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 发表于 2016-8-28 20:37:30

谢志东 : 唐朝时期大陆与台湾为何没有交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对外交往方面有“四海咸服,万国来朝”之说,来自四面八方的朝贡团络绎不绝。如岛国日本,曾十多次派出庞大的遣唐使团。可是,让人费解的是,与中国大陆近在尺咫的台湾,却从未与唐朝官方有过交往。新旧唐书“东夷”列传中,日本和朝鲜半岛上诸国均有介绍,甚至连流鬼、儋罗这样丁点大的小国都有记载,惟独没有提及台湾。台湾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是唐朝未发现台湾吗?当然不是。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军队就去过台湾,只是那时台湾被称作“夷洲”。《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230年),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支万余人的部队到达夷洲。吴军在岛上驻扎了约一年时间,后因军士水土不服,不得不返回大陆。随军出征夷洲、后来担任丹阳太守的沈莹,在其《临海水土志》中对台湾的风土人情描述道:“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与为王,分割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妇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合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纹布,刻书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唯用鹿角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簇、刀斧、环贯、珠珰。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著中廷,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为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木作器,如猪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槽贮之,用大竹筒七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斫头脑,驳其面肉,取犬毛染之,以作鬚眉发。编贝齿以作口,出战临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夷王所服。战得头,著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以彰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已嫁皆缺去上前一齿。”这是世界最早记载台湾的文献。从这一记载可知,此时台湾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隋朝时期,热衷于开拓疆土的隋炀帝,也对台湾产生了兴趣。这时的台湾被称作“流求”(流求在当时泛指今琉球群岛、台湾等中国大陆东方海中的一连串岛屿)。《隋书·东夷列传·流求国》记载,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以探访异俗的名义派羽骑尉朱宽前往流求。由于语言不通,没法与当地土著沟通,只好捉了一名土著人回来交差。第二年,隋炀帝再派朱宽去台湾,劝说土著首领归附隋朝。这一次,朱宽找了一个懂流求土著语的昆仑人当翻译。语言不通的问题是解决了,但表明来意之后却遭土著首领拒绝,朱宽再次扫兴而归。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听说流求人不愿意归附,当然很生气,于是派武贲郎将陈稜和朝请大夫张镇周率东阳兵万余人从义安郡(今广东潮州)出发,跨海攻打流求。流求土著哪是强大隋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了。隋军一把火烧掉土著部落的房屋,俘虏数千人而返。
《隋书》是初唐时期由魏征等人编撰的,成书时间距离隋军征流求才20多年。由此可知唐朝不仅知道台湾的存在,而且对台湾当时的情况还比较了解。那为什么唐朝与台湾没有交往呢?最大的可能是,当时台湾岛上已经没有多少人口了。隋军攻打流求时,岛上人口本来就不多,再俘虏了数千人到大陆,岛上人口可能所剩无几。既然岛上没多少人居住了,自然不存在政权,那么与大陆交往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后来的新旧唐书中干脆将这个化外蛮荒之地忽略不记。
值得一提的是,被隋军俘虏到大陆的那数千流求土著,后来被安置在福州福卢山。明末史学家何乔远在其《闽书》中记载:“福州之福卢山,当隋之时,曾掠琉球五千户置此,尚有其裔。”也就是说,台湾早期的土著,大多数都成了大陆人。至于岛上后来的“原住民”,按照连横先生(连战祖父)在《台湾通史》中的说法,大多是马来群岛移民。并引用晚清史学家龚柴《台湾小志》中的记载 :“生番之语言,出自马来者六之一,出自吕宋者十之一,迤北十七村多似斐利宾语。说者谓自南洋某岛迁来。”当然,岛上也有大陆的移民,如中唐时期有个叫施肩吾的隐士,曾率其家族迁居澎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谢志东 : 唐朝时期大陆与台湾为何没有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