出新的不平衡,从而推动了人类经济的进步。当然,熊彼特和后人一直都在赞美这样的“创造性破坏”,原因是:创造带给人类的的文明和财富远远大过破坏掉的财富。但我们的问题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金融化的今天,“创造性破坏”是否依然保持正能量?

  理论地说,当我们重新规划全球经济的前提条件之后,我们发现,如今的“创造性破坏”经常带给世界的是负能量。这个条件就是: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已经大致完成;第二,整个人类经济、全球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衰退和危机、至少是低谷之中;第三,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地推动创新,并试图通过创新去打破原有的经济平衡,恢复经济活力。说实话,这样的全球性经济环境,像不像一个最大化的——终极性的经济环境?如果在这样一个“终极性”的经济环境中推进“创造性破坏”,会不会导致一个“终极性的创造性破坏”——让极大的技术进步摧毁世界绝大多数人的饭碗?

  这样的例子存在,而且还在发展。比如2008年之前30年被不断摧涨的金融创新,最终导致了空前的金融危机,巨大的负能量让整个世界经济受到的伤害迄今已经持续了8年,还要持续多少年?还要为之付出多大代价?恐怕没人能够说清。在30多年的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极度膨胀,不仅摧毁了实体经济,而且摧毁了人类的实业精神,这样的“创造性破坏”是我们需要孜孜以求的创新吗?

  还有互联网商业带给我们的“利弊权衡”,对整个社会而言,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我们看到的考虑都是局部的,但整体而言,我们看到的事实是:高度的信息透明和激烈的商业竞争严重压缩了全社会的利润总额,当我们看到营业额大幅上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同样多的商品供给所能承载的就业人数大大降低,看到全社会围绕实体商业而产生的其他随机消费数量大大降低。这样的“创造性破坏”真是我们应当去不断追求的吗?

  我们真需要如此之高的效率吗?真需要几年、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几秒钟就把几十年该做的事情做完吗?那人生就充满乐趣了?昨天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永无止尽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最终真能带给我们幸福吗?我想,您给出的答案很可能是“不一定”。我认为,真得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学会控制,学会选择、学会给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设定前提条件,否则早晚有一天,技术进步将变成人类掘墓者,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实,人类在这个方向有过先例,比如克隆人,就受到了大量条件的限制,否则这样的“创造性破坏”将带给人类怎样的结局?

  我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的那些情景都值得中国注意。他说,好好想想,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类创新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我们已经使得许多就业机会失去了竞争力,而它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无法获得体面收入和基本工作的时代。“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或者疾病之类的问题,完全可能迅速削弱普通财富人群在某些特定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生活下去的能力。”

  在席勒看来:“未来的战争可能使用更加具有破坏力的技术,包括化学、生物、放射性或者是核武器,将毁灭大量的生命。极端的政治变革随时可能发生,比如种族主义和其他排他性社会架构的兴起,这也将给没有特权的阶层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不错。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也不能为改革而改革。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发布一份题为《比父母更穷?发达国家的收入停滞或减少》的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当年轻人正在试图通过巨大的技术进步以获得更多收入的时候,他们的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研究结果表明:今天的年轻人,他们的经济未来正在不断地变得暗淡。

  这份报告对全世界最富有的25个国家的超过8亿劳动者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发现新一代年轻人最终将面临着“比其父辈穷困”的严峻威胁。研究发现,从2005年到2014年,这些发达国家有65%到70%的家庭,即超过5亿4000万人的真实家庭收入处于停滞或减少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工业4.0——智能化工业时代将带给我们的是幸福还是痛苦?试想:当大多数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从而失去了消费能力,那智能化带来的巨大的生产效率和产品,最终又有谁去消费它呐?这真得是“终极性的创造性破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钮文新: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