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大量货币未进实体经济去哪里了?
发改委网站发布文章称,国内尽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新增融资很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社会资金主要进入金融属性强的部分商品。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主要表现在,从增量上看,初步统计,2016年1-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0.30万亿元,同比多7529亿元。按照央行的解释是,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从存量资金看,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9.1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两倍。增量与存量货币都创下历史新高。然而,权威部门的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大量货币未进入到实体经济里。
从前年开始,央行货币投放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先后多次降息降准,大规模进行各种形式的再贷款。特别是去年六七月份的股灾时期,竟然大量投放货币进入股市,在世界都是罕见的。
最大的问题是,如此放水货币却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里,这种货币老虎是会闯出大祸的。再这样下去的一个坏了不能再坏的情况是,进不了实体经济的货币很快会出现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实体经济越来越低迷,放缓加速。只要经济出现大的滑坡,一系列经济金融风险特别是不良贷款、企业债、地方债务、产能过剩等风险就会被引爆,将进入到金融危机的节奏。二是大量货币不进入实体经济,肯定进入到“金融属性强的部分商品”里炒作,进入到股市、楼市、债市、期市、汇市、黄金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以及个别农副产品市场兴风作浪、大肆投机炒作。
因此,追寻创历史新高的社会融资去向非常必要。这无论对决策者,还是投资者都非常重要。
大量货币进入房地产炒作投机是有数据支撑的。房地产市场在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历史罕见宽松的房贷税收政策下基本已经失控。在前期炒作赚钱的财富效应下大量货币流动性疯狂进入。包括个人房贷、开发贷以及资本市场举牌等。仅举一个例子或可窥视全局。7月新增贷款为463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住户的中长期贷款一般是期限长(5年以上)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也就是说,7月份新增住房按揭贷款一项,竟然超过了全部新增贷款4636亿元的137亿元。也即压缩其他部门贷款137亿元进入到了住房贷款里。同时,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01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14亿元。在中长期贷款里有一部分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即7月份房地产贷款包括房地产开发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保守估计新增在5500亿元以上。从贷款增加看,7月份不仅新增贷款全部进入房地产领域,而且其他实体企业被抽贷800多亿元也流入到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对实体企业的抽血效应从7月份的贷款数据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大量货币进入股市也是不争的事实。去年股灾时无节制投放货币入股市外,今年以来的多次波动国家队救市耗费货币信贷不少。后来,为了保指数,国家队不断持续托底耗费大量货币。股市吞噬相当的货币信贷。并且,目前货币信贷大炒楼市,楼市不好炒股市,股市楼市成为了货币信贷无底洞般的蓄水池。
大量货币信贷进入地方政府手中。主要是通过地方债务置换与发行,使得地方政府目前手握流动性无处投放。
大量货币信贷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正如发改委所言新增融资很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社会资金主要进入金融属性强的部分商品。后者主要是投机炒作。这两三年全民一大炒愈演愈烈,比任何时期都严重了。
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狭义货币(M1)余额44.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4%;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奇葩在包含在M2中的M1增速继续比M2高出15.2个百分点。在M1中减去流通中现金的6.33亿元后,支票帐户余额即企业活期存款高达37.96万亿元趴在企业账上。一边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另一边是一些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以及新兴产业巨头资金充沛到趴在账上睡大觉的地步,而不愿意投入到生产流通与投资领域。再次佐证货币信贷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的事实。
笔者赞成一些人士的这样一个分析,M1大幅增加,真正代表的是经济增速下滑下的一种低利率预期。这种预期反映为,由于经济前景不乐观,因此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宽松。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于金融资产的需求量将出现上升,这导致了投资者出现一种想法:与其把钱放在银行里作长期存款,不如赶紧把钱放在金融资产上,而受到追捧的资产则是债券和房地产,受到“赚钱效应”的驱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发现,追逐金融资产似乎取得的收益更大,因此不如保留现金,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可以立刻出手。同时,保持现金也是对金融风险预期增大的一种反映。俗话说,危机风险中现金为王,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一定要密切关注大肆放水的货币信贷不进入实体经济里带来的严重后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