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松:假纪委反应很快,真纪委呢
湖南一名高校博士生,网上实名举报湖南怀化辰溪县水利局多名领导受贿,不料,这篇题为“少数民族博士举报湖南怀化辰溪蛀虫”的实名举报信,去年年底发出之后,纪委一直没理会,反倒是冒牌的纪委找上门来“约谈”了。一名自称是辰溪县纪委人员的多次给这位博士生打电话,让他到县纪委接受调查,提供相关举报证据。幸亏没去,否则这场戏,今天不是这样收场。博士生当时没去,是因为对方不愿提供具体哪个部门、具体姓名。但博士生的QQ上,也有人约谈他,并且告诉他,“不懂其中的利害关系”。
举报的内容究竟实不实,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但可以下结论的是,在当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举报希望“青天”现身,是一件上青天一样的难事。
博士生所举报的内容,是受人之托。这位托他的石女士表示,从2014年开始,她和村民多次到县、市纪委举报,一直未果。“对方只是记录一下,却没有任何效果”。后来实在没办法,他们才找到了这位博士生,让他实名进行举报,“因为他学历较高,或者能起到作用”。
博士生的知识效应确实发挥出来了,但引起关注的,依然不是纪委,而是冒名顶替的伪纪委。李逵不出面,李鬼找上门。可见知识的力量还是有限的。
真纪委后来找上门来,是因为事隔大半年后,博士生直接敲市领导的“门”了。没想到很快此事有了回应,县纪委介入调查。可见整个过程,比请神还难。
假如当初博士生见了假冒的纪委,后果不外乎这么几种:一、人没了。二、人还在,钱来了。前一种是硬的,后一种是软的。举报人的生命安全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这个举报的案子,可能也随之消失了。这是真纪委从2014年起不搭理、到博士生找到市领导之前也一直不理睬,可能带给一场实名举报案件的多样化结果。
这起事件,整个举报的过程,完成了纪委的“正大门”敲不开、网络举报的“旁门”砸不开、最后叩了市领导的“天窗”才把办案的门路打开,这么一连串的常规与非常规动作,前后耗时3年左右。博士生不负乡亲重望,终于把辰溪县真纪委的门给打开了,但案件即便最后办成一个喜剧效果,而让人失望的真纪委,却给这个过程,已经抹上了平民举报的悲剧色彩。
悲剧,未必一定要等假纪委得逞了、弄出人命来了才算。喜剧,也不是终于千呼万唤把真纪委的门敲开了就算。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多次明确要求,对于实名举报依法腐败,优先办理,必有回复。但是湖南博士生实名举报的遭遇,当地纪委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副装聋作哑姿势。这不仅给假纪委提供了足够做手脚的时间和空间,也把实名举报者晾在了一个人身安全危险的境地。
实名举报不灵,直接向市领导反映之后立马灵了,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法治渠道应有的姿态,也不是纪委行使职能的正常动作,而是“人治”状态下的听权力办事。或许对于这位市领导来说,举报必查,是必然动作,但是对于整个举报的过程来看,却依然是个偶然动作。只有建立在职能渠道的门真正敞开、举报必查的要求成为常规动作的时候,它才真正属于听命于举报与办案的正常机制,而不是听命于这个案情被市领导的偶然知情。
幸亏没去接受假纪委的“约谈”。这是很多人为这位博士生狠狠地捏了一把汗的真实心态。但是,今天的真纪委介入,还远远不是结果。即便介入之后查出了结果,它依然不属于结果。纪委为什么这么久在那里装聋作哑,这个案情揭开了,才算得最后的结果。
页:
[1]