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 连续62次报考公务员,好傻!
出生在豫南某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小乡村的孙海岩,自2008年大学毕业即踏上了考公务员的行程,希望圆自己的公务员梦。在这8年间,他辗转各地开启“全国巡考之路”,累计已参加至少62次公考。2016年5月20日,孙海岩以笔试第一的成绩入围浙北某市法检部门岗位面试,后通过面试。孙海岩表示,如果这次考不上,还会继续考,考到考不动为止。见过一些朋友逼着孩子考公务员,但没见过这么疯狂的。像孙海岩这样的农村孩子,很多大学一毕业就忙着挣钱在城里安家,希望今后能有条件接父母进城享福。而孙海岩几乎是倾其所有参与各地公考,且持续8年,虽然精神可嘉,但即使最终修成正果,但笔者并不看好他的未来,甚至断定他太傻。
两年前,笔者曾做客人民微博“大智汇”微访谈,与网友共同探讨公务员群体的这一“围城”现象,就“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公务员”问题曾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认为那些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成为公务员的年轻人,多数是很优秀的,但未必都适合当公务员。适合当公务员的其实只有三种人,第一种是真正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们中的少部分人确实想做事,也能做事,遇到好的领导就会脱颖而出;第二种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目前这些人在行政机关如鱼得水,久而久之可能成为“官油子”,变成害群之马;第三种是只图“稳定”的人,所以“金饭碗”对大多数新进公务员有很强的吸引力。
但笔者还同时诚恳地告诫那些优秀的年轻网友,还是谨慎报考公务员:如果你真有抱负,最好还是不要考公务员,因为机关是埋没人才的“最佳”场所,不太适合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发挥才能。而行政机关埋没人才还有另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逼着你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比如毫无价值的会议;二是让你做没有社会价值的事,比如参与或迎接达标评比。
从孙海岩不分地域、不计专业,只要是公务员就“捡进篮子都是菜”的做法看,他至少不属于这第一种人。孙海岩拼命报考公务员,比较符合第三种人的思维,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认知,一是认为公务员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且工作稳定,相对于竞争激烈的企业,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二是认为公务员较为体面的社会身份,工资福利也很不错,甚至还有“灰色收入”,比去企业打工强。
但若是带着这种想法报考公务员,未来一定会后悔莫及。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资深公务员,我对目前公务员职业已偶尔产生“鸡肋”的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职业荣誉感也随之降低。
一方面,随着津补贴的清理,公务员的实际收入已经相当“不起眼”了。而反腐高压态势下,再想取得“灰色收入”那无疑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就笔者同行而言,不少40岁以下、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已有离职想法,只因目前刚刚进入社保系统,离职后有可能导致此前“白干”,因此犹豫不决。笔者曾撰文《没有社保,是制约公务员“下海”的枷锁》,说的也是这个问题。
孙海岩此前的考试经历也明白无误地显示出这个问题。2011年5月,孙海岩以公务员身份到河北保定安新县委办公室报到,但因为保定工资收入太低,2014年4月从保定辞职回老家,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广告公司,却被骗了个血本无归,从而再次坚定了报考公务员的信念。但即使如愿能成为浙北某市法检部门公务员,虽然“这个岗位年收入预计超过十万”,但浙江县城的房价早就全面过万了,不吃不喝,一年也只能购几个平米商品房。也就是说,没有家底的浙江公务员,未必就比保定公务员生活质量更高。
另一方面,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纳税人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政府及公务员的服务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尤其是手机录音、录像功能被普遍使用,即使你在闲余时间上网购物、游戏或看与工作无关的视频被举报,也会受到严厉的处分,目前基层公务员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很多像孙海岩这样的年轻人想进来,而很多已入职的又想出去,形成“围城”现象。前年,笔者所在系统招考公务员,竟出现有人被录取后拒绝报到的“新鲜”事。
笔者以为,目前公务员的“含金量”其实已经相当“一般般”了,根本不值得“孙海岩们”这么热情地报考。如孙海岩这样的年龄从科员做起,也不大可能有太好的仕途。而随着全面进入社保体系,未来公务员应该是能上能下、易进易出,与目前私营企业职工没有太大的区别。那时候的公务员招录,也应该如企业招工,直接由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从人才市场找。这种体系对公务员最大的利好,就是当你对工作待遇或工作环境不满时,便可“去财务科结完工资”后轻松走人。届时,对经过“十八次磨难”而成功实现“公务员梦”的孙海岩来说,会不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